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兴边富民行动是党和国家对于边境地区施政的重要方针,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解决新时代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部署,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在本质要求、历史时期、施政客体和发展目标上存在交集。乡村振兴战略下兴边富民行动在边境乡村的开展面临人口资源、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现实困境。为此,应采取重视乡村人口资源保护、加大人居环境改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完善边境乡村产业结构的策略来补齐短板,使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合力,加快边境乡村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进程。  相似文献   

2.
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是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是新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客观需要、是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迫切需要。黑龙江省作为边疆大省,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二十多年来,成效显著,边境地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边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结合固边兴边富民行动面临的问题,黑龙江省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形成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的叠加效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实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的民生基础;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的新着力点;全面聚集人才,发挥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的政策优势;做强口岸经济,扩大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的溢出效益。  相似文献   

3.
兴边富民行动10周年:成就、经验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边富民行动是国家民委按照中央部署、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倡议发起的旨在"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一项国家行动.兴边富民行动10年来,成就显著,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田家统一、睦邻友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目标正在变为现实.兴边富民行动实施10年来,基本形成了符合边境地区发展实际的基本经验.兴边富民行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重点回顾、总结10年来兴边富民行动的成就和主要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兴边富民行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兴边富民行动"是国家民委根据党中央的精神,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发起的一项配套工程.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促进生产力、真正使边疆各民族群众得到实惠的富民强国的行动.本文通过探析兴边富民与法规保障的关系,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套保障"兴边富民行动"的法律和法规,做到"以法治边",才能实现各民族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5.
"兴边富民行动"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边富民行动是根据党中央的精神,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由国家民委倡导发起的、于2000年初启动的一项边境开发工程。兴边富民行动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兴边富民行动成就喜人,已成为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和催化剂。兴边富民行动,对于富民、兴边、强国、睦邻,巩固祖国的万里边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三五"时期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支持边境地区加快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规划》指出,边境地区地处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确保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对于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国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巩固和发展兴边富民行动工作、增强推进兴边富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完成兴边富民行动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加强领导和工作创新等方面,论述了兴边富民行动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边疆政策的历史沿革、"兴边富民行动"的历史背景、政策取向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乡村建设特别是民族乡村建设,是我国发展经济、统筹城乡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环节。黑龙江省民族乡村具有其独特的地域属性,特殊的地域属性对于乡村发展有优势也有短板。克服黑龙江省民族乡村发展短板,参考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经验,重点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和文化建设上推动黑龙江省民族乡村建设,进而实现兴边富民的目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黑龙江民族乡村建设中要突出民族乡村的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特色;因地制宜地把《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落实,有针对性有区别地探讨乡村建设问题;通过民族乡村建设,巩固和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带动民族乡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兴边富民行动1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部署,2000年兴边富民行动正式实施。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强新时  相似文献   

11.
治理贫困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先天劣势的山区民族乡村,选准最为适宜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产业才是根本。历史上竹木民艺器物成为广西融江流域民族文化的符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当地的主要财源产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竹木民艺逐渐衰落。如今,古的习尚潮流重新回归,亲近自然美和追逐绿色生态,传统生态工艺又萌发了生机。要把民艺产品植入文化进行"活化"开发,使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以新业态和模式引领八桂传统工艺文化的复兴和走向,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优势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2.
中亚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突厥语族民族在这一区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回顾相关文化理论及对这一区域和族群文化的实证研究表明,人类文化的变迁是通过逐渐的"过渡段落"实现的,而中亚及突厥族群的文化进程为实现欧亚大陆的文明衔接与动态分布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是历史上人类聚居而自然形成的聚落形态,其存在实现了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目前广东民族地区一些传统村落面临破败甚至消失的危机,亟待进行全面的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发展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有利于保存传统村落中的历史人文印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留住村貌、记住乡愁、延续历史文脉;有利于总结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类型特征,剖析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4.
以嘹歌文化主要流布地--广西平果县的田野资料为例证,"历时"与"共时"视角并重,描述了迈入21世纪的壮族嘹歌由衰至盛的复兴历程。反思嘹歌文化的发展,文章认为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跨界共享"可以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总结其规律,"传承-创新-再融入"是一重要发展模式。在多元互动的语境下,平衡好文化"向上"与"向下"之间的流向关系,对乡村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性的力量,族群的政治认同因此具有层次性。香港、澳门回归前后,当地族群的国家认同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他们国籍选择上,国籍选定成为港澳居民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的重要标志。尽管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族属认同的边界有所相同,但在国家整体利益高于族群个人利益的情况下,三者的关系又比较紧密。在香港、澳门《基本法》及“一国两制”、“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原则下,香港人和澳门人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趋于合一。海峡两岸目前虽然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在国家的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前提下,两岸的政治对话应该有利于祖国统一的“国家认同”。在“一国两制”和“高度自治”的框架内,台湾族群可以与港澳地区在相似的社会制度下“和平跨居”,也可以与大陆人民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和平跨居”。港澳台三地之间的族群“和平跨居”,“跨越”的是“国家认同”(中国)下的不同行政地域边界;港澳台与大陆之间的“和平跨居”,“跨越”的是不同的行政地域边界和社会制度边界;而港澳台地区国内族群与国外族群的“和平跨居”,“跨越”的则是不同的国家疆界。港澳台地区的族群的“和平跨居”,将在全球经济交往和族群关系互动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中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与迁移就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少数民族在民族文化村和具有民族特色私营企业中的就业状况 ,指出少数民族迁移者因为自身民族文化在城市就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不但是城市中的“就业迁移者” ,而且是城市中的“民族文化携带者”。从进入城市的角色看 ,他们不但是“就业移民” ,而且是“文化移民。”  相似文献   

17.
Kumaravadivelu教授提出的后方法理论是外语教学的最新成果,后方法理论提出的"特殊性"、"实用性"和"可能性"三个参数和十个宏观策略,启发英语教学的思维。本文试图通过后方法理论对民族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指导,使教师突破困境,理论和实践合理的互换。  相似文献   

18.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作为后发展地区的民族地区农村人口不断转移到城市,农村发展的主体大量流失,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农村“空心化”的具体表征主要有人口流失、文化消逝、村落凋零等。要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一是要积极推进城乡融合,激发农村生气与活力;二是要强化村落保护与开发,建构农民生存发展的空间场域;三是激活乡愁,铸牢乡村的“根”与“魂”。  相似文献   

19.
徐赣丽  郭悦 《民族学刊》2012,3(2):23-31,92-93
民族服饰通常被视作一个民族十分重要的外在标识,体现并强化着族群内部的认同及与他族的区分。然而,在一些多族杂居或不同民族相邻而居的地区,族属的不同很难通过服饰的形质来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失去了认同的依据。一方面,想象中的差异帮助他们确认彼此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事实上的共通之处又使他们保持友好和谐的关系。于是,在族际交流的情形下,服饰的"大同小异"更多地成为处理"自我"与"他者"关系的一种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西部民族地区乡村高质量发展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在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历史节点,积极探索西部民族地区乡村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和政策需求,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入手,结合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实际,需要优化要素源配置、创新推动与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实现产业兴旺;生态环境修复与绿色发展相融合,实现生态宜居;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乡贤文化建设,实现乡风文明;民主自治、基层法治和社会德治融合发展,实现治理有效;提升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生活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