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史和地方志都是记述一个地区历史与现状的史书著述,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其不同之处。其共同点主要表现为:必须坚持共同的指导思想和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全面性、真实性、科学性和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必须坚持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其不同点主要表现为:地方史与地方志反映的主题不同,记述的内容各有侧重,体例结构也不一样,史料取舍和编写组织方式不尽相同。但地方史与地方志的"共性"与"个性"又是相对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地方史志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体例结构和编写风格将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无论是编史,还是修志,都必须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说到地方史,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地方志.谈到史志关系,大多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地方史就是地方志.果真如此吗?问题并非这样简单!关于史志关系,古往今来众说纷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年来,地方史研究蓬勃发展.地方志的编修也在全国各地兴起热潮,出现了“盛世修志”的局面.分清史志关系,不仅是解决一般的认识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史志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 宁夏方言的研究始于何时?今天我们在研究宁夏方言时有哪些可资参阅的历史资料? 同研究宁夏地方史一样,珍贵的历史资料当数宁夏地方志了。“但是由于频繁的战乱,宁夏没有能象祖国大多数省府州郡那样,在唐、宋时期就编纂出本地区的地方志来。”①现在一般认为,宁夏的第一部地方志是明初庆靖王朱梅(朱元璋第十六子)主持纂修的《宣德宁夏志》。此后,在明、清两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一九八○年出版的《辞海》和《辞源》为代表的两种起源说。《辞海》认为,地方志起源于《禹贡》、《山海经》,即起源于古地理,因而今天有人把地方志等同于地理书,故有所谓地方志即地理之说。《辞源》认为,地方志起源于《周礼·地官·诵训》:“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方志如《晋乘》、《楚祷杌》、《鲁春秋》,即起源于古国史,因而今天有人把地方志等同于历史书,故有所谓地方志即地方史之说。  相似文献   

5.
天一阁藏书包括丰富的明代地方志,是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其中涉及云南历史者较多,但有一部分方志貌似关涉云南方志者,实非云南方志。这类方志从书名来看,与云南颇多联系,甚至与明代云南的诸多府、州、县同名,容易引起误读。在地方志研究中,同名不同书的现象容易引起混淆,例如因历史沿革缘故,出现"名同实异"的赵州志、武定州志、邓川州志等地方志,通过文本内容的翻检,加上与相关地方志的比勘,上述同名之书在云南省内外多有出现,但其指称的对象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书中所记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自然物产、历史事件、地理方位和历史沿革皆大相径庭,使用时应当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旧社会江西教育界一位知名的小学教师张劼的际遇,对于研究江西的地方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改变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还没有受到全社会应有尊重的不合理现象,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热烈欢迎我省在外地工作的老同志撰写回忆文章,为研究江西革命史和江西地方史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7.
昝玉林同志世居乌鲁木齐,关心地方史乘,在目前尚无新编地方志问世的情况下,以其所著《乌鲁木齐史话》纵论古今,的确是很有意义的事。作者熟知掌故沿革,一些段落写得富有诗意,足见对乌鲁木齐感情之深切,笔者读之颇受教益。特撰一文,为《乌鲁木齐史话》(以下简称《史话》)略作订正、补充,效野人献曝之诚,并就正于昝玉林及关心新疆史志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8.
1976年8月我参与了我省科技局、文化局和教育局组织的有关山西省地方志普查天象资料工作。在普查过程中,我有机会看到1976年8月天象资料组汇编的《中国地方志综录》(待定稿)。这部书集全国地区方志目录之大成,而且是目前最新的资料。该书的山西部分录有573种方志,相当完备。但我发现其中明版成化《山西通志》的年代有问题。现在提出来就教于该书的编者朱士嘉同志。  相似文献   

9.
1985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了以庄威风、朱士嘉、冯宝琳三位先生为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它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90个公共、科研、大专院校图书馆、博物馆、文史馆、档案馆等收藏单位中,收录了我国现存的1949年以前修纂的各种方志820O余种(尚不包括山、水、寺庙、名胜志),其中仅浙江一地就多达602种.该《目录》所收方志种类之多,地区之广,版本之齐全,与今天国内外其他同类目录相比,可谓罕有其匹,这对于进一步推动地方志书的修纂,推动历史研究尤其是地方史的研究,都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地方志不仅是保存某地方历史文化的最好载体,也是官员了解地方地理物产、民风土俗的首要参考。清代陕西地方志总数虽多,但多数府县志,因长期废修而出现志书断层现象,造成了很多有资细致化研究地区史的资料缺失。影响志书修订的因素很多,其中地方官的重视,地方精英的支持,重大事变客观要求,以及上宪催征为重要因素。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地方志的本序、旧序、凡例、后跋等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代非常重视地方志工作,自东汉起两千年来不断篡修、累积。据最近统计,国内现存地方志达8,500部以上,而流散国外的和己失传的尚未计算在内。这大量的地方志无疑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以地区为中心,丰富地保存了乡土各种资料,不但可供国家建设和科学研究参考,而且足以激发人民爱国爱乡的精神。五十年代,许多知名人士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上呼吁过“进一步开展地方志工作”。这一意见是很正确的。在  相似文献   

12.
《续汉口丛谈》是清代学者王葆心所辑录的一部汉口地方史著作。2002年该书出版了点校本,其价值自不待言。但该点校本中有多处人名标点错误。主要是点校者不明了古人姓氏字号,有的将人名中的字号职官部分点断,引起歧义;有的将本属于人名的字号职官部分误标入文献名中;有的当断不断、将本属多人的误为一人;有的把本属人名的误标为文献名等。  相似文献   

13.
陕北地区新编地方志书秉着新志新修的原则,在编撰过程中,从材料应用上、种类类目上、内容取舍标准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修史编志目的是鉴古知今,为人所用,因此陕北地区新编地方志有较强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方志历史悠久,取材丰富,分门别类,广泛而详细地记载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洽、经济、军事、工业、农业、交通、文化、灾异、风俗、人物等方面的内容,被称为“地方百科全书”、“科学资料的宝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方志数量极多,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保存至今的方志有八千二百余种,约十二万卷,  相似文献   

15.
一东北地方史的研究工作,近些年来,取得可喜成果,先后有《近代东北史》、《东北地方史稿》、《现代东北史》等专著问世;虽然东北地方史的研究,早在卅年代即有成果,但如此科学地系统地对东北地方史进行研究,并撰写出系列专著,还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实现的,这些专著的问世,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东北地区地方志的编写,必将做出巨大的贡献,是值得东北史学界庆贺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地方志多有序、跋,序跋已成为地方志的一个组成部分。清代西藏地方志与各地古地方志一样,也多有序、跋,有的还有多序多跋。本文以不同时期的《藏纪概》、《西藏见闻录》、《西藏志》、《西招图略》、《拉萨厅志》、《西藏图考》及《巴塘盐井乡土志》这七部方志的序、跋为例,逐一介绍其内容,并对重要观点、评价进行分析评述,在此基础上,分几个方面指出了清代西藏地方志序、跋的特点及在清代西藏方志史研究中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涂山新考     
重庆长江南岸有涂山,相传是大禹娶涂山氏的地方,也是现在重庆市区著名的风景名胜地之一。但关于涂山的地望,“禹娶涂山”或“禹会诸侯于涂山”的历史意义,以及涂山氏的文化遗存等问题,至今还是不得其解。 本文拟从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民族学的有关材料,说明“涂山”和“涂山氏”等有关问题,以就正于地方史专家。  相似文献   

18.
宁夏地区历代碑刻铭文和地方志文献非常丰富,为文学、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区域语言学研究提供了相当完备的资料。本文以《宁夏历代艺文集》所收录的韵文为基础,参考该地区的历代碑刻铭文和多种地方志文献,分析其中韵文材料的用韵情况,探讨韵文押韵所反映出来的语音史、方音等信息。重要的是,本文还根据古音学知识对这些传世材料进行了辨伪。这样的工作无疑会对宁夏地区历代典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致远同志常年致力于地方史的研究。他给学生开设的常德地方史课程,曾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999年5月,他所撰著的《常德古代历史研究》一书,又顺利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部地方史研究力作。该书运用大量的方志、正史等文献资料和丰富的考古资料,对常德沅、澧地区从原始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古代历史进行了系统的考证和阐述,包括常德古代的社会发展历史、经济发展历史以及建置沿革史、民族史、人口史、先贤人物史、文化史和自然灾害史等诸方面的内容,第一次构建了一个全面阐述和研究常德古代历史的基本框架,其开拓之功实不…  相似文献   

20.
明代对纂修地方志书极为重视,遍及各州郡县,所修方志数量极为可观,但散佚很多。通过对日本现存明代地方志与中国大陆地区相比较,发现有许多是中国大陆缺藏或残存的,因此显得弥足珍贵,而且对目前所见有关地方志目录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