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民党高级将领、桂系名将白崇禧在北伐战争前促进两广统一,为北伐奠定了后方根据地.顺应历史潮流,统一广西北伐意志,加快了国民政府的北伐决策,并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在北伐战争中,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战功卓著,推动了北伐的进程.鉴于广西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桂系军事力量在北伐战争时期的特殊性,对白崇禧在北伐战争时期的历史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
公元228年(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北伐曹魏,以赵云、邓芝据箕谷,佯攻为侧翼;诸葛亮率大军为主攻部队,以马谡为先锋,据守街亭。在“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的大好形势下,由于街亭失守,连及箕谷兵败,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退回汉中。在汉中总结第一次北伐战争失败的教训时,诸葛亮“戮谡以谢众”。一千多年来,围绕着“诸葛亮斩马谡”这个问题中心,人们聚讼纷纭,争论不休,从东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高级将领、桂系名将白崇禧在北伐战争前促进两广统一,为北伐奠定了后方根据地。顺应历史潮流,统一广西北代意志,加快了国民政府的北伐决策,并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在北伐战争中,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战功卓著,推动了北伐的进程。鉴天广西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桂系军事力量在北伐战争时期的特殊性,对白崇禧在北伐战争时期的历史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史上的一件大事,凡治三国史者多有论及,也都流行着一种说法,即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以攻为守”。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就说:“诸葛亮出师以北伐,攻也,特以为守焉耳,以攻为守。”①直至今日,这种观点仍很流行,如韩国磐先生就认为:诸葛亮“这种出兵伐魏,实际上是以攻为守的策略。”②诸葛亮北伐,果真是以攻为守吗?质诸史实,实难苟同,故拟文以作质疑。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以攻为守”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认为曹魏政权随着实力上升,必然积极向外发展,因此,即使蜀不攻魏,魏也要攻蜀,与其被攻,不如先发制人,以攻为守。二是根据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说的蜀汉军队中精兵良将大量损  相似文献   

5.
北伐战争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第一次合作共同进行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这场战争从珠江流域迅速发展到长江流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虽然这已经是六十年前的事了,但仍然值得我们纪念,特别是在我们争取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今天,更有它的现实意义。关于北伐战争问题,陈独秀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发过不少指示,讲过不少话,写过专门文章。人们对陈独秀在北伐中的态度提出过不少非议。陈独秀究竟是赞成北伐还是反对北伐,认识不一致。我们从现有材料分析,认为陈独秀对北伐的态度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而是先积极后消极,在战略重点上犯了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6.
林榕杰 《东方论坛》2012,(1):114-120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已经提出刘备跨有荆益后北伐的目的是"成霸业"、"兴汉室"。后来法正建议刘备北伐汉中时提到了包括"尊奖王室"、"蚕食雍、凉"在内的三重目的,这对诸葛亮应会有影响。诸葛亮秉政期间北伐的目的应有三大层次:兴复汉室、推进统一为第一层次;扩大占领区、联络氐羌、搜罗人才、疲敝魏国等为第二层次;以弱示强、以攻为守、凝聚内部等为第三层次。就北伐的成效看,第一层次的目的远未实现,第二层次的目的或多或少有所实现,第三层次的目的大致实现。诸葛亮的北伐就目的来说,与孙权的北伐有明显区别;就后果而言,与姜维的北伐也有重要差异。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北伐战争前,国共两党一致力陈北伐的史实以及北伐战争中将士血染疆场的英勇壮举,有力地阐明了没有国共两党的精诚合作就没有北伐战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8.
上海大学的朱子彦先生在其《诸葛亮忠于蜀汉说再认识》一文中指出:诸葛亮秉政时,不仅大权独揽,且以“太上皇”自居,其竭尽全力北伐,其目的不是为了“兴复汉室”,而是冀图通过北伐来树立绝对权威,一旦条件成熟,“诸葛亮本人,抑或其子孙极有可能易代更祚,登上帝位。”本文认为朱文的这一观点建立在感性化的认识与判断上,缺乏事实依据,很有商榷之必要,故对朱文的基本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9.
南征胜利后,诸葛亮并没有在南中留有官兵,但在撤兵前对南中的原有机构如降都督和南中四郡作了调整,人事也作了适当安排,即把南中管理权委托给南中大姓和少数民族首领。以后南中出现几次叛乱,都是由降都督和各郡郡守平定的,没有酿成大患,所以诸葛亮北伐时,后方基本是稳定的,并得到南中人力、物力的支援。对于北伐的成败,应从两方面看待。从诸葛亮北伐没有达到"复兴汉室,还于旧都"的目的看,可以说是失败了,但诸葛亮北伐,实际是以攻为守,以弱小的蜀汉抗击强大的曹魏,把战争引向境外,使国内政治、经济得到平衡的发展。在北伐中,诸葛亮指挥若定,潇洒自如,十倍于蜀的魏军,却狼狈不堪处处被动,从这个角度说诸葛亮北伐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
1926—1927年的北伐战争,是首次国共联合战线进行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为广州国民政府奠定北伐后方基地和促成其正式出师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而且在整个北伐过程中,共产党人还以加强军队政治领导、积极参加指战及广泛发动与组织工农民众援助北伐军等实际行动,保证了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影响与推动,以及广大共产党人的努力参战和积极发动民众,就根本不可能有北伐战争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为“兴复汉室”而进行的北伐,因形势的变化和实力的悬殊,注定不能成功。诸葛亮之所以坚持北伐,是因为北伐的目的,除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外,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低级目标即夺取凉州,借以增大蜀国的疆域和国力。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为"兴复汉室"而进行的北伐,因形势的变化和实力的悬殊,注定不能成功.诸葛亮之所以坚持北伐,是因为北伐的目的,除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外,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低级目标即夺取凉州,借以增大蜀国的疆域和国力.  相似文献   

13.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智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葛亮北伐功业的标志之一,是其"名垂宇宙"的文化符号之一。唐宋诗人常常将"木牛流马"与"八阵图"视为诸葛亮智慧的象征和最伟大的发明。唐宋诗人在描写木牛流马时也是常常与诸葛亮北伐联系在一起。唐宋诗人不仅将木牛流马看作是诸葛亮的杰出智慧,更将其作为诸葛亮坚守信念、统一天下的文化符号,"看木牛流马,恢复神州"。诸葛亮木牛流马对唐宋以后的中国文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士临戎驾木牛",进一步强化了诸葛亮在文学作品中的智慧形象。  相似文献   

14.
社会生活中,历史上的诸葛亮不过是普通人。从建安二年(197年)开始,诸葛亮便开始了十年的耕读生活,从事农业劳动之余,诸葛亮读书游学,并同襄阳的亲属和师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躬耕磨砺了他的意志,读书锻造了他的智慧,而通过游学结交名士为师友则为其出山做好了铺垫。婚姻家庭方面,诸葛亮娶丑陋的才女黄氏为妻。他重情重义,严格教育子女。在个人品质上,无论是在作风廉洁还是开诚布公等方面,我们都不难感受到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诸葛亮不仅受到了当时百姓们的崇敬,同样也值得今人敬仰学习。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近年来批评和责难诸葛亮的三个问题予以辨析。认为:(1)“三顾茅庐”事实确凿,本无可疑;(2)“借刀杀关羽”毫无根据,完全站不住脚;(3)综观其战略战术、统率能力、改革创新、军事实绩等,证明诸葛亮当之无愧地堪称一流军事家。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乃悲士人立身处世之不易,兼讽为相者之不仁.<梁父吟>是诸葛亮历观古今士道与治道后,有所寄托而作,足见其器识之远大.此事于诸葛亮一生之志节与事业,裨益实多.  相似文献   

17.
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给予诸葛亮极大认同,誉其具"儒者气象".在程朱理学看来,诸葛亮的"儒者气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审去就、知义利、效忠贞、行王政、为王佐、安天命;指出诸葛亮具"儒者气象"的原因是个人"天资甚美",不足在于"学术甚杂","习申韩之术",程、朱在治国、修身上亦受诸葛亮影响;诸葛亮具"儒者气象"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其"儒者气象"实为东汉儒家文化教化之结果,故儒学未来发展当回归教化之路;儒、法关系在一定程度可相互融通;当今吏治亟须强化官员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8.
元代以来,戏曲、平话中的诸葛亮,都以道士形象出现,影响至今。历史人物诸葛亮,治国主张、修身养性理论、选读的书籍,乃至其出生地,都可以看出其所受道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蜀军北伐数困于粮食缺乏。粮食供应制约于运输困难。蜀国运粮人力紧张。以农民为主努力在汉中多产粮食是最佳选择。蜀汉建兴八年,魏军即使攻进汉中郡,也不可能"多收豆麦以益军粮"。迟至建兴八年,蜀国汉中郡的军垦规模比较小,而民垦规模更小(只有千余户从事农业生产),根本就不能满足北伐事业的需要。曹操制造了无民区,将汉中郡九万户(42万人)移往他地。诸葛亮没有及时大规模移民到汉中。假设诸葛亮在建兴四年能移民六万户到汉中郡,汉中郡每年就可供应三万蜀军全年的粮食,可以使蜀军有一万运粮民夫帮助运粮,因而就可以使建兴六年的街亭战役或陈仓战役的战局有较大改观。诸葛亮没有及时大规模移民到汉中,是诸葛亮北伐事业的最大的战略失误。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凝聚了我国古代历史上各种智慧和斗争经验,因而具有惊人的谋略和绝世的才能,几乎成为智谋的化身和代名词。诸葛亮形象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是“智谋”,其悲剧在本质上也应该是谋略的悲剧,它主要源于三个层次的矛盾:最外层是出处选择时人谋和“天时”的矛盾;中间一层是进入刘备集团后人谋与刘关张“义气”的矛盾;而最内层也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其自身性格中智谋和忠义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