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集韵》基本承袭了《广韵》小韵和反切,音系性质未变,仍属于《切韵》音系的基本范围.《集韵》对新增的字音,尽量地折合入《广韵》原有小韵中,否则以新增小韵的形式来体现.新增小韵又可分为新增填补音系空格、新增重出小韵、新增特殊小韵等三类.解读《集韵》音系应以小韵、反切及字音的全面比较为内容,归纳分析其异同,重视字音异读所反映的音类间的亲疏关系.  相似文献   

2.
《切韵指南》是汉语等韵学史上著名的五大韵图之一,是研究等韵学和近代语音史的重要史料。《切韵指南》的依据是元刊本《五音集韵》。通过分析《切韵指南》的列字和空圈,可以校正《切韵指南》的讹误。空圈是韵图的重要内容,向为研究者忽略。从《切韵指南》的“○”中也能看出语音的变化来。  相似文献   

3.
关于《切韵》音系的性质,学术界至今仍争论不休。为此从我国特有的历史语言现象入手,根据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记载,并结合儿童语言习得理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即《切韵》音系是经过当时大儒整理的内部统一的读书音系统,即隋唐雅言。  相似文献   

4.
隋陆法言的《切韵》是今音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传统音韵学对在魏晋南北朝梵学音理的文化震宕之后出现的韵学百家所进行的第一次系统的总结,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功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成为中国传统音韵学的圭臬之作。汉语传统今音学的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出汉语音韵学传统音系观念的渐次进步及音系理论/和方法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对陆法言《切韵》及其音系性质的讨论已有很多, 但从语言文字观的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尚未见到。从陆法言的语言观的角度入手可以看出,陆法言的语言观的本质是“字本位”的。综合以往各家之成果,深入讨论《切韵》的音系 基础,可以看出它所代表语音系统是当时读书人使用的书面语语音系统,只 有 对那些南北语音差别比较大,而读书人的读音又存在明显差别的字,他们才会吸收方言中的 语音。  相似文献   

6.
《濒湖脉学》是明代李时珍写的一部脉学名著,用通俗晓畅的韵文编写了83首歌诀。本文通过对书中83首绝句的韵脚进行彻底的分析、归纳,总结李时珍的用韵体系。我们发现李时珍的用韵在基本依照明代的通语同时也包含了他自己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7.
数百年来粤方言韵母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方言一般又称广州方言。它的语音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现代广州音系。广州音演变的确切年代,由于受材料限制,较难确指。但可以用反映中古汉语共同语的《切韵》或《广韵》音系作为参照点来考察它在中古以后的变化。当然,由于《切韵》音系不是粤语音系的直接祖先,粤语的某些语音特点可能比《切韵》音更早,但是,由于粤方言中古后受共同语影响相当巨大,所以通过与《切韵》音系比较,还是可以约略看出广州音的发展大势的。  相似文献   

8.
《翻切简可篇》作为清代道光年间的一部等韵学著作,是研究清代北方话的重要语言文献.是书为初学发蒙计,经清张燮承修订,几经磨难,三刊而后存于世.该书以"至简易读"为宗旨,在韵图的设计、编定及歌诀方面,远取《康熙字典》前《字母切韵要法》,依据时音,归并其三十六字母而得十九母,同时以其为参照,变摄为韵,合并删减韵首,确立并创制三十三韵首;近取《李氏音鉴》,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其粗细理论,进一步细化三十三韵首,因袭之中不乏创新,体现出一定的革新意识.  相似文献   

9.
<正> 近世罕见而富有革新精神的《合并字学集韵》(10卷,明顺天人徐孝编),堪称考察近代北音史,特别是普通话语音史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1981年5月,我在北京图书馆特藏室得以观览;后来在《文史哲》(1984年第3期)的一篇文字里曾提及此书。文章发表后,国内外同行都曾关心,探问该书的细况及与《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的关系。现就粗读所记,述要请教,并望更多同志检得原书再深作考论。《合并字学集韵》与《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下暂称《合韵》与《图经》),同出徐氏之手。作者尊重“世音”,敢于“不避疑论”,更革前代韵书、韵图的格局,实在难能可贵。而《四库全书总目》囿于偏见,竟谬评徐书不究“旧法”,“乖舛”“变乱”,致使如此重要的音学著述,儿乎湮没不传。就我所见,能识断这位“布衣”作者著作可贵的,前代未见载籍。自本世纪三十年代起,  相似文献   

10.
朱熹音作为宋代音系的代表,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作者的《纵<诗集传>的叶音看朱熹音的韵系》与已故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的《珠熹反切考》,主要内容都是依据《诗集传》的叶音考证朱熹音的韵系。两人考证的结果,所划分的韵部完全相同的有21部,互有出入的12部。本文就彼此有出入的韵部再作进一步的考察和论证,辨明对错是非,以期为汉语语音史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正确的观点和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当前音韵学界一般都认为《韵镜》是《切韵》系韵书所代表的隋代语音系统的音节表,由此也普遍认为《韵镜》的韵图表现了《切韵》音系每个小韵的隋代古读,因而所列之字无一同音。本文对《韵镜》一书和宋代音韵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宋人还不可能象今人一样去构拟隋代古音,《韵镜》所列之字多有同音,它既表现了《切韵》的反切系统,又表现了宋代时音;《韵镜》实际上是宋人拼读《切韵》系韵书反切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12.
明代南曲《西厢记》由著名北曲《西厢记》改编而来,在明代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南西厢》的用韵既受到北曲的影响,又带有明显的南音特色,很好地体现了在南曲初兴时期的用韵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在对传统音韵研究方法评价的基础上,探讨文化学方法在汉语音韵研究中的运用及价值。一音韵研究最基本的是音节分析与音系综合。基本方法有音节分析法、音系记录法、音类考据法与音值拟测法。音节分析法由反切二分,经头腹尾三分(明代沈宠绥)至头项腹尾四分(清代贾存仁),再至头颈腹尾神五分(刘复、罗常培)。韵书与韵图是传统的音系记录方式,韵书所记为调韵系统,韵图所记是声韵调系统。  相似文献   

14.
《合并字学篇韵便览》的主体部分是以一定的规则对“旧韵图”和“旧《篇》《韵》”进行合并而形成的。“合并”是此书的灵魂和主旋律。张元善、徐孝二人在制定音韵部分的合并规则时,主要依据的是当时“以北京-河北地区方言为主的北方话”的实际语音。在按规则合并的基础上,他们又对部分特殊小韵和韵字进行了一些调整。时至今日,《篇韵便览》以明末北京话为基础方言的说法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然而无论从整体结构上看,还是从对部分特殊小韵和韵字的处理方式上看,均不宜将其所依据的基础方言限定在明末北京话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5.
探明诗本义,对于正确理解《诗论》与《诗序》,判别其各自作者,有积极意义;区别《诗序》之大、小,同样有助于判别其各自之作者,并可加深对《诗》学传承与发展的认识。而诗本义,则历古以来多被义理之学所歪曲;《诗序》之大、小,自陆德明以来亦已不甚区分。  相似文献   

16.
钱选《会真图》,特别是文徵明对它的描述,有助于我们确定关汉卿《崔张十六事》创作于王实甫《西厢记》之前,进而有助于我们了解《西厢记》的“真正”作者;而元明以来有关《西厢记》作者的文献记载,明代嘉靖以前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其后关于《西厢记》作者的种种异说都不过是人们附会、颠倒、误会出来的东西而已,并不可信。  相似文献   

17.
《切韵求蒙》是清成丰年间广东顺德人梁憎宝作的等韵图,是研究汉语等韵学以及中古语音的重要材料。梁氏此书成于公元1877年(清光绪三年),有光绪十六年孝梁家塾刊本,1955年古籍出版社曾影印出版。《切韵求豪》以十六摄统帅《广韵》的二百o六韵,十六摄中,以阳声韵居前,阴声韵居后,每摄所辖的囵数不等,全书共分为八十个图。把《广韵)}的韵部除冬与建、唐与阳、登与蒸、臻与股、欲与戈等韵同列一图之外,其他各韵都分别自立一图(或两图,有开、合之分者立两图)。在韵图的列字上,“悉主《广韵》,辅以《集韵》、《玉篇》,凡后出…  相似文献   

18.
<裴韵>在语言材料的来源、音系也是异质的.反切用字严密有序,归类明确,与<王三>等切韵系韵书的音系结构高度接近,并相对完整,具有自己的时音特点,证明了<裴韵>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音系.  相似文献   

19.
鲁杰  杜玄图 《江汉论坛》2022,(11):73-80
基于词曲相通、用韵贵纯的词韵主张,李渔《笠翁词韵》以《词韵略》为框架基础,并参合时音,兼赅23韵部和27韵部两个系统。23韵部为宽式词韵系统;27韵部是一个近似于南曲韵的严式词韵系统。李氏韵与稍晚的《诗词通韵》《韵选类通》一样,都是清初典型的曲化类词韵专书。曲化词韵的主张以词曲互动风气为土壤,不以单纯的辨体辨韵为编韵目的,而是以揭示词韵的词体音律属性为目标,这与时兴之格律类词韵大相径庭。在清代词学辨体、尊体的主体语境下,曲化词韵因有体不尊、律不辨、韵不正之弊而见弃,但其以音律为指归的词体反思对后世词韵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宋玉《微咏赋》辨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微咏赋》晚出,引起研究者的怀疑,明杨慎、胡应麟以为“宋玉《微咏赋》为宋王微《咏赋》之讹”,然其所论是为臆说,不足为据。考《微咏赋》代巫山神女立言,实为借神女之咏叹,抒写作者沉沦、流离之情怀。以之与宋玉生平遭际和思想情绪相比较,甚是吻合。又考《微咏赋》韵例,符合上古语音的用的规则,实非后世人所能为。因此,宋玉《微咏赋》绝非南朝宋王微《咏赋》之讹;宋玉确有作《微咏赋》之可能;即使不能肯定《微咏赋》为宋玉所作,至少也应当承认它是两汉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