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钊教授的新作《儒家德育学说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于2006年3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论纲》由“导论”和“儒家德育学说的开创形成”、“儒家德育学说的演变发展”、“儒家德育学说浅评”、“儒家德育学说与当代文明”等篇构成,共42万余字,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儒家  相似文献   

2.
探究我国古代儒家学说, 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精深的公共关系意识: 儒家的仁政学说与公共关系学有着共同的依据和出发点- - 公众利益; 儒家的义利观与现代公共关系学说所倡导的“真诚合作, 互利互惠”原则都具有相同的意义。儒家所强调的“礼”包含了公共关系活动中所讲求的礼仪。儒家的 “人和”思想恰恰体现了现代公共关系学的 “双向对称模式”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3.
简评韩非对先秦儒家“德治”学说的批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早在“百家争鸣”时期就已成为显学的儒家的“德治”学说 ,韩非从法家的立场 ,进行了尖锐的批驳。韩非以其“人性自为论”批驳了构成“德治”学说理论前提的“人性善”论 ,以其“德化无用论”批驳了构成“德治”学说核心的“道德教化论”,并以其“道德虚伪论”揭露了“德治”学说的内在矛盾及其在实践中表现出的苍白无力。韩非的这些批驳 ,切中了儒家道德至上思想的要害 ,对于后世指正儒家“德治”的弊端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但他的思想与儒家学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在对儒家学说进行猛烈批判的同时 ,也以如下两种方式对其进行了吸收与改造 :一是借儒者之口阐明自己的观点 ,如轻罪重罚 ,“平法”、“持势”等 ;二是借儒家概念阐明自己的观点 ,对“仁”、“义”、“礼”等或直接继承与延伸 ,或对其本义进行改造 ,赋予其新的含义。这都是为了提高自己学说的影响力 ,为树立自己学说的独尊性与权威性服务  相似文献   

5.
儒家为己之学是修身之学,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自省又是修身之本,故自省可谓是儒家为己之学的不二法门。先秦儒家自省意识奠定了儒家自省学说的基础,孔子及孔门“七十子”、孟子、荀子都有具体的自省思想,孔子的“内自省”“自讼”,孟子的“自反”“反求诸己”,荀子的“参省乎己”是儒家自省思想的经典表达,在省过、为学、进德等重要方面初步建立了儒家自省学说体系,成为汉唐儒学、宋明理学自省意识的思想源泉和理论依据。先秦儒家自省意识虽然朴素,尚不系统,但在整体上呈现出主体性、自觉性、乐感性、人文性的理论特征。先秦儒家自省意识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一道分水岭,是处理人己关系的重要法则,它开启了儒家自省传统,为推进当下的公民道德建设、唤醒当代自省意识提供了思想资源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伦理与宗教、政治、哲学融为一体的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仁学则是儒家学说之核心。几千年来,儒家“仁爱”精神成为我们一种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文明进步发生重大作用。笔者认为挖掘并弘扬儒家“仁爱”思想之精华,对加强我们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做好德育工作,也将大有裨益。一、弘扬儒家“仁爱”精神,爱国爱民,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仁”作为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孔子对其有多方面的阐述并赋予丰富的道德内涵。而“仁”的核心是“爱人”,笔者以为,“仁爱”精神贯穿于儒家忠、孝、悌、恕、恭…  相似文献   

7.
仁学是孔孟儒家学说的精要所在。本文试从两者学说中对“仁”内涵的阐述以及仁德的培养、“仁”与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做出比较和辨析,以便于人们对孔孟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有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8.
略论北宋儒家士大夫在儒学复兴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儒家士大夫在儒学复兴运动中 ,从时代要求出发 ,结合社会现实和理论发展的需要 ,不仅张扬了儒家价值系统中“积极有为”的“道” ,而且把儒家学说义理化、人文化 ,重建了儒家知识系统的“学”。这既适应了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和思想统治的需要 ,又为儒学的发展和宋学的崛起增添了活力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作为“最后一个新儒家” ,其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时代特点 ,梁漱溟的文化思想是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把中西哲学结合起来创立自己的文化思想体系 ,来诠释儒家学说 ,赋予儒家学说以现代意义 ,并谋求中国文化的出路———乡村建设运动  相似文献   

10.
理想人格的设计、培养和塑造是儒家道德学说的核心 ,也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君子型人格 ,其要求和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博爱情怀 ;“忠恕”的道德品格 ;“博施济众”、“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高尚情操和志向 ;“中庸”的气质和风貌 ;“志于道”、“志于仁”的理想和信念 ;“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义利观 ,等等。尽管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矛盾、弱点和缺陷 ,但它作为中国社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理想人格模式 ,已深深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 ,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今天 ,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对于我们社会主义新型理想人格的设计、培养和塑造 ,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圣人”本体与修养论 近现代不少哲人认为儒家哲学精神是“内圣外王之道”,冯友兰即如此,梁启超也认为此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沦语考释》).“内圣外王之道”最初见于《庄子·天下篇》.此编系庄子后学所作.“圣王观”是儒家一直所提倡的,于是就有人视儒家学说为“实践哲学”,是关于社会政治的“入世”学说云云,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先秦儒家学说主要是关于人格心性修养学说,一切行为都只为求得人格修养的完满.熊十力《读经示要》云“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诚、正,内修之间也;齐、治、平,外修之目也.家国天下,皆吾一身,故齐、治、平,皆修身之事”.“内修”与“外修”似乎是修身的两种方式和途径,具有同等位置的重要.此种看法比较接近先贤的原意,用此解  相似文献   

12.
儒家学说中有关德治、教化与礼制的部分在传统伦理道德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学者认为,“德治”是一种比法家倡导的“刑治”更为有效的方法,因为道德有一种楷模示范的作用,而“德治”又必须通过“教化”与“礼制”两套措施才能现实化。中国历史上伦理道德建设的这一整套学说、方法与途径,值得今人高度重视、借鉴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在儒家学说中,有一套极具道德伦理精神的经济思想,诸如“整体主义精神”、“良知”学说,“义利”观念等等。批判地继承这些思想,无疑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讨论了陈寅恪和贺麟对儒家纲纪学说的柏拉图主义阐释。首先,本文对余英时关于陈寅恪与儒家伦理之间关系的解读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他没有正确理解陈寅恪借助柏拉图主义所表明的在儒家纲纪学说上的立场;其次,本文分析了陈寅恪和贺麟的“纲常理念说”,判别了二者的异同,并进一步梳理了贺麟对儒家“三纲说”的柏拉图主义阐释的思路,指出其阐释的得失。  相似文献   

15.
论宋明理学的道德修养途径与方法张家成李班传统儒家学说以“明德”为本。儒家所谓的“为学”就是要学作“大人”、“圣人”,儒学的主要经典几乎都是围绕如何学作“圣人”立论的。因而,“为学”的本质内容即是道德修养论。宋明时期,儒学以理学的形式得到了复兴。随着儒...  相似文献   

16.
儒家“民本”经济思想及其义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在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与和谐 ,因而也就比其它学派更多地关注社会利益。儒家在强调以民为本、以社会为重的基础上 ,主张“富民”和经济利益均平 ;同时又将社会的经济活动纳入其伦理道德的范畴 ,提出“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儒家这种经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因而也使其整体学说更具社会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17.
由“爱民”、“利民”和“治民”所构成的民本主义,是先秦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和社会学说,它既是儒家的社会管理原则,也是其生态环境管理原则。其中蕴含的生态学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8.
《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我国古代先哲们无不借《易D说以立巴伦,繁荣和发展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可以说,整个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发展史的这条珍珠项链,就是由《易》这根金线串起来的。宋代的理学大师周敦颐,其以易学为宗,以儒家思想为本,并融入道释之说,建立起以宇宙生成学说为支柱的儒家理学体系,从而首开儒家研究宇宙生成学说之端,为宋以后理学提供了“无极”、“太极”等宇宙本体论的范畴与模式。周敦颐灼儒家宇宙生成学说,可以说是一颗被《易》之金线串在项链中的闪亮珍珠。周敦颐的宇宙生成学说,主要由其《太极图》及《图说…  相似文献   

19.
儒家道德思想对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儒家学说从性善的人性假设出发 ,以和谐为价值观念 ,为实现圣贤的理想人格 ,建构了一套以仁、义、礼、智、信“五常德”为基本原则的道德规范体系 ,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道德精神财富 ,这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仍有借鉴作用。有必要引入儒家“仁”的思想 ,养成大学生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习惯 ;引入儒家“义”的观念 ,建立大学生现代义利观 ;引入“礼”的观念 ,树立大学生文明健康的道德形象 ;引入儒家强调“仁且智”的观念 ,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 ;引入“信”的道德观念 ,提高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20.
邹衍创立的大九州学说在战国时期是一种地理观念。在明朝中期前,因儒家的九州说成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邹衍的大九州学说常被讥为“怪迂”“虚妄”之谈。自明朝后期西学逐渐传入中国至清朝中期,以世界地图为基础的世界地理观对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少数人重新评价邹衍大九州学说的价值。晚清时期,受西学的冲击,有识之士在世界地理观的视域下诠释邹衍大九州学说。近代以廖平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尝试以传统的天下观为基础融合邹衍的大九州说来建立儒家的世界观。邹衍大九州学说从被否认到重新评价其价值,再到被诠释、改造,反映了中国学者应对西方世界观的挑战以期建立中国特色世界观的艰难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