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费主义与接受美学语境中的文学经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社会在我国渐趋形成,消费社会的形成,将对社会文化生活带来全面而深入的影响。对文学而言,其不仅改变了文学活动的环境,而且也对文学经典确立的原则、经典化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把文学作品置入消费主义图景下接受美学文学吏观这一语境中,从历时性及共时性两大维度来探讨文学经典形成的复杂机制。  相似文献   

2.
国际主题与女性中心人物是亨利·詹姆斯文学世界中极其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詹姆斯作为一个文化身份与性取向皆较为复杂的作家,其个人体验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呈现一种综合的动态关系:19世纪美国人对欧洲文化的回归式探寻与“朝圣”情结、历来文学领域女性价值及其形象的被忽视,跨欧美文化的生活经历、性倒错的个体心理体验;两个维度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詹姆斯小说国际主题的特质与以女性形象作为小说中心人物的文学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饥饿的女儿》与《好儿女花》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中,虹影主要是从叙述历史、空间叙事与女性叙事的角度展开对重庆 形象的文学性建构。首先,虹影在历史维度上主要书写了重庆南岸饥饿的大饥荒年代与苦难的文革年代;其次,虹影将写作视 阈限定在重庆南岸,并率先奠定一种“幽暗”的叙述氛围;最后,虹影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塑造出了一批在绝望中挣扎、逃离 幽暗的女性形象。虹影基于其“主观经验感受的生活”,构造出一种独特的贫民窟城市形象和独特的贫穷市民形象,这使得虹 影在重庆文学史上刻画出一种独特而个性化的重庆形象——挣扎在生活边缘的城市贫民如何直面“幽暗”,追逐“光亮”。  相似文献   

4.
女性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解放程度的重要尺度,因而女性总是现当代作家所关注和着力塑造的对象.新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一改“十七年”、“文革”文学中仅仅作为社会层面的那种单一的符号和载体,而变得色彩纷呈和绰约多姿.这是新时期文学的一大进步和收获.但透过这多彩和喧闹的现象细细考究,笔者却发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景况: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女性形象表现了现实女性的生命图景和存在状态,具备了本体论的意义,但有相当的女性形象却笼罩在男权意识的阴影之中,即这些女性形象与现实中的女性发生了错位,成了男权意识统摄下的个人欲望…  相似文献   

5.
国际主题与女性中心人物是亨利·詹姆斯文学世界中极其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詹姆斯作为一个文化身份与性取向皆较为复杂的作家,其个人体验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呈现一种综合的动态关系:19世纪美国人对欧洲文化的回归式探寻与“朝圣”情结、历来文学领域女性价值及其形象的被忽视,跨欧美文化的生活经历、性倒错的个体心理体验;两个维度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詹姆斯小说国际主题的特质与以女性形象作为小说中心人物的文学选择。  相似文献   

6.
论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和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文学中大批出现的女性形象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解放区独特的政治、制度、历史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政治和制度文化支配下解放区文学观念、审美观念的巨大变移和创作主体的自觉追求密不可分。由于上述因素的决定和渗透,导致解放区文学中大批女性形象的出现,也导致解放区文学的女性形象具有较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和审美蕴涵,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对解放区文学中女性形象及其文化与审美价值的分析开掘,会加深我们对解放区文学及其成就的认识,从而丰富和扩大我们对中国新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整体性审视  相似文献   

7.
中国女性历史压抑的实质是伦理性的。它的复杂在于它源于历史的自然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在男权话语的历史性强化中走向反面。历史乃至当下的各种政治性救助,均无力解除女性的伦理压抑。伦理的历史成为遮蔽女性鲜活的自然生命的历史。中国女性伦理宿命被深深镌刻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形成中国女性命运的艺术见证,在这一点上中国女性文学形象与西方女性文学形象具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8.
易识的叛逆与解放话语─—现代妇女文学中的独身女性题材乐铄独身女性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较为罕见的,这一形象在现代文学才多了起来,并且主要出现于现代妇女文学中。女作家所以常用她们作主人公,寄情托哀抒悲愤,也许是因为这一题材较有“戏”:独身女人是女人群中较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女性视角出发,通过对男性文学文本中的“天使”和“妖妇”两种女性形象的分析,揭示出男性作家通过在文学作品中塑造这两种虚假的女性形象以左右和警示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从而达到控制和支配女性的目,这正是性政治策略在男性文本中的一种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0.
在将多神教的“女神”、“索菲亚”、“圣灵—圣母”、“大地母亲”、“俄罗斯祖国”等概念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俄罗斯文化孕育出对女性和母性的广泛崇拜。这成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导致文学中对尘世爱情的圣化:女性形象蕴涵了更多的圣洁、神秘和深沉。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后来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对“永恒女性”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认同,很多女性形象都是对这一原型的改写和翻新。  相似文献   

11.
杜牧由于其留世的女性题材诗而成为文学史上很有争议的诗人。深入探究杜牧诗歌中描写的四种女性形象,可以看出杜牧对女性的同情和悲悯,难以找到史载杜牧轻薄女性的内容。杜牧诗歌中女性形象的选择与塑造,是与其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个人经历以及人生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理应把文学形象的杜牧向历史形象的杜牧还原。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二十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学三巨匠之一的芥川龙之介在他的“中国题材作品群”中精心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中国女性的形象。这群中国女性的形象与他在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那么,芥川描写这样一群中国女性形象的目的何在?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认为这是芥川表达理想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色·戒》与多丽丝·莱辛的《好人恐怖分子》的主题都涉及女性视角下的政治和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品所塑造的女性革命者形象都难以被主流文学界定和分类,被认为是怪胎。实际上两位作者都是以政治为背景,着重刻画女性形象和女性的内心世界, 通过突出女性的弱点和复杂性,试图解构传统文学中女革命者的形象,还原女革命者的真实面貌,这两位女性作家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在尽力地与父权文学做抗争,为女性文学谋求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提要]左翼文学的工运叙事中,非技术性工人多以城市革命主体的正面形象出现,技术性工人形象多被赋以消极落后的表征,文学想象与历史叙说之间的悖反张力,指向纠缠在普罗列塔利亚、市民阶层和知识分子多重身份认同之中的技术性工人,在左翼视野中他们更易为都市现代性“腐蚀”。但鲁迅的《阿金》披露了异托邦之中潜在的革命主体皆可能遭遇异化的严峻现实。左翼工人形象“症候”实际成为一种镜像,照见了同在城市革命队伍序列之中知识分子的内在焦虑。30年代初,丁玲、蒋光慈等作家的一系列创作实践,试图通过工人叙事重新探讨突围都市革命困境的有效路径,即工人离开城市、发动农村革命。这一叙事与同时期中共革命领导人在“反围剿”军事行动中探索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决策形成共时性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路遥小说文本的表层精神幻像掩盖了其真实的创作心理,导致以往的路遥本体研究难以深入.路遥在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形成了难以排遣的自卑情结,这成为其日后小说创作的重要心理动因.为了在作家的"白日梦"中寻求对自卑的超越,路遥创作中典型的特征是自卑与自亢的互见.这造成作品中凡是存有路遥自我精神投射的男性文学形象均呈现为"高大全",而其他文学形象,尤其是女性文学形象,只能沦为其超越自卑的符号.  相似文献   

16.
五四女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体现了中国第一代现代女性追寻自我的艰辛和挣扎,记录了她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相;鲁迅也塑造了子君这样一个富有母题延伸性的知识女性形象,并以此深化了中国文学对“知识女性”这一特殊对象的观照。五四女作家的真切生动和鲁迅的高屋建瓴,同样为开拓知识女性这一文学母题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郑成功作为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母也备受中日学界关注.以中日"郑成功文学"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在民族文化语境影响下,中日两国对郑母的身份认同呈现出实像与虚像交织的特点,中日"郑成功文学"中郑母形象的变迁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差异.其中,作为日本代言人的女性形象为日本"郑成功文学"所特有,而自立的女性形象和贤妻良母的女性形象则是中日"郑成功文学"共有的形象特征.中日"郑成功文学"中郑母形象的形成体现了明显的时代、政治及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18.
约瑟夫·海勒作为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在黑色幽默文学中影响最大,成为这一流派的支柱。书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妻子、护士和妓女三类,她们的形象都受到了严重扭曲:或是被侮辱、或是被损害、或是被妖魔化。  相似文献   

19.
在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中,安德森开创了一种“类型学”唯物史观的思维研究范式.“类型学”是其最核心的方法论框架,它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历史学的维度,一是社会学的维度.在这一双重维度之上,安德森把唯物史观表述为一种融历时性与共时性、时间性与空间性为一体的科学的解释学.但就其深层本质而言,这一“类型学”唯物史观的思维范式依旧享有某种深层的结构主义的思想意识,以及本质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20.
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其中有着丰富的女性形象描写。物化描写,是希腊神话作为话语,发挥禁止的语言和真理意志等一系列规则的体现。通过这些规则,希腊神话对现实中的女性形象建构,起着规训作用。这一规训的最终结果则是:女性在个体形象建构过程中,对男权控制的接受和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