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鼓本身是一种民俗事象,土家族的信仰、礼仪、生产和生活习俗、节庆、娱乐等等,无不涵蕴着鼓文化的内容。鼓与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和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本文通过对鼓文化事象的研究,试图深化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正>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流的大通道、民族交融的大舞台,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根植于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天地人和的中华文化,其气质、神采在乐器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音乐是“接天引地”的人类精神艺术,乐器则是无形声响的有形之具。鼍鼓和纳格拉鼓,二胡和哈密艾捷克,笙和手风琴,唢呐和苏乃依这几类来自中原和西域的代表性乐器,在其外在形制、文化脉络和艺术形态上都生动地展现了丝绸之路器乐的风貌。  相似文献   

3.
鼓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鼓声伴随着人类一步步走向文明。《中华鼓魂》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这一文明,它是一部集史料、学术和艺术于一体的大型专著,是迄今为止比较完整、全面、系统反映中华鼓文化的文献。“鼓属于乐器类或音乐类……因乐曲分为八段而得名的是蒙古族八音;因使用八种乐器或八件乐器而得名的是土家族八音、壮族八音、临高八音、布依八音以及苗、侗、瑶、水等民族的八仙乐。”“最富有民族特色、鼓的形状最多、文化品位最强烈的要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铜鼓了。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鼓的大家族。光是鼓的形状就有几百种之多。…  相似文献   

4.
鼓是中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鼓的记载,在许多民族舞蹈中都可以看到鼓的身影。如朝鲜族的长鼓舞,彝族、布依族的铜鼓舞,佤族、苗族的木鼓舞、藏族的龙鼓舞等等。位于洮河领域的卓尼鼓舞文化中,比如巴郎鼓这种舞蹈道具就反映了该地区藏汉文化的交融,这种特殊性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成果。  相似文献   

5.
鼓是中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鼓的记载,在许多民族舞蹈中都可以看到鼓的身影.如朝鲜族的长鼓舞,彝族、布依族的铜鼓舞,佤族、苗族的木鼓舞、藏族的龙鼓舞等等.位于洮河领域的卓尼鼓舞文化中,比如巴郎鼓这种舞蹈道具就反映了该地区藏汉文化的交融,这种特殊性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成果.  相似文献   

6.
"热巴艺术"流传在我国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及云南等藏族居住区,具有藏族民间文化的代表性。其中"热巴鼓"舞蹈鼓点丰富、技艺精湛,"人鼓合一"的完美表演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精神与气质。文章以西藏地区藏族热巴鼓舞蹈的流变为切入点,阐析藏族热巴鼓舞蹈在变迁过程中"身体"作为文化符号的技艺构建;"国家在场"的热巴鼓舞蹈推动艺术形式的转向和权力对民间艺术的推动力;艺术实践者对于热巴鼓舞蹈的维持与更新、建构与再生产等问题,以此来说明民间舞蹈在文化实践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动态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热巴艺术"流传在我国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及云南等藏族居住区,具有藏族民间文化的代表性。其中"热巴鼓"舞蹈鼓点丰富、技艺精湛,"人鼓合一"的完美表演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精神与气质。文章以西藏地区藏族热巴鼓舞蹈的流变为切入点,阐析藏族热巴鼓舞蹈在变迁过程中"身体"作为文化符号的技艺构建;"国家在场"的热巴鼓舞蹈推动艺术形式的转向和权力对民间艺术的推动力;艺术实践者对于热巴鼓舞蹈的维持与更新、建构与再生产等问题,以此来说明民间舞蹈在文化实践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动态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代表匈奴文化特色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除集中出土于原匈奴驻牧的“河南地、新秦中”外,还广泛存在于今华北、西北、江苏、四川,甚至广东、广西地区。匈奴文化特色浓郁的饰牌、短剑亦被中原人使用和喜爱。游牧社会用人字形纹饰刻写动物身躯或装饰器物的表现手法,也被中原人借用。中原居民长襦博带的服装式样,因受胡人服饰文化影响改成上衣下裤。匈奴风俗文化强烈地影响了中原。中华文化多元一统。匈奴人民与中原人民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  相似文献   

9.
“五凉文化”是十六国时期生长于今甘肃一带的具有其自身独特性的地域文化。因其受中原混战的干扰较小,“永嘉之乱”后部分中原文士进入该地区,带来中原正统的文化韵律,与河西本土文化及西域文明融会贯通,发展出其鲜明的河西文化风格。五凉政权多崇儒倡文,开明的政治环境为众多文人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条件,五凉文化中西兼容,文学、艺术、以及儒学等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北中国文化盛地。  相似文献   

10.
壮族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其先民就与中原人民有了交流。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壮族文化一直受到先进的中原文化的影响、挑战和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壮族没有象楚等民族那样被完全地同化在汉族之中,这当然与壮族所处的岭南地区相对封闭有关,但也体现了壮文化的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先进的中原文化的长期影响却使壮族社会按特殊的轨迹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仫佬族傩舞是仫佬族传统节日依饭节还愿祭祀仪式中的舞蹈。仫佬族傩舞是仫佬族文化的动态载体,其既是百越原生文化因素在仫佬族文化系统中的积累与沉淀,也是中原汉文化、楚文化因素在仫佬族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堆叠的产物。概言之,仫佬族傩舞是中原文化的跨域融合、楚越文化的潜下观照和农耕民族的生存表达多管齐下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12.
自先秦至明清时期,环北部湾沿岸的文化经历了起源、发展和繁荣的阶段。根据考古学材料和文献的记载,环北部湾沿岸的文化既有本地的特色,又与中原文化,以及东南亚、南亚等外来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北部湾沿岸的合浦、徐闻等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汇点。环北部湾沿岸的农业文化、商业文化、陶瓷文化、青铜文化、珍珠文化、佛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与当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辽西走廊位于东北游牧、渔猎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汇地带,它不仅是联接中原与东北的交通廊道,更是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的廊道。中原和东北民族通过辽西走廊迁徙往来,不同文化得以传播交流,民族逐渐融合。东北诸民族不断融入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正是在这种持续不断的民族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得以形成和壮大。  相似文献   

14.
完颜亮是生长于东北,叱咤风云于中原的女真族君王作家,其豪放、粗犷、雄健的文学艺术风格是女真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的反映,是其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内心世界的艺术写照。也体现了女真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不仅影响了金代和南宋的文学创作,而且对中国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5.
白草 《回族研究》2004,(3):60-64
《西去的骑手》是以在西北地区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马仲英为原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中涉及到了两种文化系统,即西北地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在单纯而又丰富神秘的人物形象马仲英的描写中,体现出了西北的生命之感.小说的立意即在于通过西北地城文化中刚烈、壮美的"血性"精神,来恢复中原文化中固有的刚强精神.  相似文献   

16.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出台是为传统文化在当今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宏观保障,然而在现代化这一源自西方传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兰州鼓子等中国传统文艺的发展依然堪忧。本文借助美国文化社会学家Wendy Griswold的"文化菱形"模型,考察兰州鼓子在当下社会中的生存样态。通过对模型中社会世界(social world)、创造者(creator)、文化客体(cultural object)、接受者(receiver)这四个单位的分析,来探讨在传统文化的生产与接受过程中,传统文化究竟与现代社会发生着怎样的冲突,这种冲突又在何种程度上有着解决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正> 城步苗族自古以来就能歌善舞,创造了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由巫祝举行祭祝仪式的傩歌傩舞广泛流传,尤其是苗族“庆鼓党”(苗语叫“打古堕”,又称鼓社祭、苗年大节、苗族丰收节等)活动规模最大,特色最浓,流传最广。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老艺人记述:苗族“庆鼓堂”这一民间宗教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悠久,自元代起开始盛行,清代同治《城步县志》追记乾隆年间“庆鼓堂”活动:“……苗人  相似文献   

18.
女真乐舞文化源于自身民族文化,在中原文化和渤海文化的影响下逐渐繁荣。金代女真乐舞文化具有浓厚的北方渔猎民族文化特点,陶冶凝练了女真人奔放豁达、质朴及热爱生活的民族心理及性格。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期汉文化的南传及其对瓯骆文化的影响李乃贤关于先秦时期中原汉族文化的南传及其对壮族古代文化的影响问题,覃彩銮同志已有专文论述(详见《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本文拟通过考古学及文献资料,对秦汉时期中原文化的南传及其对土著巨骆文化的影响等问...  相似文献   

20.
钦州汉族的来源、分布及历史作用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钦州是壮族及其先民聚居之地 ,秦汉以来 ,不断有中原汉族迁居。到了清代 ,迁居钦州的汉籍居民剧增 ,其人口逐渐超过了土著的壮族。迁居钦地的汉族 ,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 ,传播汉族文化 ,为钦州地区的开放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 ,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它是汉族移居岭南、开发岭南和壮汉民族及其文化相互交融与共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