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二十年代后期开始,梁实秋作为新月派的主要理论家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重大的文学论争,在这些论争中,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作为资产阶级的人性论的代表受到批判,后来一直沿用这种提法。仔细考察梁实秋的文艺观,我们发现,梁实秋的思想观点用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即自然人性论)来解释,有许多矛盾之处。比如,他一再宣扬人性论,但对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为基础的近代人道主义却极力抨击,认为人道主义不合乎人性,声称“吾人反对人道主义”。他主张文学应诉诸普遍的人性,而又  相似文献   

2.
梁实秋:现代文学史上的"反主题"批评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儒敏 《河北学刊》2007,27(5):118-122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点鲜明的批评家.在梁实秋早期对新文学的严厉批评中,即显示了其片面中又不无某些深刻的文学见解,他注重理性、标准与节制,强调以所谓"文学的纪律"来抑制浪漫的态度,反对感情决溃.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是梁实秋"人性论"的基本架构.他在20世纪30年代同鲁迅论战,暴露了其贵族化的立场,但他对当时"左"的机械论与庸俗社会学的批评,有的也切中肯綮.由于现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梁实秋的文学观注定要被现代文学主潮抛弃.但作为一位有理论个性的批评家,无论是得是失,他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其特有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梁实秋的人性论批评从人性善恶二元构成、善对恶的适度节制、天才才能洞察绝对真理三方面接受了白璧德的影响,但梁实秋拓展了绝对真理的范畴,强调普遍人性,更偏重于实践理性。虽然梁实秋的人性论文学批评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立场问题遭遇了失败,但此种文学观已表达出文艺要显现普遍性,要显现无限和超越存在的真理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许江 《理论界》2015,(3):78-82
从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梁实秋便多次与左翼文人发生论争,特别是在人性与阶级性的问题上。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对中国现代文人的心态影响巨大,梁实秋便对自己战前所秉持的人性论作出重要的调整,特别是在"与抗战无关"的争论中,他部分地承认了文艺的阶级性,并赞成文艺以"全民"为表现的对象,与左派的文艺观念逐渐接近。实际上,抗战时期梁实秋等人与左派之间的对立与其说是在政治立场上,不如说主要是在文学功用观上。抗战初期梁实秋的自我调整无论原因何在,都对深入认识梁实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认识那个时代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社批评家提倡"普遍人性论"、"天才论"的文艺观,并在否定文学的阶级性和无产阶级文学存在可能性的过程中与鲁迅发生了激烈的论争。鲁迅认为文学兼具阶级性和人性,他揭露了新月社潜隐的资产阶级意识及其替国民党政府"维持治安"的心理与意图,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存在合理性进行了辩护,进而为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宝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6.
1928年发生的梁实秋与左翼的文学论争,学界已讨论颇多,不过论述多集中在双方文学观念本身,很少将梁实秋的个人主义思想背景考虑在内,因而不同程度地模糊了文学观念交锋背后双方在文化政治理念上的差异.笔者将梁实秋的文学观念与其时新月派进行的人权论争结合起来考察,认为梁实秋与左翼文学分歧的根本并非是与阶级性相左的人性,而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个人性.是个人自由优先,还是阶级类集体意识优先,是造成双方文学观念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梁实秋以二元人性论批评“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自然人性论”,即酝酿着一个更为重大的论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关乎社会改造方式的论争。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种极具特色的现象,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体现的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艺术哲学。  相似文献   

8.
高波 《西域研究》2014,(2):120-126
"论辩体"是维吾尔族诗歌中的常见现象,其"冬夏对话"的早期形式,源自古代突厥人特定的地理生存环境及受其影响的生产方式和心灵状态。"论辩体"诗歌有利于拓展文学表现空间、有利于深化辨证思维、有利于生动直观的表现,因此后世诗人们不断传承运用进而使其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受社会发展和宗教观念的影响,"论辩体"诗歌在历史的传承中一方面不断扩展比拟要素和表现内涵,另一方面则保留"拟人化"而淡化褪去了其中的"泛神化"因素。一种文学形式的缘起、传承和发展,蕴含折射着一种民族心灵和民族性情的缘起、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剑 《学术探索》2012,(8):121-124
在创造社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途中,由于性格因素与文学思维方式的殊异,成仿吾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通过对成仿吾在创造社刚成立时、初步接触革命以及卷入革命后的文学观念的考察,可以清楚地揭示出"革命"如何深入知识分子个体的内心世界与文学观念,革命文学如何在理论上一步步清除"人性论",从而展示出创造社成员在革命语境中"转向"的"艰难"。  相似文献   

10.
虽然共同的自由主义思想使新月派人员无论在理论还是文学观上都自然趋向于稳健、保守的新古典主义,但此文还是想力图呈现新月派文艺思想在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纠缠的事实,特别是"新月"的"一双柱石"徐、闻的人生与艺术、理论与创作的不一致以及梁实秋文论的内在混乱,主要表现为:追求文学的艺术性与整个时代的浪漫主义思潮之间的矛盾;浪漫主义秉性及创作和新古典主义理论的矛盾;梁实秋新古典主义理论的内在混乱和偏颇。  相似文献   

11.
王弼的人性论具有明显的二重向度。其一为"自然之性",代表事物"自己而然"的固有状态和属性;其二为"性命之常",代表事物的本真状态和理想境界。通过"自然之性",王弼阐发了合理的政治方式——"无为"和"因循";藉由"性命之常",王弼确立了生命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复命"。这样的二重向度的结构对中国哲学中人性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代的"文艺自由论辩"是以胡秋原、苏汶等为代表的"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与以左翼陈营为代表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交锋,胡、苏以文化自由主义的宽容性和审美性拆解对方的"武器论",左翼则以政治性、工具性规定文学的功能和创作;一方执著于文学的本体自由,一方坚守着文学的伦理自由.这是两种文学观念、标准的对立和碰撞,是一场错位的文学对抗.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围绕大众化文学的语言问题和文体问题展开了激烈而充分的论辩:在语言建构中交织着普通话、方言土语、五四白话、汉字拼音化等多种声音的对话与论争;在文体建构中上演着旧形式、新形式、五四新文学形式之间的争夺。虽未能达成共识,但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和大致的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建设和发展留下了丰厚的资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40年代初,梁实秋曾在重庆北碚的汉藏教理院作过一次演讲。这次演讲由该院学僧弘悲记录,后以《宗教僧侣与世界文化》为题发表在1944年出版的《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特刊》。《宗教僧侣与世界文化》这篇演讲佚文,是梁实秋研究资料中的一则重要史料,它不仅反映了梁实秋对宗教与文化二者关系的独特见解,同时也为我们理解梁实秋"雅舍"期间的文学生活提供了新的史料。  相似文献   

15.
从道气一元的本体论出发,王安石否认人具有先天的道德本性,认为人性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其人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性不可以善恶言"、"性情一也"和"善恶由习"三个有机联系的判断中。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历史上的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性三品说以及性善情恶论皆有所不同,这首先表现为思维模式的差异,王安石以本体论思维模式超越了儒家传统人性论的宇宙生成论思维模式;其次在思想内容上,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儒家传统的人性论也存在根本差异,王安石以性无善恶论超越了儒家历来视善或恶为先天人性的人性论传统。王安石的人性论既是对以往儒家人性论的批判总结,也对后来人性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安石的人性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在中国人性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琼州学院学报》2019,(1):64-71
随着"现代文学"研究遭遇"瓶颈","重估一切价值"、转变学术研究视角、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就成了现代文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民国文学"就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下被提出来,在与"现代文学"就文学研究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文学史分期以及现代文学起点问题展开的论辩中,为现代文学带来了新的学科范式和视角。它目前虽存在概念模糊、解释多样、理论不系统等问题,然而其自身的学术主体性、包容性也为"民国文学"这一研究谱系带来了巨大的学术张力。同时,这一研究谱系也为学科体系建设带来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学术主体性、问题本土化意识、发现被遮蔽的人类性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郭店儒家简的人性论既非孟子以道德心立论的性善论,也非春秋典籍中"生之谓性"意义上的自然人性论,而是以情感和血气为内涵的情气人性论.郭店儒家简通过肯定人类"情气"之相同性而肯定人类具有共同人性,通过分析人人所具之真诚情感而肯定人类具有善良之情感"美情",而因有此"美情"之存在,遂使道德教育与人性之完善发展成为可能.因此郭店儒简人性论实为春秋自然人性论到孟子性善论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也是理解孔子到孟子情感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潘水萍 《天府新论》2011,(3):143-148
梁实秋是一位饱受中西传统文化浸染的极富现代性人文精神的文学批评家。他不仅为20世纪中国文学提供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创作作品,而且也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建构提供了大量极具启发性与锋芒性的理论言说指引。极为遗憾的是,由于时代历史语境的种种因由使然,梁实秋之新人文古典主义文学思想理论学说始终未能引起学界正面的大力弘扬、关注,而一度处于一种至偏的有意或无意的低视、误读、尘封与遮蔽的沉寂命运。这正是亟待当下学界对其整体的思想学说进行进一步敞开性阐释与探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宋代以来,正统文人多以"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而金元以来边缘文人则多以"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胡适以来,彻底"颠覆"传统主流"大文学"观念,"大散文"由中心文体降为边缘文体,"宋文"观念价值大减.这种观念与宋人"自我评价"相差甚远,远离文学史"原生态","遮蔽"了文学史部分真相.现当代,宋代文学各体,散文研究最为薄弱,这与宋代散文杰出成就和"独尊"地位极不相称,也是对宋人和元明清各代重视宋文观念的不尊重,有反思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一些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研究著述,只注重梁实秋以新人文主义或古典主义批评五四文学或“普罗文学”,忽视了梁实秋在建构文学批评学科上的贡献,而梁实秋在这方面的努力才是他作为现代重要的批评家的主要方面。梁实秋将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哲学、美学、伦理学、科学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严格的界说,并且对西方批评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反省,这是现代其他批评家所没有做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