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壮族有自己的文化根系,有典型的文化生态美的范式,与其他民族文化种群一起构成岭南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群落.而在壮族文化根系中,首先是其重生文化根系,它表现为对生命之根、生命本源的独特看法和理解,从而形成了壮族色彩斑斓的古代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2.
论壮族的宽容文化心理之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的宽容民族文化心理 ,是壮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具体的民俗文化事象 ,诸如干栏式建筑、传统服饰与饮食 ,以及“都老”制遗风等方面的剖析 ,揭示和探讨了壮族的宽容性心态的社会表现  相似文献   

3.
壮族妇女的传统配饰包括头饰、佩饰、足饰等种类。配饰的艺术形态丰富、特色鲜明、文化内蕴深厚,反映出壮族人民独特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趣向。文章尝试对壮族妇女的配饰种类、形制特征、演变情况进行分析,对壮族传统配饰文化的内涵进行解读,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促进现代新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壮族妇女的传统配饰包括头饰、佩饰、足饰等种类。配饰的艺术形态丰富、特色鲜明、文化内蕴深厚,反映出壮族人民独特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趣向。文章尝试对壮族妇女的配饰种类、形制特征、演变情况进行分析,对壮族传统配饰文化的内涵进行解读,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促进现代新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壮族有一种可称为崇智的文化根系,表现为对智慧、灵活、机敏的企盼和崇拜,这种文化根系在壮族的古代神话中有一系列的原始意象,以后又发展成为歌圩这类智慧文化的绿荫和形成刘三姐智慧型的典型形象,以至形成壮族特有的文化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6.
壮族文化生态的竞生之美表现为壮族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和对自身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其典型形态是壮族歌圩.壮族文化生态的竞生之美在张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保持着对自然物的尊重和崇拜,没有产生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壮族麽教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麽教是壮族先民创造的传统宗教,由布麽传承。麽教崇拜创世神布洛陀为至上神和教主;有一整套的法律事仪式和相应的经书。麽经是壮族先民企求借神力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祈求生存和发展的宗教典籍,折射着壮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对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及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麽经中的三元(天、地、水)说是壮族传统的宇宙结构观念;麽经中的公(雄)母(雌)观则是壮族认识世界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为壮族语言文化变迁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生产方式的转变,逐渐消解了壮族语言文化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人口流动的加剧,逐渐瓦解了壮族语言文化赖以传承的群众基础;社会阶层的分化,逐渐解开了壮族语言文化赖以维系的情感纽带;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普及,日益改变了壮族语言文化的生存土壤;现代化所滋生的工具合理性,日益使壮族语言文化发展受经济原则支配.另一方面,现代化为壮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相似文献   

9.
口耳相传的壮族山歌,源于壮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有其自身的价值,保护和传承壮族山歌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冲击,以及新的文化因素不断传入广大农村,新的环境提出新的问题,壮族山歌文化在发展过程当中有机遇也有挑战,现代化背景下山歌文化如何进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壮族民居文化中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壮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壮族的宗教信仰是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 ,而后又吸收了从中原传入的道教和佛教的因素 ,形成了以师公为核心的巫、道、佛三教合一 ,信仰多神的格局。在壮族的民居文化中 ,宗教信仰得到集中的体现 ,而且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从村落四周到村落内部 ,从居室内到居室外 ,从地上到地下 ,遍设神坛 ,供奉各种神祗 ,形成一道道严密的心灵上的防御体系 ,反映了壮族丰富复杂的文化心态及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1.
壮族口述作品所塑造的壮族形象概括起来大致有6种,它们都属于正面的形象,是壮族人民根据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以一种个性化的方式塑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布洛陀》与壮民族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壮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开天地造万物,并带领壮民们进行生产劳动,发明创造,反抗压迫,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的社会力量,使壮民族得以生存与繁衍,发展成一个文明开化的民族.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来看待布洛陀信仰,不仅可以追溯到壮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关系,而且在弘扬壮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壮族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上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壮族与东南亚国家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等5国的20个民族有亲缘关系,其中与越南的岱族、侬族、拉基族、布标族、山斋族关系尤为密切,从历史记载、语言、家谱、传说以及现在的通婚状况都可说明他们的兄弟情义.由于中国和越南民族识别的标准和方法不同,族称不同,有些人不了解他们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壮族民间故事中,有不少作品具有喜剧美的特征.探索并把握构建壮族民间故事喜剧美的方法和策略,对了解和把握壮族的审美人生态度,创造富有意味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壮族的语言特点上进一步探究壮族对本民族的自称,能更准确地了解到壮族到底将自己的民族自称为什么民族.壮族的民族自称按壮语的表达习惯应为"陀族".壮族现有族称,是因为汉族按壮族人对大象称呼的语音,用汉语近似读音字来指认的,其原义为"大象民族".探明壮族族称原义,符合壮族的民族心理习惯,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壮族人民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6.
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是我国梯田文化的代表;哈尼族梯田文化之美可概括为丰富内涵美、悠久历史美、和谐共生美、民族精魂美、自然景观美、朴实生活美.  相似文献   

17.
探讨壮族群众说普通话时,常将塞擦音读成擦音,送气音读成不送气音等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8.
民族生态审美场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相应的审美氛围、审美风范双向对生并走向整生的民族审美活动循环圈,构成民族生态审美场.民族生态审美场是民族生态审美学的整体对象,它的逻辑结构统观化整生化展开,构成当代民族生态审美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生态的审美范式依次形成为依生美、竞生美和共生美三大范式.依生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直接依赖和对神灵的祈求,也表现为民族间的依从关系;竞生则是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民族间的冲突,竞生美一般经历"幻想"、"高扬"、"迷茫"阶段;而共生美则是人类对竞生美的一种反思,是对最高形态的美的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