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牛凤瑞 《城市》2014,(10):25-34
正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是我国低成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面临着多重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化问题再度成为热点,争论也风生水起,反映了人们在城市化认识上的差异和偏好。通过争论达成共识是我国城市化方略选择的必须程序,关系到能否实现低成本的城市化。我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历史悠久、逆城市化思潮积淀深厚的国度。改革开放后,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持续,乡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抑制大城市发展及小城镇大战略等一  相似文献   

2.
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城市文化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基本责任与发展方向,其中城市休闲文化发展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丰富游客旅游体验。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面对市民游憩休闲与游客旅游休闲需求,促进"城市文化休闲化、城市休闲文化化",建设城市休闲文化,丰富市民与游客休闲生活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之一。  相似文献   

3.
张继焦 《城市》2016,(6):66-69
城市复兴、老商街与餐饮老字号三者的关系是宏观、中观与微观3个不同层次的关系.笔者主要探讨韩国首尔是如何挖掘餐饮老字号商业价值的,因此,涉及这些老字号所在的老商街这个中观层面,以及首尔整个城市和韩国的相关文化遗产政策这些宏观层面.首尔市政府、有关文化财团将餐饮老字号与城市复兴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餐饮老字号与城市商业、旅游业结合起来,把餐饮老字号与夜市小吃结合起来.从韩国首尔餐饮老字号的发展现状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餐饮老字号的成功法宝是把文化变成资本.老字号从经营饮食到经营文化,看似简单,实则是一次经营理念上的脱胎换骨.在保护与振兴餐饮老字号方面,首尔的有关政策和做法值得我国各个城市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餐饮老字号行业人士认真地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人居环境是以人类居住这一中心事物为主体的环境,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总体形象的代表.本文首先阐述了人居环境的内涵及组成,强调了城市人居环境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分别对中西方人居环境研究进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并将国内外学者对人居环境研究视角进行了具体分类,最后,通过比较指出中国人居环境研究过程中需要改善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智慧城市是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城市,将引领城市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本文分析了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和建设动态,阐述了智慧城市是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及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引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州建设智慧城市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6.
郭鸿懋 《城市》2007,(1):3-7
步入新世纪之后,中国城市化实现了加速发展,每年均以超过1%的速度推动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也在迅速发展.这无疑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7.
张引  庞景超 《城市观察》2010,(4):134-143
研究韩国城市空间拓展的模式、特点以及不足,综合分析中国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在中国现有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结合韩国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构建中国未来城市化战略和城市空间设计,力求为提升中国城市发展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聂洪辉 《社会学》2007,(3):35-41,12
对竹溪村的个案研究发现:在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宗族复兴现象,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情形有所不同,即不是行政力量从乡村的撤退和村民选举制度的实行等原因所致,而是基层政府对乡村控制仍然过严,村委会行政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村民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参与程度不够而导致宗族的“复兴”。这种复兴只是表面现象,掩盖的是村民维护自身权益的实质,村庄中的非权力精英正是借助宗族并通过宗族活动达到自己政治参与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赵伟 《城市》2008,(2):72-75
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高.全国各地的城市化进程进入新一轮高潮。虽然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高效、合理的城市建设.但一些盲目、不切实际的城市建设势必会对以后的城市发展带来隐患。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建设就存在这样一种跟风逐流的问题.高楼大厦、广场绿地的统一模式不仅带来了城市间的单调雷同.也造成了原有城市特色的不断消失。  相似文献   

10.
民族复兴思想是伴随民族复兴的过程形成和发展的,是近现代仁人志士思想的结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中包含了丰富的民族复兴思想,是当代高校学生民族复兴思想培育的重要课程。立足《纲要》课,以《纲要》教材为载体,重点分析在《纲要》教学中民族复兴思想培育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探索《纲要》教学中民族复兴思想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提高《纲要》教学中民族复兴思想培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ractice of revival as a means of “treating” people with addictions. Revival is practiced widely in Charismatic/Pentecostal circles and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that their recovery from addictions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without it. The practice is reviewed and suggestions are made as to how to provide evidence-based practice while recogniz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reviv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12.
汉唐长安城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西安人有着浓厚的"长安情结"和复兴"汉唐盛世"的梦想,尤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西安人以饱满的热情与自信准备用10年时间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西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复兴,重现汉唐长安国际化都市的风采,这既是汉唐后裔的期望,更是历史赋予西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梁涛 《城市观察》2011,12(2):139-148
文章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视角研究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住房需求问题。英国、德国、新加坡在城市化进程的实践经验启示我们进城农民工的基本住房应该主要由政府提供。鉴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对进城农民工具有强烈的排斥性,文章建议改革我国现有的廉租房制度,将进城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对于可能出现的资金供给不足,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以及制度创新来解决。  相似文献   

14.
卢道典  蔡喆 《城市观察》2012,(2):110-118
关于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权限一直存在"集中"与"放权"的讨论,并且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也存在差异。通过对全国部分城市的规划管理体制进行梳理,从市、区(县、市)两级分权视角总结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中的"垂直型"、"半垂直型"和"非垂直型"三种典型模式,分别以南京、北京和上海为案例分析三种规划管理体制典型模式的主要特点和事权划分,并对其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最后提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包括将规划决策权"上收"与实施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市—区—镇(街)"三级规划管理机构体系、整合市区两级规划部门内部机构设置形成"大处室"和"大科室"以及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黄卫东  唐怡 《城市观察》2011,12(2):86-94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通过城市更新进行存量土地资源的整合和潜力挖掘,已经成为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深圳相对成熟的市场化环境也使得当地城市更新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本文试图通过对深圳近年来城市更新规划实践的梳理,基于实证分析总结市场化背景下城市更新的经验和教训,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城市更新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平欣光 《城市观察》2010,(6):117-129
论述了城镇化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及经验教训,并就中国城镇化推进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指出中国应走特色城镇化之路。文章并就珠三角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应发挥先行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杨雪莲  刘波 《城市观察》2013,26(4):53-61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老龄化问题日趋显著,广州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难免面临诸多问题,亟需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徐承红  张超 《城市观察》2010,(5):119-126
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历程的回顾,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在分析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是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为主的模式,指出该发展模式的特点、意义及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e urban-rural interface: Urbanization and tropical forest cover chang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rowder  John O. 《Urban Ecosystems》2002,6(1-2):21-41
A considerable body of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literature on the causes of tropical deforestation has emerged over the last twenty years. Recognizing that small-farmers in the Amazon Basin are a key agent in the process of primary forest conversion, a growing genre of studies at the household level have attempted to quantify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small-farmer land-use decisions. Many of these studies have acknowledged the seeming importance of urban centers as hubs of propulsive activity and information, yet none have comprehensively captured the urbanization factor in rural land use decisions. I argue that this methodological shortcoming in empirical work to-date reflects an inadequate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range of urban-based network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In an effort to overcome this roadblock to further empirical discovery, I review several leading schools of thought that might be pressed into service in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interpreting the urban influences on rural landscapes. I call this construct the Urban-Rural Interface. This is not a complete theoretical model or a unique methodology, but rather an initial effort to develop a general framework from which more sophisticated formulations might proce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