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沈从文的文学观。一、文学的目的与作用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中以诗意的语言这样写道:“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①这段话不仅可以看作是沈从文对自己作品主题及风格的形象归纳,还隐含着他的文学理想,目的是表现“人性”,作用是通过展示人性来改造社会。严格说来,沈从文省略了他要“供奉”的人性的限制词,即“善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悻…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三十年代的“作家论”主要收集在的《沫沫集》中。在其“作家论”中,他坚持以艺术为本位,但不否认文学的社会功能;批评方法上,喜欢采用人格化的方法在作家风格和人格上寻找契合点;坚持以艺术形式的美和人性意义的善为“作家论”的审美评价标准;批评风格上,轻逻辑分析而重直觉感悟,追求形象的抒情的随笔化风格。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与道家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虽是在西方文化和文学的直接影响和推动下产生并得到发展的,但和中国传统文化仍有着斩不断的血肉联系。本文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探讨了沈从文和道家文化在自然人性观、人格理想、文艺美学观等方面的联系,以此透视沈从文创作世界闪亮迷人的一角。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与道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边城》到《长河》,沈从文完成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转变,这可以从其审美“功利主义”文学观中得到解释。而老庄诗学的悖论,直接导致了沈从文小说写作中的叙事方式与理性归趋方面的矛盾。沈从文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资源正是老庄道家文化,而道家相对主义的评价立场却削弱了沈从文小说应具的国民性批判力度。沈从文构建的湘西边城世界,充溢了和谐自由的人性赞歌,体现了道家式的自然逍遥精神。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8,(3):143-148
沈从文通过小说《边城》,在一个自然无为的空间里展现了纯美的道德人性,他试图通过剔除人性之"恶"去重塑人性之"美",排斥病态"都市"且回归精神"原乡"。这种披着道家"虚静无为"的外衣,其实质却是张扬儒家"人和"思想的乌托邦理想,使《边城》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彻底摆脱五四新文学的启蒙话语,最终只能是一曲沈从文哀叹传统被现代逐渐消解的生命挽歌。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社会政治思想带有极强的“诗性”特征.他试图借助“音乐”(艺术)来清除现代政治、宗教和道德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激发人性当中追求“美”、“善”、“爱”的本能,从而为社会政治的变革提供坚实的心理基础.这种思想延续了“五四”新文学的国民性批判传统,但是也有明显的不同:五四新文学作家主要是以西方现代思想批判国民大脑中的封建思想残余从而实现人的革新.沈从文侧重的是人性底蕴的改造,即通过塑造健康的人心(性)进而建造健全的社会,其社会政治理想本质上是“人的健全”与“社会政治健全”的合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与“美”与“真”相关的“善” ,道家是以“道”的内在能量并具有“生万物”的能动作用为“善” ;儒家则以“仁”为“善” ,更具有实践作用与“仁”的行为特征。“善”在道家那里与“美”有间接的关系 ,而儒家在孟子那里 ,则将“善”作为“美”的起点和必备的条件 ,“美”的最高境界是“大而化”、“圣而神”。荀子从“人性恶”观念出发 ,又将赤裸的政教功利输入“善”与“美” ,提出“以道制欲” ,“化性起伪” ,使中国古代主流意识形态的美学思想之功利观从此成型。  相似文献   

8.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湘西系列文学的扛鼎之作 ,是一部典型的“乡土文学”。作者把自己的故乡湘西所拥有的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的民俗、真挚的人情挥写得自然流畅 ,留给读者的是一曲不尽的自然美、人情美和人性美的田园牧歌。因此也代表着沈从文先生独特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从人性善恶的角度看,王安石人性论经历了"性归于善而已矣"、"性可以为恶"、"性有善有恶"和"性不可善恶言"四个发展阶段。"性不可善恶言"是王安石人性善恶问题的最终定论,且这一定论与扬雄的"性善恶混"在实际内涵上完全相同,王安石最终认同的是扬雄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进入一种自觉的新的尝试。他试图以文学改造社会、重建民族道德,希望通过表现优美人性来濡化读者心田,从而完成“人性的治疗者”的使命。在写作取向上,沈从文并非向传统汲取力量,而是向边地寻求中华民族精神的再生力量,有一种“礼失而求诸野”的意图。  相似文献   

11.
在沈从文的创作中,始终蕴含着重建民族品德和表现自然人性的伦理价值诉求.文章从叙事伦理的角度探讨了沈从文创作隐藏的意图:当他发现披着“现代”外衣的精神专制后,强调以自然法则重建人性的真与善;当他发现天堂的道路已经阻隔后,退而以审美的姿态寻找生命信仰.而这恰好体现了沈从文创作的重要价值:在尝试重建人心秩序的过程中保留了人类的家园记忆——这个古老民族曾经拥有过的人性的率真、人心的温暖以及人情的素美.  相似文献   

12.
苑野  薛忠义 《社会科学论坛》2013,(3):229-231,236
沈从文作为中国乃至世界20世纪初颇具影响力的乡土作家,其创造的“湘西”文化在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人性:少女形象的塑造、湘西少年纯洁的爱情和中老年人朴实的人格,讴歌了优美、健康、自然的“湘西世界’人性,表达了作家一生以文学健全人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人性善恶的话题是古今中外学术争论的焦点。历史文明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观和权力观。而“性善论”与“性恶论”思想在各国政治实践的不断碰撞,一次次印证着人性善恶与权力运用的紧密关联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员的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日益高发,因此在权力规范的问题上应综合考虑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合理之处,既要对人性之善充满信心,更要警惕人性之恶,将德治与法治结合,编织制约权力腐败的制度之笼。  相似文献   

14.
如何看待与评价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长期以来,由于沈从文本人一句我没有读过卢梭的书而堵塞了将他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相互沟通的阐释路径。但事实上,众多史料与文献都证明沈从文曾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而一旦打通与卢梭的联系,那么沈从文作品的思想与文学意义就大大超出过去所谓乡土文学的价值,而具有了反思现代性的浪漫主义特质。他的作品充分地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神性的景仰,对于自然人性的赞美,展现自然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自然人性与异化的城市人格的冲突。沈从文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把自然人性鲜活健康的血液注入这日渐衰朽的民族肌体,重铸我们的民族性,使人格坚毅而刚烈,人性完美而纯正。  相似文献   

15.
如何看待与评价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长期以来,由于沈从文本人一句:我没有读过卢梭的书而堵塞了将他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相互沟通的阐释路径。但事实上众多史料与文献都证明沈从文曾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而一旦打通与卢梭的联系,那么沈从文作品的思想与文学意义就大大超出过去所谓乡土文学的价值,而具有了反思现代性的浪漫主义特质,他的作品充分地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神性的景仰、对于自然人性的赞美,展现自然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自然人性与异化的城市人格的冲突。沈从文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把自然人性鲜活健康的血液注入这日渐衰朽的民族肌体,重铸我们的民族性,使人格坚毅而刚烈,人性完美而纯正。  相似文献   

16.
论点集萃     
沈从文的理性文学观(等7则)【沈从文的理性文学观】张光芒在《人文杂志》(2002年第3期)发表文章认为,在沈从文艺术心灵的深处,隐藏着一个非常理性化的、充满了形上冲动与思想家气质的自我,体现为一种独特的现代理性文学观。其特色表现在哲学层面上,是以理性精神为中介将意志与人的道德实践、理想信仰及人类社会的进步等结合在一起探讨,并最终指向了人的自律性与创造性;文化层面上,他坚执自己的启蒙理想,即用“爱与合作”、理性与知识“粘合”民族新的微型机,这在政治成为信仰的时代氛围中,无疑是独标高格的;在主体心灵…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人性观与教师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问题,一直是历史上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仅中国古代就有孟子的所谓“性善说”、苟于的“性恶说”、告于的“性无善无恶说”、扬雄的“性有善有恶(善恶混)说”及董仲舒提倡的“性三品说’等。在西方,对人性问题的争论,也有久远的历史渊源。西方近代管理科学发展过程中,曾经先后提出过所谓“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假说,历史上对人性问题的不同理解、把握及运用,给管理实践造成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本文就科学的人性观与教师管理问题进行一些探讨。科学的人性观是指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在此…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沈从文以高远的眼光穷究生命本体并把握其价值归依,在创作中展示各种生命形式。他往往在把生命与“情感”、“偶然”、“理性”、“意志”、“美”与“爱”、“抽象原则”这些人生价值与情感因素的联系中,表达他对生命本体的理解。同时,沈从文是生命的神性论者,对于“生命神性”的发现及其张扬,是沈从文生命本体观的最独特之处,形成其独特的“生命神性观”。通过探讨沈从文的生命本体观,可以透视沈从文创作中的许多重要现象,把握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文学是东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个拥有诸多共同之处的"传奇",他们文学之中所显示出的生态文学的倾向使其作品充满了东方式的诗意之美和哲理之美,更在其各自的文学世界中展开了对于东方生态的和谐之美的追求,"湘西世界"与"伊豆汤岛"成为他们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与"吸收自然"的自然生境与文学生境的经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用诗情洋溢的语言和灵气飘逸的画面赞美湘西古朴和谐的生活和优美善良的人性,而当沈从文把目光转向“城里人”时,便不禁露出讽刺的尖刻,他把都市文化视为一种扭曲人性的虚伪、做作的文化,恰与湘西自然淳朴的民风民性形成对比。都市人生和湘西世界的对立互参是沈从文创作的总体指向。本文通过对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和都市文明世界的比较分析,试图探寻沈从文两个文学世界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