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艾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4,(2)
曹操《步出夏门行》是他留下的二十多首诗歌中的受人赞赏的名篇,也是他采用乐府旧题来写新的内容的代表作。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诗的一个旧名,据《宋书·乐志》又名《陇西行》。曹操写的这首诗共有五章,前面一章叫“艳词”,即诗的序曲,后面共有四章又称四解,可以独立成篇。除“艳词”是用散文形式写成外,四章诗全是四言诗。 相似文献
2.
《诗经》虽不如《尚书》那样结屈聱牙,但要读懂它也很不容易。这主要是由于年代久远所造成的。从《诗经》产生直到现在的两千多年的岁月里,我国的语言和文字都有很大的变化,而语言文字的变化又是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就会对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这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主题产生误解,甚至会完全曲解某篇具体作品的原义。我们认为,过去的某些研究文章对《召南·行露》一诗的解释就存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3.
《公莫舞》古辞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正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6):34-38
《公莫舞》是迄今仅存的两篇诗、乐、舞并录的汉代作品之一 ,东晋后已不可通读。十几个世纪以来关于《公莫舞》的研究一直未断。 2 0世纪前的研究主要围绕作品来源、难解原因等外围问题进行 ;2 0世纪方开始对原文文本进行解读 ,现已初步揭示了其本辞真貌。笔者认为 ,未来的研究需要从西汉社会大背景、地上文献与地下文物结合、跨学科横向联合、改进学风诸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4.
“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是杜甫《行次昭陵》中亢慨悲昂的一联。“幽人”一词,历来注家均无详释。杨伦《杜诗镜铨》及《钱注杜诗》只字未提。浦起龙《读杜心解》摸模糊糊地说:“怀忠之壮士悲之,行迈之幽人拜之”。仇兆鳌《杜诗详注》曰:“壮士,指守陵者。幽人,公谒陵也”。以为“幽人”乃子美自称,这是对的。然而“幽人”具体解释是什么?杜甫在这个词中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幽人”一般都解为“避世隐居之人”。 相似文献
5.
洪沉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春秋时代,晋国的史书叫《乘》。为何名“乘”?汉赵岐解释为“乘者,兴于田赋乘马之事,因以为名。”(见《孟子·离娄》注)宋孙奭替《孟子》作疏时也认为“以田赋乘马之事,故因名为乘也。”这就是说,“乘”是“乘马”,因书的内容是“田赋乘马之事”,故以“乘”命名。而朱熹不同意赵说,直言“乘义未详。”(见《孟子集注》)“乘”究为何义?今试释如下。 相似文献
6.
贾树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2):51-55
本文阐释了《封禅》篇所表述的主要观点。认为:将封禅文字立为一种文体确具创始意义,但混淆了封禅刻石文与一般述及封禅之文章的区别;篇中对封禅文所提的写作要求,主要是情采与通变两个方面,其基点是宗经;由于抑法扬儒的思想倾向,著者对秦泰山刻石文,褒不足而贬有余。 相似文献
7.
张涅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2)
《孙子兵法》历代有精辟注释,但仍有诸多处或界定欠准确明晰,或诠释欠质实贴切。究其原因,盖注释者多为将帅,重兵法的实践作用,对文字的本源则思虑不周。本文以为,探究《孙子兵法》的原本意义,理清后世注释的变异轨迹,对当代读者不无作用。这里拟取五例,先界定再诠释,并根据需要例证。得之愚,以资芹献。一、释“将” [界定] 相似文献
8.
刘保昌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2):94-101
1934年沈从文重返故乡,情愫兼生,既有物是人非的惆怅和感慨,又有对坚强执着生存的乡民的同情和尊敬,还有对外来经济、政治势力入侵所造成的湘西民风的渐变、国民性的改变等的愤慨。这种复杂的情感倾向,影响了《边城》的写作,造成了《边城》主题的多义性和叙事的含混性。翠翠的爱情悲剧,与老船夫的"不作为"实在大有关联。沈从文的人道主义情怀深藏于边城山水风俗画表相之下的命运感伤喟叹之中。沈从文从边城出发,经过18年漫长的奋斗,终于得到了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未得的"名誉,金钱和爱情",算是北京城里的成功人士了,尤其是与张兆和的成功结合,更是让沈从文时常产生一种不真实的人生虚幻之感,写作《边城》是一种必需的心理补偿,他的爱情本来应该是如故乡边城年青人无可逃避的悲剧命运那样,大佬、二佬和翠翠等人在小说中"替他活过一回"。"乡下人"痛苦的挣扎,长久的压抑,爱情的憧憬,受伤的灵魂,在《边城》写作中得以安妥。那种浓郁的"秋天的感觉""人生无常"的感喟,实在是对"现世安稳"的万千庆幸与心理补偿。 相似文献
9.
刘兆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6)
两千多年来,多位研究《楚辞》的名家对《招魂》存在的问题作了许多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有些问题一直进展不大,至今尚未得到解决.王逸说:“《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讽谏怀王,冀其觉悟而还之也.”(见《楚辞章句》)朱熹说:“《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哀闵屈原无罪放逐,恐其魂魄离散而不复还,遂因国俗,託帝命,假巫语以招之.”(见《楚辞集注》) 相似文献
10.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89,(1)
一、词义比喻引申和借代引申 蒸:君 《释诂》:烝,君也。 这是通过比喻的方式,进行词义的训释。二者本来在词义上各不相干,分属两个词,两个词义系统。烝,《说文》:“火气上行也。从火。”这是烝的本义。《说文》:“君,尊也”。《仪礼·丧服》传云:“君,至尊也。”郑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君,早期意义是指那些地位高的帝王卿相侯。这些位高者,通常是众多人 相似文献
11.
廖海廷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一)维惟有及义,维即逮。《经传释词》卷三云:“惟犹‘与’也。‘及也’。《诗、无羊》曰:‘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笺》曰:‘牧人乃梦见人众相与捕鱼,又梦见旐与旟。’是下‘维’字训为‘与‘,与上‘维’字异义也。《灵台》曰:‘虞业维枞,贲鼓维镛。’下‘维’字亦当训为‘与’,谓贲鼓与镛也。又《书·禹贡》曰:‘齿革羽旄惟木。’《多方》曰:‘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鲁语》曰:‘与百官之政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惟’字并与‘与同义。” 相似文献
12.
钟如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4):177-179
已故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汉语教育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但是,由于编者的慎重,其历史遗留问题留给了后辈们思考.本文就先秦文选注释中"过而遂正于天下"、"不果纳,不得入于鲁"、"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等四则较有争议的注释,作出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郗政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
《战国策·齐策》有段文字:“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盂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后有 相似文献
14.
梁杞林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1)
《木兰诗》是我国民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典文学府库中的瑰宝。由于这首诗歌流传于民间很久,又经过不少文人的加工润饰,因此诗中的名物、词句的诠释,一向众说纷纭。现结合中学语文课的教学,对诗中的词语作简单的考释。 相似文献
15.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0,(2)
“一部《史记》,因为群玉圃”,千金之珍,连城之宝,比比皆是,满目琳琅。司马迁“不拘于史法”,大胆运用文学手段来表现历史人物,打开了史学通向文学的门户,为传记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他“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将其浓烈的爱憎之情溢于笔端,力透纸背,以其奇宕的文势,多端的文笔塑造涂饰出各具性格特征的典型人物群象。“每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因而,《史记》中人物众多而不 相似文献
16.
17.
崔楠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97-99
在前人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观点。认为"天问"包含三种涵意:首先,此"天"是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界,涵盖世间万物,即宇宙的总称,也就是文中所涉及到的对天、地、历史、神话传说的概括;其次,"天问"即"问天",动词后置,其语意是向天进行发问;再者,作者内心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宣泄,故把天作为倾诉对象,对天来借以表达。指出只有对《天问》题旨有了清晰的理解,才能正确把握屈原思想与《天问》的中心主旨。 相似文献
18.
都兴宙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43-48
文章选取《金瓶梅》中“安顿”、“把拦”、“扯落”等10个词语,综合参考其他近代白话语料及现代方言材料做进一步的考察,就部分词书及相关论著对这些词语的解释缺漏、失误等问题进行了补充和订正。 相似文献
19.
李正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3)
《墓碣文》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里的一篇作品。因为本篇作品是用“说梦”的方式来写的,梦中所见墓碣上的“有限的文句”、“残存的文句”,缺漏不全,且多象征隐喻的意义,故历来被认为是《野草》里最难懂的作品之一,解释纷纭。现在仅就个人学习本篇作品所得的理解,试论释如下。由于《墓碣文》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十分隐晦曲折,要直接从这篇作品本身去分析它,不但是困难的,而且也是不够的,很容易不知不觉地违反作者的本意,以解释者自己不正确的理解去代替作品本来的思想内容。因此,我们必须很好运用文艺科学上的种种方法,引征作者其他的思想资料和参照某些艺术形象在作者其他作品中的含义,然后给予分 相似文献
20.
熊建国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2)
1、《齐物论》大知闲闲,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愚按:旧注多以“闲”为褒词,应如王夫之所评“大小皆妄”(《庄子解》)。“闲闲”、“閒閒”、“炎炎”、“詹詹”皆属贬词,证以下文“小恐惴惴,大恐缦缦”,最为明确,均针对争论是非的人而言。“闲”借为“谰”。《说文》:“谰,抵谰也。从言阑声。”段玉裁注:“抵谰犹今俗语云抵赖也。”“大知闲闲,小知閒閒”意谓:那些所谓聪明透顶的人自以为是,拒不接受意见;那些才智低浅的人,则只在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