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毛泽东高度重视佛教文化,他认为,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不了解佛教,就不能真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他精读佛教经典,在他的鸿篇巨制中每每体现出佛教文化的精粹。他反对教条,主张变革,所以他高度评价禅宗六祖慧能。他赞赏佛家的慈悲为怀。从社会主义文化的多元化角度出发,毛泽东主张,尊重广大人民群众意愿,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体现出了明显的佛教文化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史诗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数字运用上。在佛教文化现象进入《江格尔》的过程中,说唱艺人和佛教僧人起着重要作用。与本土萨满教对史诗的影响相比,佛教对《江格尔》的影响仅仅停留在史诗的表层,影响是薄弱的。  相似文献   

3.
<正> 回溯藏民族历史,没有人会忽略使藏族社会发生历史性转折的巨大因素——佛族及佛教文化。早在吐蕃王朝时期,佛教及佛教文化潮涌般冲击而来,经过相当一段时间,佛教如油浸纸,渗透到了藏族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影响之广之深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在青海,这股强大潮流不仅波及到整个藏区,也波及到了土族、蒙古族等聚居区。使青海藏族、土族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与佛教文化相互交融,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尤为突出的是绘画、雕塑这类艺术,它们直接与佛教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服务于寺院、宣扬佛教的艺术手段。这种融  相似文献   

4.
佛教在汉朝时传入中国,其中佛教翻译家们功不可没,佛教文化也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桂林奇山秀水间,古人们留下了近2000件摩崖石刻,其中的佛教文化极其深厚。在此,以石刻中的佛教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方面对佛教文化的跨文化法译进行分析研究,探寻确切的翻译佛教文化的方式,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争议人物,思想纷乱驳杂,其中佛教文化与儒家思想相汇合而占据主要地位.佛教文化对其的影响表现在与佛教结缘的一生、佛教文学的濡染、禅宗文字观的影响,以及其固有思想与佛教精神的契合.周作人对佛教是取舍有度不妄信之,因此他所尊崇的佛教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迥异于教徒的顶礼膜拜,显示出强烈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齐梁诗歌声律论与佛经转读及佛教悉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梁诗歌声律论的核心问题是永明四声说 ,而永明四声说的提出受到了佛教文化多方面的影响。最为直接的 ,则是受到了佛教经论转读的启迪。其时 ,僧人和崇佛文人皆善转读 ,故颇重语言之声调 ,此实受围陀声明论之影响 ;又佛教悉昙总结梵语之摩多、体文 ,讲究反语为字。崇佛文人吸收后 ,与当时流行的双声、叠韵相对比 ,始发现汉语之四声 ,并把它自觉运用到诗歌创作实践中 ,提出“永明体”的声律要求  相似文献   

7.
王利耀 《学术界》2003,(6):203-210
所谓九华山佛教文化 ,指的是九华山地区以佛教文化为主并为其表征的多种文化并存的地域文化。九华山的佛教文化又以地藏道场文化为其特色 ,体现了某种程度的入世和人性关怀精神。九华山佛教以真诚的宗教信仰为特点 ,用佛教哲学启发信徒认识人生 ,要求信徒按佛教的思想体系修炼 ,体现了对佛教人生价值的追求 ,对社会稳定有一定积极意义 ;这与邪教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宣扬歪理邪说 ,反人类 ,反社会 ,有着本质区别 ,也完全不同于以欺骗和愚昧为特征而与人生信仰无关的封建迷信。  相似文献   

8.
张二平 《学术探索》2009,(4):121-126
在陈寅恪的中古民族文化研究中,佛教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涉及到晋唐佛学史、佛教与道教、佛教与儒学、佛教与政治伦理、佛教与语言文艺等方面。陈寅恪佛教研究最大的学术特色是,从佛经比较校勘出发,扩展到中古民族文化渊源探求中去。一方面寻求佛教文化本原,另一方面探求佛教传播中的文化适应,由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比较文化渊源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9.
龟兹是佛教文化隆盛发展、传播东渐并逐步中国化的重要地域。本文通过对《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往五天竺国传》《悟空入竺记》等史籍的梳理、辨析,结合历史、考古、宗教、社会、艺术史等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依据对龟兹佛教的基本属性、信仰理念、戒律特色以及龟兹佛教史事等方面的新认识,进一步指出,龟兹佛教文化在安西都护府建立初期和以后相当一段历史内,出现了以小乘为主体的龟兹佛教与以大乘为主体的中原佛教互相并存、各自发展的独特局面;龟兹地区相当规模的汉风石窟及其内地佛教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唐朝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一个缩影;不同派别佛教艺术间的影响、交流与融合,造就了龟兹佛教文化艺术的历史奇观。  相似文献   

10.
佛教所倡导的极乐世界同人世间一样,都需要歌舞,极乐世界尤其少不了音乐,乐舞遂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佛教乐舞传入中国在适应本土化的过程中,为了自身发展吸收了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乐舞。须弥山石窟中的乐伎雕刻展现了佛教乐舞对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华乐舞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佛教忏文是佛教忏法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佛教文化传播发展的产物,其实质是宗教礼仪文体.佛教忏文的产生有其异域宗教文化的渊源,原始佛教时期的忏悔文最初是作为维护僧伽清净、约束佛教徒修行持戒而产生的.佛教东渐以后,佛教忏文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三条基本路径:一是源自佛教律仪制度的作为悔罪仪则的忏悔文;二是伴随中国佛教忏法成熟而兴起的礼忏文;三是受世俗祈禳文化影响的斋忏文.佛教忏文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孕育的结晶,其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清晰而真实地反映了佛教传播中国化、世俗化的历史轨迹.佛教忏文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文体与文化之间天然而紧密的内在联系,为厘清多元文化价值下的文体形态的演变与发展脉络,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2.
厂石和尚是我国清代贵州西部临济禅宗佛教的代表人物,是贵州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和禅宗大师。他的佛教活动和佛教思想在贵州西部特别是安顺地区的佛教文化中有着重大影响。因而了解和研究厂石的生平活动及其佛教思想,对于了解和研究贵州的佛教文化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产生原因,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从佛教文化、本土思想、社会心理等角度进行探索,而忽略了对刘勰创造性人格的个性因素研究。本文对《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几种陈说提出了质疑,认为刘勰的性格抱负、思维特征、特殊环境下成长的思想语言能力以及本土语言和佛教语言的深层复杂关系,对其理论创造人格的形成都是有重要影响的。  相似文献   

14.
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并为中国文化所吸收、整合,以至于最后形成东亚佛教文化圈,是佛教发展史上的重大现象之一。过去人们对佛教中国化过程的理解往往偏重在佛教与汉地中原文化的冲突、融合上,而忽视了佛教的中国化还应当涵括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对佛教的接受和信仰,忽视了对中国佛教三个并列的亚型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傣语系小乘佛教的整体研究。而这些少数民族对佛教的信仰又采取了与汉地不同的途径与方式,并有其独特的信仰根源。本文正是试图从宗教文化学的角度来探索这些少数民族为什么又是如何接受佛教的。  相似文献   

15.
报刊文摘     
西藏宗教文化的历史选择 我院彭英全、乔根锁在《藏学研究论丛》第1辑上撰文认为,佛教文化在封建社会能被选择为西藏地区的主体文化,其具备的历史条件应该是:①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是佛教文化立足西藏的最重要的社会条件;②封建社会在西藏流行的佛教,已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佛教了,经过了与苯教文化的重新整合,形成了具有西藏风味的藏传佛教;③佛教文化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因而受到各地领主的坚决支持和积极参与,这是佛教被选为西藏主体文化的最直接的原因;④佛教在吐蕃王朝虽遭失败,但它仍保留了大量经  相似文献   

16.
试论佛教文化对意境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永强 《学术研究》2007,(5):139-143
在意境理论的古代生成与现代发展中,人们一般认为儒家、道家文化给予意境理论的发展以较大影响,而在意境与佛学的关系问题上,则有较多争议。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形成,从来就不是一种自觉的理论行为,因而要探究佛教文化与意境的关系便显得愈加复杂。本文试图从浩瀚史料中探寻佛教文化对意境理论的影响之佐证。通过分析,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佛教文化对意境理论渐进式影响的表现,更能够发现意境理论对佛教经典的汲取,这为阐释佛教文化对意境理论的影响提供了新的学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佛教文化自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原来国有的本土文化开始了一个相互吸取、融会、重铸的过程。近代以降,佛教文化对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影响更形复杂强烈,近代最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乃至社会政治活动家几乎无不与佛教保持了程度不同的联系。佛教文化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外在行为方式,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内在思维方式。 由于近代思想文化界自始至终都处在剧烈变动  相似文献   

18.
佛教文化曾对回鹘语的词汇产生过深刻影响。本文将回鹘语佛教文化词汇层分为关于佛教教义的词汇、有关寺院殿堂及佛像的词汇和有关经师、教徒及佛事的词汇三类,并分析了回鹘语吸收佛教词汇的四种方式,进而探讨了回鹘语佛教词汇发展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9.
佛教于辽朝的传播极盛,契丹人的佛教信仰普遍而且强烈,佛教文化浸润到辽朝社会的各阶层,成为契丹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鹘人的佛教、中原地区的佛教以及佛教中的末法思想对辽朝佛教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辽朝佛教的来源和辽朝文化具有多元性,所以契丹人信奉的佛教与中原佛教存在着很大差异,并且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吸收其他文化成果,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20.
曹刚华 《中州学刊》2015,(4):112-119
唐僧神清佛教史学批评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佛教发展史及佛教宗派、文献撰述、高僧大德的总结与批评;另一方面,则是对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历史人物、史事的评价与反思。他的佛教史学批评既具有佛教文化因子,又具有传统史学的要素。而形成其独特史学批评风格的思想因素是唐代三教融汇的大环境以及魏晋、唐代佛教史学进一步发展的小环境的影响以及其自身儒释思想的融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