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政治心理作为特定时期内人们对政治生活形成的一种自发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意识,对政治体制具有特殊的意义。政治体制的稳定需要民众政治心理的支撑,政治体制的转型需要社会政治心理的调适相伴。化解农民弱势群体的消极政治心理,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作为改革开放社会代价的主要承受者,农民弱势群体的政治心理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消极性。为此,采取必要措施优化其政治心理,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所面临的问题,对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采取比较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最终让更多的农民弱势群体早日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权力分放和社会利益转让的基本形式及特征进行剖析,进一步论述了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剧变及民众社会心理发生嬗变的三个阶段,即社会心理的驱动阶段、社会心理的失衡阶段和社会心理的调适阶段,并根据对改革开放的实际运作方式及特点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改革开放时期民众社会心理及行为表现的基本特征。作者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民众社会心理的嬗变更多地是与社会的生产、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形态及社会的实际运行操作的体制结构形态方面的变化相联系的,受这些方面的变化影响和制约,进一步才由心理行为的嬗变转化为社会的思想文化、观念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采用分层抽样的问卷调查方法,对京渝两地的556名民众进行了"非典"疫情中风险认知及其社会心理行为预测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1)"非典"期问,两地民众的社会心理总的趋势上具有一致性,他们在风险事件的认知、影响风险认知的信息因素和社会心理顶警指标几方面总体表现是正常和适度的.调查期间政府的防控措施对稳定民众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2)"非典"期间,处在不同疫情状态下的两地民众的社会心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因所处的不同疫情环境而引起的,而且也仅是程度上的而非性质上的.本调查结果可为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防控和民众心理行为的有效琉导提供对策建议,为未来建立我国民众社会心理行为预警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道德心理及其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道德心理是社会成员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反映 ,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随社会物质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我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处于急剧转型时期 ,国民的社会心理也因此而发生急剧转型。正确认识道德心理发展规律和当代我国社会道德心理的发展和转型问题 ,对构建新型伦理道德体系 ,调控国民社会道德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族心理认同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构建的重要因素,它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起着预警、整合、调控和保障等四个方面的作用.因此,进行民族心理认同研究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民众社会心理建构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指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民众社会心理的建构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扩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力的现实迫切的需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民众社会心理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社会心理,用浸透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社会心理回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中国化,为国人构建起一个具有时代感的新的社会心理氛围,是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闽南民间故事中的怪诞形象与闽南独特的“惧鬼”心理密切相关,是闽南文化心理中的惧鬼因素和魔鬼意象。这种创造不仅可以看出闽南民众对给他们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不安全不稳定因素的畏惧、警惕和否定,同时也透露出闽南民众对生活危机的发泄和补偿心理以及对美好稳定的生活理想和社会秩序的渴望和追求,形象地传达出了闽南文化的特殊内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格局的剧烈变动,导致人们心理上的极度波动,带来了严重的社会性情绪危机。这种危机以民众社会参与热情不高、社会焦虑较多、无利害冲突频繁发生、民众心理失衡严重、对党内腐败非常痛恨、民众对表情达意渠道不畅反响强烈等形式表现出来。外化的行为和潜在的危机对我们党的执政和社会稳定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只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有效化解社会情绪危机。  相似文献   

9.
采用心理和谐量表和自编有效的社会心态问卷,随机分层抽取重庆市13个区县1 544名民众进行调查,以检测民众社会心态对其心理和谐的影响.结果发现失地民众和移民的心理和谐水平显著低于普通民众,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社会公平感和生活满意感都显著低于普通民众;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心理和谐水平高于其他民众,他们在生活满意感、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和政府信任感上显著高于农民、农民工和无职业者;高收入者的满意感最大,低收入者压力感最大,中等收入者问题感最大,高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的社会公平感和安全感都较低,且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城市、城郊、乡镇与农村的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社会公平感和安全感都较低,且四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社会心态是心理和谐的显著预测变量,而其中民众的生活满意感、对政府的信任感和社会问题感是影响心理和谐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响水县"化工厂爆炸传言"事件,是涉及重大舆情的社会心理事件。它的发生、发展以及善后,有着很深的社会心理学背景。因此,以"心理契约"为理论基础,探讨重大工程项目周边民众心理契约的特征、功能及其管理对策,有助于构建民众危机心理预防路径,协调项目建设中政府与民众关系,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因周边民众对特殊重大工程项目的非理性认知以及对政府行为不满而引发的社会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1.
论西部民族地区的消极政治心理与非制度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部民族地区发生的非制度政治参与方式多样、动机复杂、阶层广泛,其表现出的暴力性、非理性和频繁性,极大地影响了西部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西部地区民众中存在的特权心理、法不责众心理、清官意识、平均主义心理、从众心理以及政治疏远心理是非制度政治参与的心理动因.保持西部地区社会稳定,必须将政治参与制度化,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并坚决打击极端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同时,培育有序政治参与的积极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和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蓬勃发展的经济基础,还需要安定有序的政治环境和健康和谐的社会心态。和谐的社会心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要求,它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心理氛围,从而推动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在社会转型加快和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心态的状况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影响更大,没有民众和谐良好的心态,就不可能有真正持久的、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舆论导向运行机制,注意正面引导,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社会利益公平分配的监管和调控力度,使广大民众真正树立起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不公平心理始终是社会心理失衡反应的一个突出方面。伴随不同时期改革在内容、领域方面的不同 ,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各群体利益格局的变化 ,不公平心理反映在指向和强度上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不公平心理的指向反映了公众对改革内容、进程的要求和愿望 ,其强度则决定了社会为政府留置的改革心理空间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民众的法治心理是法治最广泛和坚实的基础 ,民众的法治心理发展到哪一步 ,一个国家的法治就可以现实地达到相应水平。其中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本位心理发展程度如何是最重要的因素。民众权利本位心理与社会法治具有直接相关性 ,并与法治发展程度上具有同步性 ,民众权利本位心理是防止权力滥用的基本保障 ,通过增加权力滥用成本和风险予以防范 ,民众权利本位心理形成发展需要社会条件和法律条件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由于社会急剧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文化变迁等原因,社会经济心理在快速嬗变中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或起阻碍作用的异型经济心理,通过采取心理引导、吸泄提高、利益公正、利益保障、自我调控等有效措施,优化经济心理结构,调整社会冲突,解决心理矛盾,为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优势支撑。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之后,灾害心理干预实践和话语成为专家、官僚、非正常心理学知识所主导的场域,而受灾民众则被边缘化为等待解救的“无助病人”。从灾害心理干预的理论范式和实践形态探求这样一种机制得以形成的原因,可以发现仅仅将灾害视作一种刺激物的应用科学心理干预范式以及在现代性生境下对健康心理的界定共同忽视了灾害与人之间社会的、文化的相互关联性,忽视了受灾民众应对灾害的心理弹性,从而将受灾民众的灾害心理状态问题化。  相似文献   

17.
1936-1937年,重庆及附近的江北县和巴县爆发了特大旱灾,对城乡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政府和民众都进行了祭拜神灵救灾.在当时较为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祭拜神灵求雨迎合了民众盼雨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灾荒时期人们的心理动荡,对疏导民众对灾荒的恐慌心理,维护社会稳定有较大的作用.当然,祭拜神灵求雨浪费大量时间,耽误了科学救灾的有利时机,所浪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也大大影响了科学救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政治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性软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潜在要求。社会急剧变革不可避免会对人们既成的政治心理造成剧烈冲击,因此必须及时对其加以调适和疏导。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导致激化,极易上升到政治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因此,构建政治心理和谐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制度公平正义、治政公平正义和社会公平正义三个维度来构建政治心理和谐的长效机制,以期达到人们现阶段所期盼的社会和谐度。  相似文献   

19.
民众弱势心理是目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基于社会比较理论以探讨利益表达渠道与民众弱势心理产生的影响机制。分层回归分析证实,利益表达渠道不完善对民众弱势心理产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利益表达渠道不完善通过公平感、相对剥夺感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民众弱势心理的产生。主动性人格对利益表达渠道不完善和民众弱势心理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我们可通过完善利益表达渠道,有效降低民众的弱势心理感知。灵活使用多种管理策略,干预民众弱势心理,重视增强民众公平感,降低其相对剥夺感。  相似文献   

20.
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我国社会民众的普遍性焦虑、压力、抑郁等心理亚健康现象,为我国社会治理带来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虽然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政策扶持、工作机制、心理援助、基层设施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有所建树,但是尚存在法律法规与管理体制不健全、服务发展不平衡、信息网络建设与推广机制不到位、队伍建设不专业、干预方式过于传统等问题。因此应运用创新性思维,通过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的法律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规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管理机制、构建社会心理服务的多元平衡发展模式,以及丰富专业团队的构成、发展跨学科心理干预方法等路径,加强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我国社会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共创和谐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