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浅论清末的“反满”思潮王中茂,胡占君清末“反满”思潮是颇具声势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而且对其结局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探讨它兴起的原因、性质、发展变化及其影响,无疑是研究辛亥革命成败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些...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个突出口号是“革命排满”,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个口号,至今仍然存在不同看法。“革命排满”口号的实质是什么?它的历史作用怎样?有必要进行探讨。本文试图就此问题提出一点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一、“革命排满”口号的实质是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朝封建政权。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革命派的宣传却非常突出“反满”.这是为什么?本文剖析了“反满”口号的社会、历史原因,“反满”宣传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及消极影响,从一个侧面论证了“辛亥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求突破封建制的藩篱,而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从而使人们通过对“反满”问题的研究,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有较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后,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主导力量”。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以传统观念看待“异族”统治者,引经据典宣传反满;在推动革命爆发的同时,又模糊了革命的最终目标。孙中山则把反满口号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始终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把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国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程度的同时,也为辛亥革命规定了基本正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反满反帝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的反满言论及其由排满到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思想,认为章太炎不是像史学界说的那样,是地主阶级反满派的典型代表,而是当之无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家.  相似文献   

6.
满族人民参加辛亥革命,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一种意见认为,满族是清朝的统治民族,旗人享有“徭轻赋薄”的待遇,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又进行“反满”宣传,因此,“满族人民参加辛亥革命是根本不可能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民族是由不同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准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活动家以及一大批富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为教育民众、唤起民众、发动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纷纷运用史学这一有力武器,以革命“排满”、反帝爱国为宗旨,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为例证,大力宣传民族革命主张,大力宣传反帝爱国思想。这种对国民广泛进行的历史教育,为开启民智、鼓舞民气,促进民主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徐锡麟英勇就义已经七十五周年了,可是,史学界至今对他的阶级属性还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有的学者论及徐锡麟时,往往只注意他排满革命的言行,而忽略其贯穿始终的反帝爱国思想,从而认定他是种族复仇主义者,把他视为地主阶级反满派.这个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着重探讨徐锡麟的反帝爱国思想,及其与排满革命的关系.这既是为了纪念这位革命先烈,发扬其爱国和革命的精神,也可能有助于对他作出全面的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八旗的主体是满族,是清代社会的特权阶层。它做为清王朝民族压迫与统治的象征,被满洲贵族视为“根本”,是反清斗争锋镝主要目标之一。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派提出“革命排满”的民族主义思想。“革命排满”与以往的反清斗争有着本质区别。即革命党人不是将满族或八旗做为一个对立的整体看待,而是把满洲贵族与广大满族人民、八旗上层与下层普通旗人区别对待,将抵抗革命、誓死效忠清廷的顽固分子与欢迎革命及保持中立的旗人区别对待。这一理论的具体实施,即争取了进步的旗人参加革命或同情革命,也获得了驻防部分旗营的和平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流血冲突,加速了革命进程和清王朝的分崩离析。因此,“革命排满”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正确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0.
就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而言,孙中山“民族主义”及“驱逐鞑虏”、“排满”等口号的研究,多半停留在理论上。民族资产阶级在实践中究竟如何对待满族?辛亥革命后,统治中国达二百数十年之久的满族,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其具体情况究系如何?辛亥革命后,满汉“融合”的趋势加强,速度加快,其究系如何“融合”?本文试图以驻防八旗在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11.
晚清革命党人所办报刊对当时革命思潮的弥漫,产生过剧烈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民报>为最,其作用在于:宣侍三民主义,公开揭橥同盟会的革命宗旨,辩驳改良保皇言论,催发革命排满风潮;唤醒近代民族意识,引领反清革命的正确方向;"革命排满"口号经<民报>宣传而深入人心.<民报>所激发的,不论是革命与改良的论战,还是革命党人内部"一民主义"与"三民主义"的论争.在民族危机目益严重、国人忧患意识增强等多种因素交相作用下,最后都殊途同归--"排满革命",使整个社会把斗争的矛头都指向腐朽的清政府,促成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垮台.正如孙中山所说:<民报>"鼓吹三民主义,遂使革命思潮弥漫全国,自有杂志以来,可谓成功最著者."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以反满排满为号召,似仅为一场汉族推翻满族统治的种族斗争,而其实质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故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任何一次种族斗争,其虽未能取得彻底的胜利,但仍不失为中华近代史中极其光辉的一页。在中华民族的反帝反封建史上,尤其在辛亥革命中,各少数民族在不同程度上,以种种方式参与了斗争,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二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创造了这一历史伟业,其勋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可惜长期以来,在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中,对诸少数民族在革命中的位置、所作的种种贡献、以及因革命而引起的变化等问题,均缺乏较系统的阐述。本文试对以上诸问题作一初步探索。这本是一重大课题,笔者之所以不惴浅陋,敢以一管之见就正于识者,无非冀引起史界之重视,以奏抛砖引玉之效而已。  相似文献   

13.
几年以前,我曾在《“排满”与民族运动》一文中,着重从民族运动的角度说明“排满”口号的近代蕴含,指出这次运动总的趋向是谋求“建立最能满足现代资本主义这些要求的民族国家”。现在,我则着重从民主运动的角度,对以“排满” 为战斗口号的辛亥革命作政治文化方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陶成章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江浙地区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长期以来 ,学界对他的研究不够深入。本文初步探讨了陶成章民族主义思想的萌发形成 ,并分析了其核心内容 :反满思想与反帝爱国思想。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 ,陶氏的民族主义思想特别是其中的反满思想具有明显的特点 ,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又带有鲜明的传统思想的烙印。陶氏民族主义思想是 2 0世纪初中国民族革命中革命派民族主义的杰出代表 ,对于宣传革命 ,发动、组织革命力量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 ,由于时代和个人认识的局限 ,陶氏民族主义思想也有种种缺陷  相似文献   

15.
论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革命“胜利”了,却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同盟会政纲即三民主义,对辛亥革命起了巨大作用,但推动革命发展和规定革命结局的主要是反满为号召的民族主义.这正是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并决定性的影响了辛亥革命的政局.可以说,近代中国民族思想远比民权、民生思想发达。因此,辛亥革命没有从民主主义的高度爆发,而由民族主义发动;共和之被承认很大程度上是换取和平结束革命的后果,在内容上更多的是取义于“五族共和”,而非“民主共和”.这深刻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知识分子是这场历史巨变的主导力量。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排满思潮具有一定的狭隘性。本文主要探析的是排满思潮的内容及其本质,它在政治方面的意义以及它产生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7.
杨毓麟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宣传家.<神州日报>是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同盟会在国内进行革命宣传的重要言论机关.杨毓麟任<神州日报>总主笔期间,大量撰文,宣传民族主义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痛陈民族危机形势,号召国人奋起反帝;宣传"排满革命",揭露清政府政治黑暗,官吏贪鄙残忍;痛斥清政府"预备立宪",揭穿其虚伪本质和荒诞措施.具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和实践性.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是一历史的概念 ,现有的辛亥革命的话语主要源于革命党人关于革命的历史记忆与历史叙述 ,同时又受到了现代中国革命话语的影响。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来看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晚清最后十几年间 ,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维新运动、社会化趋势与民族主义建国思潮相激荡的产物 ,这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又影响了辛亥革命的结局。因此 ,研究辛亥革命 ,必须考察辛亥革命话语的形成 ,同时注重研究辛亥革命年间维新与革命、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民国初年的国民心理  相似文献   

19.
革命派与改良派关于"黄帝子孙"称谓的歧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良派认为“黄帝子孙”是包括满族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代名词 ,革命派认为“黄帝子孙”是汉族人的同义语 ,这是双方民族观念和政治主张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质是要不要进行排满反清革命。改良派对“黄帝子孙”称谓的认识比革命派更符合历史实际 ,但革命派倡导的反清革命却比改良派主张的君主立宪更顺应时代需要 ,故而革命派在歧争中占据了上风。这场歧争促进了反清革命的胜利 ,同时也使“黄帝子孙”称谓发生短暂错位。辛亥革命后 ,革命派放弃了对“黄帝子孙”称谓的错误认识 ,使其重新成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代称。  相似文献   

20.
进化思潮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和“五四”前后三个时期。戊戌维新时期进化思潮成为变法的理论基础;辛亥革命时期进化思潮成为民主革命的理论根据;“五四”前后进化思潮异彩纷呈,一些先进人士由进化论转变为历史唯物论,并使历史唯物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