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南阳汉画中熊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南阳汉画中有大量的动物题材,包括现实中的虎、熊、牛、马、犀、象、蛇、鱼,狗等,幻想中的龙、凤、麟、飞廉、三足鸟、人面兽等。其中,熊的数量仅次于龙和虎,居第三位。据粗略统计,南阳汉画馆现藏汉画像石1260多块,画像1700余幅,其中,有熊的画像就占420多幅。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许多氏族或部落把熊当作图腾。《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使四鸟,豹虎熊罴。”《列子·黄帝篇》:“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罴(熊的一种)、狼、豹、虎为前驱……。”郭沫若同志认为:“黄帝为有熊氏,黄帝族的图腾就是熊。”到了汉代,熊的影响更加广泛。汉代好多器物的足部制成熊的样子,称为熊足。如熊足鼎,熊足仓等。汉代的一些镇墓兽也作熊形。美 相似文献
2.
他说,李粉粉,你就是我的盐
陈德子是厨师,很普通的一所中专毕业,在这个城市里面做大厨。我们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相识,此同学聚会,自然是不含陈德子的,他不是这个城市里的人,也不是我们同学,我们相识的原因,是因为一根头发。 相似文献
3.
4.
郭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10
不同于“中国的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之“式”,可以说是某种逻辑的“式”。事物之“式”使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具有某类事物质的规定性,即事物的某种典型性。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长期、曲折和迅速的发展,我们现在正处于中国现代化历史发展中渐趋成熟的具有某种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在这样的发展点上,普遍意义上的“中国的现代化”,正在向特殊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转型。中国式现代化之“式”,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关系中加以考察,就其基本涵义而言,大致有六个层面应该加以思考和讨论:(1)中国现代化的形态即形式之“式”;(2)中国现代化的活动即方式之“式”;(3)中国现代化的样态即模式之“式”;(4)中国现代化的结构即构式之“式”;(5)中国现代化的程序即程式之“式”;(6)中国现代化的规则即法式之“式”。贯穿所有这些层面的“式”之中的,是作为主体即人的目的、价值和取向。由此就形成了纵横贯通于其中的历史和逻辑的关系,需要各门科学,包括哲学的研究来揭示和把握,从而有助于引导中国式现代化主体人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6.
宫钦第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74-76
现代胶东方言的声调是在语言内部因素、人文历史、地理环境诸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阴平、上声以艾山、牙山、海莱山区一带为过渡区,形成了不同的调形格局.阳平与其他声调的合并表明:不同声调的合并与方言内部声调的调形有关,调形相同或相似的两种声调可能更容易合并. 相似文献
7.
南阳文化对南阳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韵汉风的文化特质孕育和滋养了历代南阳文学,历代圣贤文化的人文精神影响了南阳作家的文学理想和创作精神,藏量丰富的文化遗存激发了南阳作家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曲艺为南阳文学提供了原生态的创作素材,浓郁的盆地文明和乡土气息促成了南阳作家鲜明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宋颖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92-94
英语主语使用抽象名词是英语主语物称思维倾向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对英语主语的抽象名词化现象进行解析,并结合翻译实例,总结出此类英语表达应以英汉语言与思维差异为指导,根据不同的句式情况采取直译或意译的汉译策略,但同时也不可忽略直译、意译通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徐来娣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2):84-87
本文主要从规范性角度讨论现代汉语正反问句型之一--"X不X式",通过对大量语料的研究分析,试图解答以下三个问题1、"X不X式"中的X是否只能是某个动词或形容词?2、进入"X不X式"的X可以有几个音节?3、是否所有的"AB不AB式"都可以缩略成"A不AB式"? 相似文献
10.
顾文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0,(3)
《两小儿辩日》节选自《列子·汤问》篇.据《汉书·艺文志》,《列子》的作者叫列御寇.他所著的《列子》八篇,汉代以后散失了.今所传的《列子》八篇,是由晋人张湛收集有关资料编成的.列子生平不详.据传说.他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家中十分贫困,但很有名气.郑国统治者子阳曾派人送米给他,他拒绝接受.后来郑国人民起义,杀了子阳.因列子与子阳没有联系,故未受牵连.(《庄子·让王》) 相似文献
12.
13.
<正>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连亘绵延数千载,其遗产之丰富多彩,流传之广泛久远,使中外音乐史学家感叹不已.其中的民间歌曲,更有着光辉的成就.它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各个民族和各个时代的社会实践.南阳民歌,是南阳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停地运动变化,并经过千锤百炼,不断地推陈出新.千百年来,它体现着南阳人民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同时,也创造了抒发人民喜怒哀乐之情的各种艺术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16.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