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一、体制型失业的历史成因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理论 ,部分劳动力在就业与失业之间变换角色 ,是市场经济运转的正常经济现象 ,当劳动力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产生矛盾时 ,失业问题必然发生。然而 ,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和不同的制度框架里 ,失业具有不同的内涵 ,当前中国最为紧迫的、也是人们谈论最多的、同“下岗”这个词联系起来的失业 ,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隐性失业”在转制过程中显性化造成的失业 ,我们称其为体制型失业。体制型失业在西方经济中是不存在的 ,它是原计划经济国家在转型期间特有的现象。中国大…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现阶段再就业问题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现阶段再就业问题的一些思考□朱晓卫在通货膨胀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宏观经济“软着陆”基本实现的情况下,失业问题取代通货膨胀,成了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能否解决失业问题,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失业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既是一...  相似文献   

3.
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本文通过城市非国有部门的产生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阐释了在二元化的城市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就业体制转换的机理。文章认为,无论在比较严重的失业现象出现之前还是之后,国有企业所依托的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决定和就业吸纳的传统制度因素,都是这种体制转换的实质性障碍;而现行的以歧视性就业为特征的政府反失业政策,具有加强传统体制的效果。因此,放弃歧视性就业政策,开放城乡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就业体制转换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4.
很长一个时期,我们曾坚持这样一个“定论”:失业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在于实现“充分就业”。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内劳动力隐性失业正是我国不惜牺牲效率来维持高就业政策长期衍化的结果,是我国过去劳动力就业政策和人口政策的总沉淀和总爆发。国内劳动力隐性失业表现为总量过剩的“在职失业”。究其原因在于企业中长期推行用工和工资上的双重固定制,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铁饭碗”和  相似文献   

5.
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一直是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努力追求的目标。但能否实现两全齐美,经济理论界却存在着不同主张。其中一流行观点是,强调菲利普斯效应,认为较快的经济增长和较低的失业需要以较高的通货膨胀为代价。本文拟从西方经济学关于菲利普斯效应的争论出发,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性质,以及产生“效应存在”假象的原因和我国在体制转轨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作粗浅的探讨。一、菲利普斯效应的提出、修正与否定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干1958年发表了著名论文《1861-1957年联合王国的失业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他在此…  相似文献   

6.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首选目标.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时期,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体制转轨失业显性、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派生等是我国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突显的主要成因.政策支持与市场就业并轨、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经济是再就业的现实选择.再就业是市场经济下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1988年我国宏观经济的结构特征是经济增长过热与社会总需求膨胀.旧体制多年来的"沉垢"在新旧体制转轨磨擦中呈现暴发式施放,二位数的通货膨胀引发了人们对恶性通货膨胀的历史回顾和未来预期,这又引起了国家的财政金融收缩性政策的再度严厉实施.但是,由于公众已经普遍存在通货膨胀心理顾虑,企业和消费者对货币紧缩的反应导致了社会产出和就业总量的减少.在这种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增长呈现衰退的背景下,接踵而来的失业人口增长,又将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公开失业人口的存在无疑将对经济社会良性运行产生强烈冲击,是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协调发展的又一道难点,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8.
历史进入公元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失业率”、“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彻底打破了以往“社会主义没有失业”的说法,明确提出了“失业保险制度”这一崭新的课题。人们的心里开始震动了。失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现实而严峻的话题,而且是一个跨世纪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一、“大爆炸”方式的理论依据西方有些经济学者坚持认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应该走激进的道路。激进方式常被称为“休克疗法”,其倡导者是哈佛大学教授杰佛里·萨克斯。“休克疗法”本是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方法,有些经济学家借用它来指治理恶性通货膨胀的一系列严厉的经济措施。选择“休克疗法”的原因,据有些学者的看法,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严峻的经济形势迫使各国采取激烈的措施,尽快抑制通货膨胀,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波兰、俄罗斯等国都是在宏观经济严重混乱、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实行经济转轨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内部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部门之间劳动力流动机制的考察,阐述了我国城市就业体制转换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文章认为,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和政府采取各种“买断”方式结清与职工之间尚残存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实现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就业体制转换的关键。政府反失业和再就业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应建立在设计与上述目标相一致的制度安排上,而不是急于追求劳动力市场形式上的统一。在劳动力存在制度性差异的现实约束下,政府在宏观调控上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无疑会降低就业体制转换过程的交易成本,这同时也是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中所蕴涵的一个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1.
所谓“停滞膨胀”,是指生产停滞(高失业是它的主要标志之一)和通货膨胀的结合。它是二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现象。 生产停滞、失业和通货膨胀,这本来是资本帝国主义的固有现象。失业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决定的,是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软着陆”的实现,特别是物价涨幅明显回落,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失业问题取代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因而客观分析和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探讨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和途径是十分必要的。一、当前我国失业问题的基本状况当前我国失业问题的基本状况可以概括为以厂几个方面。1.失业和不充分就业者数量大。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我国城乡劳动力总量近7亿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近5亿人,城镇劳动力的15亿人。据有关部门预测,“九五’”期间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增加而要求扩大的就业规模约为4356万人。同…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劳动就业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又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劳动力流动明显加快;二是结构性待业更加突出;三是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劳动就业面临的这种新形势,要求我们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从指导思想、运行机制到方式方法上进行更新。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的对劳动力资源进行调节和配置,改变过去那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主要靠行政指令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旧模式,以实现充分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战略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和相关体制的改革,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个人自由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新的劳动就业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中国转型经济中的隐性失业和就业制度变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就业双轨制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三元模式,是转轨期间中国就业制度的基本型态.在这种基本制度型态中,劳动者的理性选择行为,对于不同的劳动者是不一样的.由于双轨制所导致的享有体制利益的城市劳动力滞留在原有的体制内,就造成了就业制度的全面市场化与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无法形成.因此,低效率的企业制度和隐性失业将被迫存续下去.  相似文献   

15.
赵爽 《中州学刊》2007,(3):121-124
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丧失基本生产资料的失地农民,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二元用工制度”和现实存在的“城市二元社会”使失地农民失业并且缺乏基本的就业保障。当前,失业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着制度障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失业失地农民市民化提供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保障和相应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失业是从劳动市场影响宏观经济总产出的两大因素。但面向欧美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学,基于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相等的假定而否认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总产出效应。然而,由于现实的农业生产率远远低于非农生产率,农业劳动力转移更是中国的重要经济现象,所以有必要比较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失业的总产出效应,以揭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经济作用。为此,我们从理论上提出比较转移和失业变动对总产出相对影响的判定公式,即从农业转移到非农部门的劳动力带来的非农产出增加,是否能够抵消该转移造成的农业产出减少及失业导致的非农产出减少之和。如果抵消且有余,则转移对总产出影响更大;若抵消不足,失业的影响更大。通过把判定标准简化为具备可操作性的经验公式,并把这个标准应用到美国和中国后发现,失业对战后时期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大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而农业劳动力转移对1978年以后的中国经济影响远远大于失业的影响。因此,面向中国的宏观经济学研究,应当更为重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失业现象。在我国,失业主要有经济运行中的失业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两种类型。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城镇富余职工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转移、结构性失业突出、扩大就业与提高效率间存在矛盾。解决问题的途径是: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充分就业;发展经济增加就业量;发展第三产业;尽快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建立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劳务输出等。  相似文献   

18.
市场化失业类型与我国失业现象分析把多勋,赵惠强失业是宏观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将失业率控制在一定目标之内成为衡量一国宏观经济运行健康稳定的标准之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失业表现为隐性失业,即从现象上看,劳动者都处在充分就业状态,但实际上处于失业...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主人翁”没有主人的行为“悖论”出发,提出和讨论了确立个人经济自由权利是发育劳动力市场和建立整个市场制度的根本前提,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变成商品的第二个根本条件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当务之急是确立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尽快把个人(劳动力)推入市场。同时提出了一个既能界定国有企业产权,又能解决退休保险和失业救济问题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20.
无论我国未来的经济走向如何,也无论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会随之作何调整,基于新的视角探讨2002年底以来的通货膨胀,无疑对于理论创新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仅仅盯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传统通货膨胀理论误导了政府的决策,而基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资产价格指数的新通货膨胀理论则有利于政府应对当前和未来的通货膨胀.简单地借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成本推进说”、“需求拉动说”或“国外输入说”来解释当前的通货膨胀,不过是一种现象描述.通货膨胀无论出现在任何时期和任何制度内,其直接原因都是货币超经济增长.而形成通货膨胀的具体历史原因,删需要对特定的历史环境进行深层次和广视角的探索,不可能有一个超历史的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