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来戏曲史著述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史著述是戏曲研究中的一个特殊的领域,是戏曲史研究所产生的诸多成果中的一种。关于中国古代戏曲的研究在戏曲形成之初便已开始,戏曲研究的起步与戏曲创作实践的兴盛几乎同时。戏曲文学与单纯以文字为媒介的文学样式不同,戏曲成品的展示实际上是通过作为一度创作的...  相似文献   

2.
古代戏曲目录与古代戏曲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古代戏曲目录对古代戏曲史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它在古代戏曲家、戏曲体制沿革、戏曲角色源流、戏曲剧本内容等研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立戏曲史框架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唱、念、做、打"是该门艺术的基本功。其中,"做"、"打"均与武术有着直接关系,"武戏"的形成更是离不开武术。传统戏曲的早期形态——傩舞、百戏均受到武术的影响。由唐代至明朝,中国戏曲在表演形式上也借鉴了武术的格斗技法。由于传统戏曲在表情达意上的直观性,使之不仅能天然地吸纳武术动作,而且还能补充戏曲表现手法,推动戏剧情节的展开。  相似文献   

4.
程云 《江汉论坛》2003,(10):126-127
“戏曲史”成为近代学科意义上的专门研究,一般认为以王国维先生《宋元戏曲史》的问世为标志。中国戏曲之有史,正肇始于此。此后,各类戏曲史著述,如通史、断代史、声腔剧种史、地域戏曲史乃至文本史、剧场史、优伶史,纷纷面世。本学科之所以能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如此众多的优秀学者和学术成果在其中作着强力支撑。但另一个值得警醒的现象是,近十年来高校系统的戏曲研究呈现出相对冷寂的态势,不但学者群落的规模在萎缩,某些论著也故步自封、相互因袭,缺乏突破、创新的勇气和活力。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一而足,但戏曲文化…  相似文献   

5.
俞为民,1951年生,浙江余杭人,中共党员,文学硕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影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戏曲历史及理论专业,导师钱南扬教授。毕业后留校,一直从事古代文学、古代戏曲、小说的教学与研究。俞为民自1980年以来,已出版专著八部,校注、校点古代戏曲、小说12部,发表论文60多篇。俞为民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宋元南戏、明清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研究上。南戏学是戏曲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宋元南戏的研究中,俞为民主要在三个方面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刘中顼 《船山学刊》2005,(1):129-131
本文通过对老舍戏剧理论与戏剧创作的分析,论述了老舍对我国古代传统戏曲在戏剧观念、戏剧结构、戏剧艺术和戏剧语言等多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贻白是当代学术史上公认的戏曲史大家。他继承了湖湘学人"扎硬寨、打死仗"的优秀传统,字里行间透露出宏阔的学术骨力与雄心。一生七易其稿,终成代表作《中国戏剧史长编》。前人多已言及其对"戏曲"与"戏剧"辨析之功,从他对清代文献尤其是皮黄部分的使用而言,《中国戏剧史长编》具有视野宏阔、搜罗广泛、考辨精审、重视场上与民间的文献使用特色,尤其是搜集了大量濒临散佚的皮黄文献,居功至伟。此外,周贻白所未见的戏剧史材料尚待增补与考辨,以缀沧海遗珠。  相似文献   

8.
刘旭青 《甘肃社会科学》2007,(4):107-108,117
浙江是南戏的发源地,戏曲文学源远流长.本文从浙江的戏文山歌、戏班歌谣考查了戏曲与歌谣之间的互动关系,歌谣的传播方式及其在娱乐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并解读这些歌谣对研究浙江地方戏曲史、戏班史和戏曲文化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钟嗣成《录鬼簿》对戏曲史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戏曲家钟嗣成历时十余年始定稿的《录鬼簿》,对我国古代戏曲出现以来封建社会长期轻视戏曲作家的传统,进行了大胆的挑战。在这部不过万字左右的著作里,他不仅把朗曲家的地位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简明扼要地记述了当代杂剧作家及其作品名目,恰当地给予品评;而且还勾勒了一条当代杂剧的史的线索。就这些意义上说,他的《录鬼簿》既是元代戏曲家写的当代杂剧史,同时又是我国古代戏曲史的开山之作。为了更好地认识钟氏的功绩,本文拟从《录鬼簿》以前戏曲家的地位、《录鬼簿》中戏曲家的地位和《录鬼簿》在戏曲研究史上的地位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首届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4月12日至17日在郑州举行。来自全国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五十多名从事中国古代戏曲教学、研究和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志参加了大会。会议收到论文92篇。这些论文选题广泛,内容丰富,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古代戏曲研究方面的成就,不少论文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材料,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会议上,代表们除阐述自己的论文观点外,还着重就中国古代戏曲史和戏曲理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就古代戏曲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及戏曲研究方法的革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之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戏剧史 ,在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戏曲与话剧之间关系的变动史。过去 ,由于研究话剧者不研究戏曲 ,研究戏曲者不研究话剧 ,因而 ,学术界至今不能从新、旧剧关系的变动上来把握这一世纪的戏剧史及戏曲理论史。有鉴于此 ,本文旨在从戏曲与话剧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的角度 ,来勾勒 2 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发展的逻辑进程。一  世纪之初 ,在改良主义思潮的推动下 ,时事新戏的兴起成为一股新流。汪笑侬是这场戏曲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一方面从昆曲、传奇和一些地方戏中移植了许多剧本 ,整理修改了许多京剧老本 ,新创作了一些历史剧 ,另一…  相似文献   

12.
关于近代戏曲史的跨度目前有两种意见:一是仿照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体例,将1840-1919年的戏曲视为近代戏曲史,1920-1949年的戏曲则划归现代戏曲史;二是将1840-1949年的戏曲都作为近代戏曲的研究对象.“五四”运动对近代戏曲的影响不是太大,不必分为近、现代两个段落.在汉语中,近代、现代的含义并无严格区别,在英语中则是同一词汇,“近代”一词能指称1840-1949年的戏曲.有人将近代戏曲分为1840-1911、1912-1937、1938-1949三个阶段,这一以社会发展史为依据的划分并不能准确反映近代戏曲发展的阶段性,以20世纪初为界将近代戏曲分为前后两期比较符合近代戏曲史的实际.研究近代戏曲史的跨度和分期问题,既不能脱离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但又要注意到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社会历史进程并不完全同步,不能简单地用社会革命史的进程来代替戏曲史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启蒙: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与公共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10,(5):179-185
"启蒙"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与公共实践,包含着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设计、知识分子对启蒙客体的认知及其转变、身为启蒙主体的知识分子自我反思、启蒙的公共领域建构等内容。"五四"时期以来,"启蒙"由知识分子双重向度的文学想象,逐步向知识分子公共空间内的话语实践转化。网络对当代知识分子公共空间内的启蒙实践而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董每戡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以“剧史家”说为核心的戏曲本质观,即:戏剧具有文学性和演剧性的双重属性,相比较而言,演剧性才是戏剧艺术的本质属性。所以,剧史家不同于文学家,在研究戏曲史的时候就不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词曲上。董每戡改变了自王国维以来以治经的方法治曲的学术风气,确立了不同于王国维的、更为贴近戏剧艺术本体特征的戏剧史观。这是戏剧研究思路继王国维之后出现新的变革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戏剧理论不是一个静态的产物,大小厚薄不等的各类理论著作显示了与古代戏剧艺术同步发展的演进轨迹,从萌芽的滋生,到初具形态的理论描述,以至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既表明了古代戏剧理论家对这门古代生活中最重要的艺术门类认识的不断深入,又形成了一个历时态的理论演进过程,它与戏曲艺术发展史一样,鲜明地呈现着阶段性的不同特征。本文试对古代戏剧理论的历时态演进作一勾勒。  相似文献   

16.
朱谦之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学、史学、哲学、文化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著作等身,生前即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活字典"。其《中国音乐文学史》虽非专门的戏曲研究著述,但学术观点却生面别开、独树一帜,似有开风气、辟领域的作用。综括该书在戏曲研究史上的意义,最主要的乃是作者在考究音乐与文学共生关系的同时,着意在民族音乐形态的嬗变中找寻古代戏曲潜伏于历史表象之下"草蛇灰线"般的发展印辙与演进规律。这一革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戏曲的音乐属性,具有特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有关戏曲的学术论争或非学术批判,是当代戏曲史研究的重要一翼,正确梳理和评说这些论争或批判的背景与特点,对于保护和发展戏曲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传统文化,既有理论的必要性,又有实践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8.
杨晖 《兰州学刊》2011,(5):105-108,112
语言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思想。先秦时代的关键词"和"、"奇"、"神"正表现了中国传统变易观念的萌芽,"和"已经涉及到不同元素相互作用而生新物的思想,"奇"贯穿了变易的灵魂,"神"更表现了变化无常,不可预测的内涵。在先秦哲学中,"和"、"奇"、"神"正是中国传统变易观念的具体表征。  相似文献   

19.
百年来的中国古代戏剧研究,主要集中在史的研究、文学的研究、表演的研究等方面。戏剧本体构成研究少,缺乏整体理论系统的建立,以致中国戏剧研究这个学科还未真正站立起来。目前进行戏剧理论建构所面临的困境是:本土的古代戏剧论著理论基础薄弱,无助于戏剧理论的建立;而西方的戏剧理论是对西方戏剧创作的总结,并不适于中国古代戏剧创作的实际。研究与实例证明,戏剧与讲唱文艺是密不可分的,从与讲唱文艺的关系入手,建立本民族的戏剧理论,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苏涵 《东南学术》2004,(1):163-168
从古代戏曲中"墙"意象的文化聚合与审美演变可以看出,除少数杰出戏曲作家之外,大多古代戏曲作家只是偏重于对既成文化的接受,却绌于对文化的独立反思与自觉批判;古代戏曲在营构戏剧情境的过程中,形成了追求戏剧性与诗意性的民族特色,但是,又往往将一种戏剧情境定型化,这样,就会出现审美的新鲜感与生命力的衰微;古代戏曲叙事模式的相互沿袭,即使有越来越圆熟的技巧,却弱化了真正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