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结合古今历史事实尤其是当代老舍、陈祖芬等文学作家及其作品,论述了屈原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密切关系,说明屈原在继承刚健自强这一源于孔子的核心民族精神的同时,又着重在爱国与重德这两个层面上的有所补充和发展。因此,屈原及其作品,不仅对中国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而且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浩浩江汉铸忠魂——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彪炳千秋,永垂不朽。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楚国独立发展的历史,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养成的民族心理和爱国传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田耕滋 《江汉论坛》2006,(6):114-117
“中正”是屈原建构其政治思想体系的指导思想。名为“中正”,意味着其政治思想合乎政治规律,同时,也体现了屈原追求唯一合理性的思想方法。这种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屈原把自己的生命与其所认定的道德价值绝对同一。这种道德与生命的绝对同一就是屈原的人格精神在根本上异于儒家而“过于中庸”之处,也是他在道德责任被剥夺后走向自杀的最根本的内在逻辑力量。  相似文献   

4.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从古至今的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这方土地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爱国之士。屈原,就是其中一位优秀的典型代表。毛泽东同志曾对屈原的伟大爱国精神和天才的文学创作给予过极高的评价。他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  相似文献   

5.
郑晨寅 《中州学刊》2012,(2):172-176
明末大儒黄道周以其淹博宏肆之才、慷慨悲郁之情,对屈原的作品作了全面的仿写、续写,可称楚辞传播史上的独特个案。黄道周的生平经历使他在思想感情上与屈原有诸多共鸣之处,他从小开始辞赋创作,并对屈原的作品作了全面的仿写、续写。他的拟骚之作融合自身家国之痛,或发愤以抒情,或申论、演绎屈赋章句,虽是仿拟,形神兼备,独具面目,并对明末辞赋的创作与研究产生影响。作为屈骚的异代嗣响,屈子爱国、正直、执着等"普世价值"在黄道周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黄道周生前所反对的异族之统治者对黄氏的尊崇、追忆,乃至后学对他的追慕与学习,均凸显出优秀文化超越政治、种族与时空的感染力量。  相似文献   

6.
宁淑华 《船山学刊》2008,(2):148-150
本文阐述了屈原由于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性的冲突,所导致的进退两不能、去留皆不可、情与理悻的精神生存困境,分析了人格理想、政治理想及爱国情感的三重固持的困境实质。  相似文献   

7.
<楚辞补注>中的屈原,既有"忠君"思想,又有"爱国"精神,也有儒家推崇的坚贞节操,而在对节操的坚持中又体现出其个体的独立人格.这是洪兴祖注释出的屈原新形象,在这个形象中体现着宋代独特的社会政治背景、文化氛围以及洪兴祖个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8.
龚红林 《云梦学刊》2011,32(1):38-44
屈原作品进入朝鲜半岛后经历了两个接受的黄金时期,即李氏朝鲜时期,文人对其内容与形式的仿效、阐释或评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教育科研机构对楚辞的教学、翻译与研究。屈原忠贞、爱国精神倍受朝鲜文人推崇。屈原作品的汉宋辑注本决定了朝鲜半岛读者接受屈原精神的忠君爱国基调;而“壬辰倭乱”激发了朝鲜文人与屈原的爱国“共鸣”。中韩端午缘昭示了屈原精神的超时空永恒价值特性及屈原精神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论境界线上的屈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说的“境界”,是精神医学而非文学艺术上的名词,它是病迹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即某症状的范围及这一症状与其它症状的区分。我们试图借鉴病迹学的理论,分析屈原的存在方式及矛盾心理与其作品缝合之‘划伤的痕迹”①,换句话说,屈原在本文里将作为精神异常者加以观照。揭示屈原精神心理与他作品的关系,须说明精神疾病以及与“境界线”相关的问题。精神疾病习惯划分四大种,按轻重程度排列顺序是:神经症、癫癌症、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病等,它们都是精神受到损伤所导致的异常症状。在精神疾病的轴线上,神经症症状接近正常人一侧,它…  相似文献   

10.
<正> 《湖南师院学报》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发表了《“屈原——爱国诗人”之我见》一文,以先秦时代“不存在中国与外国的对立与区别”和“屈原诗篇中未曾有只言片语涉及到爱国原则”为论据,提出了“屈原内心根本不存在爱国观念”的论题,引起了一场争论。争论的双方在屈原是否有爱国观念这一点上是针锋相对的,但对如果“先秦时代不存在中国与外国的对立和区别,也就不存在‘热爱祖国’的观念”这一点,却似乎并无异议。一些文章的论争,大都是围绕着先秦各国是否独立国家,先秦时代是否己使用  相似文献   

11.
宁调元自幼学习屈原的诗作,以屈原精神砥励志节,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中通过化用、比拟、模仿、引注等方式,传承屈原精神,并将其与反清革命斗争实践紧密结合,志在将屈原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黄维樑 《云梦学刊》2003,24(6):11-12
台湾诗人余光中对屈原的推崇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他不但直接称赞屈原的“志洁行芳”,而且将屈原置于世界文学的宝库中,将屈原与但丁、荷马等人相比较,认为屈原的作品是一切诗人的源头。余光中对屈原的推崇与屈原的爱国爱民是分不开的,而余光中自己也是爱国爱民的诗人。  相似文献   

13.
《敝帚千金》是刘孟扬等人负责编撰的早期白话通俗刊物,其内容集中体现着刘孟扬等人对民众的早期爱国思想启蒙:一方面,以通俗的文字和浅显的表达宣传御侮救国的道理,教育民众树立公德心和自强进取的精神,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以笔为旗,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晚清的黑暗政治,同时以刊物为阵地,引领民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投身救亡图存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鲁迅论屈原     
鲁迅从早年留学日本到他的晚年,曾多次以形象的和直言的方式,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进行过评论。今天,我们重温这些评论,对研究和学习鲁迅以及正确评价屈原是有帮助的。一枝清采播芳馨鲁迅非常崇敬屈原。他在日本留学时,曾将屈原与拜伦、雪莱、裴多菲、普西金相提并论。在我国古代诗人中,他只将屈原归入他所说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  相似文献   

15.
拙作《“屈原——爱国诗人”之我见》发表后,某些大专院校的学报,已先后发表了九篇争鸣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认为,先秦或屈原已具有明确的爱国观念,与我的观点正好是针锋相对的。我认为考察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之一,是考察与屈原有关的楚国历史上的典型事件,深入解剖这一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6.
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我们仅从其表现手法看,就可见其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离骚》浪漫主义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与现实主义精神的和谐统一,这既符合浪漫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也在作品中有鲜明的表现。屈原创作《离骚》源于他的社会实践(即政治斗争和生活遭遇),源于他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在《离骚》中,他揭露了楚国“规矩而改错”、“众皆竞进以贪婪兮”的腐败政治以及楚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以他坚持高尚节操,反抗黑暗现实的斗争精神;以他雄伟弘博、生动感人的瑰丽诗篇,为历代士人和广大群众所崇敬。直至二千多年以后的今天,人们还仰慕他、纪念他。然而近年来有人提出了另外一些看法。如有人以为屈原的作品都没有涉及“反抗挑战”,是一种“叫苦鸣不平的文学”,并且武断地说屈原的作品“只能使人悲伤、愤恨,不能使人感奋,不能给人以反抗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林祥征 《中州学刊》2004,(2):168-168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但同时,一些人为了制造所谓的轰动效应,编造了许多谬说来歪曲否定他的存在.在此情况下,汤漳平先生推出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屈原的文学传记--<屈原传>,真实地再现了屈原不平凡的一生,这是当代传记文学的新收获.<屈原传>中是如何艺术地再现屈原的光辉形象呢?  相似文献   

19.
在《湖南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上拜读了曹大中同志的《“屈原——爱国诗人”之我见》以后,感到颇为新奇。但是仔细思索,觉得其中有些问题值得商榷。曹大中同志断言屈原只忠君,不爱国,断言“屈原至死不离楚国,最后怀沙自沉的思想动机,不是出于爱国,而是忠于向其委质的同姓君主。”作为论证这个命题的大前提,曹大中同志首先断言“在先秦时代……不存在中国与外国的对立与区别,因此也就不存在‘热爱祖国’的观念。”这些论点实在不敢苟同,特在此提出来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研究者大多认为20世纪初叶的文化先行者如严复、梁启超、王国维等,在青年时代锐意于中国文化现代性建设的“疑古”探索后,至晚年却“信古”进而“复古”起来。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严复终生主张“全盘西化”①。两种观点中,前者没有解答“复古”的原因,后者则略显牵强。笔者在研读严复论著时发现:严复思想前后是一致的,表现为:一方面,以“救亡”图存思想为经线,其爱国初衷不渝,“救国”方略则相时而变,并随着对国情理解的深入而渐趋深化,从“政治救国”寻求富强的一揽子计划,到“科教救国”再到“道德救国”,变化的只是救国方略;另一方面,以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