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新能源领域,虽然比亚迪电动车在国内外的推广都不理想,但视新能源汽车为自己未来的比亚迪显然不能就此放弃。现在的问题是,外部市场、竞争环境留给比亚迪调整的时间还有多少?  相似文献   

2.
巴菲特的钱     
比亚迪的成功就在于颠覆了这组数据。据可靠消息,美国将于2011年开始销售比亚迪的新款汽车。问题是,为什么是比亚迪成了中国先行者。有人分析认为,这与巴菲特的钱有关系  相似文献   

3.
比亚迪病了!     
艾宏图 《经理人》2012,(10):94-95
比亚迪为何深陷"加法"泥潭?2008年,巴菲特投资2.3亿美元入股比亚迪,这个从电池起家,实现IT代工、汽车、新能源"三级跳"的企业,其超常规发展令世界注目。但是,2010年以来,比亚迪进入了多事之秋:业务增长乏力、盈利能力下降、经销商退网、汽车安全气囊问题被央视曝光、大规模减薪和裁员、e6电动车着火等,都困扰着比亚迪。2012年1季度财报显示,比亚迪汽车销售数量同比下降8%,集团收入仅增长0.2%,净利润下降90%。  相似文献   

4.
《经理人》2010,(11):105-105
9月底,秋高气爽的首都北京,迎来了政商家三栖尊贵座驾——比亚遮M6的隆重上市。这是M6在全国近30站分站上市的收官之作。沃伦巴菲特、比尔·盖茨、查理·芒格等举世瞩目的商界传奇人物也在比亚迪总裁王传福的陪同下亲临现场,尤其是号称“比亚迪一员”的巴菲特先生的出现,不仅显示出其对比亚迪企业产品的信心,更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王传福 《经理人》2023,(9):18-19
<正>在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革。随着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整个产业和消费结构将会焕然一新,形成强劲发展动能。全球汽车全面电动化的时间表在提前、进程在加速,比想象中的还要快,行业要有充分的预期和准备。专注新能源一直是比亚迪的初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我们的战略。停产燃油车,积极响应“双碳”目标,是比亚迪发展战略的需要。坚持“创新”“绿色”发展理念,对比亚迪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对处在三个不同阶段比亚迪的发展的进行阐述,从而更深入讲述比亚迪的发展与自身的产业精神,政府对汽车产业扶植政策之间的紧密联系。每个时期的比亚迪都面临着不一样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或挑战之后的比亚迪是继续超车,或是迷雾重重都值得人们对其进行深深思考。  相似文献   

7.
《经理人》2011,(2):24-27
产业链二次革命来袭,掌控话语权,重大机遇不容错失!借鉴日本商社模式,学习比亚迪、元太科技、杉杉的布局智慧,围猎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8.
巴菲特的最佳搭档一芒格,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称:“我知道人们普遍认为沃伦和我投资比亚迪看起来是疯了,但我不认为是这样。你看到比亚迪的汽车,就会明白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汽车,我认为他们做出的一切非同一般。比亚迪可能是个小公司,但它有很大的野心。”  相似文献   

9.
马建勋 《经理人》2009,(10):104-104
2009年8月31日,王传福现身比亚迪中期业绩说明会。在演讲和答问过程中,王传福并没有对业绩做过多的渲染,而是洋洋洒洒谈起了比亚迪对新能源的野心。  相似文献   

10.
基于知识集成的企业技术整合创新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技术整合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新范式,企业战略整合、组织变革、知识集成与企业技术整合创新形成互动,其中知识集成是技术整合创新的核心和其成功的基础。基于知识集成的企业技术整合创新体系结构以分布式网络基础环境为支持,以企业知识库、知识集成系统为中心,以不同的项目开发为对象,综合信息技术、企业专业技术、用户和合作对象的知识、知识管理技术,实现企业的技术整合创新。  相似文献   

11.
创造性模仿——比亚迪的竞争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5年,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在广东、北京、上海、长沙、宁波和西安等地建有九大生产基地,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等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现有14万多名员工。在最新公布的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比亚迪排名第216位。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优势的需要,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进一步搞好科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项目建设和转型发展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煤矿生产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激发创新活力,为公司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见微知著     
《经理人》2012,(4):12-12
@经理人:GDP不保八已经预示着经济前景似乎并不乐观,一系列大企业早已出现迹象:比亚迪、美的、恒大、三一重工……此前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领先企业纷纷曝出裁员传闻,这是否预示中国制造的寒冬来了?  相似文献   

14.
告别汽油     
汽车问世后.石油就如同诅咒一般紧随其后,直到今天.比亚迪终于站出来说,如果没有汽油.汽车一样的奔驰他们说了,也做到了于是有人大胆预测,若干年后,世人讨论的热点将从油价改为电价  相似文献   

15.
 产品创新是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虽然在产品创新过程中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单纯依靠技术管理或技术能力不能维持企业产品创新的持续发展,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因素还在于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之间的匹配效应。        基于匹配理论和知识基础观,分析技术管理-人员能力匹配、技术管理-设备能力匹配、技术管理-信息能力匹配和技术管理-组织能力匹配在产品创新中的作用,识别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匹配对产品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构建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匹配对产品创新的影响机制模型。采取大样本问卷调查,收集122家装备制造业企业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管理-人员能力匹配和技术管理-设备能力匹配都对产品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技术管理-设备能力匹配,技术管理-人员能力匹配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大。技术管理-信息能力匹配和技术管理-组织能力匹配在技术管理-人员能力匹配和技术管理-设备能力匹配影响产品创新绩效的过程中起正向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发现了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匹配对产品创新的重要影响,为产品创新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深化了对产品创新实现路径的理论认识,为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如何向产品创新绩效转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微观知识基础;识别了发挥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匹配作用的内在条件,从权变视角拓展了匹配理论的研究。同时,也为企业正确处理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间的关系、提升产品创新绩效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产业链二次革命来袭,掌控话语权,重大机遇不容错失!借鉴日本商社模式,学习比亚迪、元太科技、杉杉的布局智慧,围猎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17.
档案事业为知识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兴起之后,譬如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为档案资源的丰富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在医疗保险行业中,档案管理工作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各种不同的挑战,为此,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文章将在分析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必要性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如何开展档案的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进入21世纪,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这是党和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期“特别报道”提供的一组文章可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9.
刘云  郭栋  黄祖广 《管理世界》2023,(3):140-158
高档数控机床作为“工业母机”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基石。本文基于复杂产品系统的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档数控机床技术追赶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重点领域加快技术追赶的主要机制,提出了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策略。本文发现:(1)我国高档数控机床技术追赶历经3个阶段,即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导的技术学习、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加快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由初创到不断优化,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国产化率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2)我国高档数控机床重点领域加快技术追赶的主要机制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应用需求,实施重大专项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引导和支持、主机牵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用户参与并主导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打造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3)为适应新形势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需要加强以“双链融合”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提高主机企业前沿技术研发能力、培育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改进重大专项组织实施方式、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以加快技术追赶,解决“卡脖子”问题,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  相似文献   

20.
“三区三城”是明确苏州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苏州发展的实际出发,科技创新是苏州产业发展走向高端化跨越的必由之路。以科技创新引领高端产业城市建设,着力把苏州总量规模优势、对外开放优势和产业全球化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的优势,优化未来发展取向,不失时机地把政府对科技创新推动的主导力量转化为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动力,聚合高端科技资源,吸引高端人才、高端技术、高端产业向苏州集聚,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高端化跨越。形成借助外源,壮大内源,创新成果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的崭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