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新文化运动白话诗歌的论争中,学衡派对白话诗歌批评集中在白话可否入诗,以及格律可否偏废这两个主要方面。学衡派认为诗歌语言应是工具和本体的统一,反对白话入诗;认为格律为诗之本能,诗歌必须坚持格律;坚持"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诗歌改革观点。学衡派的诗歌观与其文化思想有内在逻辑关系,与新人文主义思想中的古典主义"一、多"学说有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苏州山歌是吴地山歌的典型代表,涵盖了吴地山歌的各种类型,有大山歌、小山歌、长篇叙事山歌等。大山歌声调高亢嘹亮,常在高音区的拖腔上作颤音与跳音装饰,结构庞大,节奏自由,声腔自由宽广兼有真假声,旋律跌宕起伏,常见音程的大跳。小山歌则结构短小,音区不高,旋律起伏不大,旋律以级进为常见,偶有旋律的跳进,这种跳进一般是因为音程的转位而造成,其旋律清丽流畅,圆润而细腻。而长篇叙事山歌曲调节奏比较规整,句幅较紧凑,吟诵性较强,结构较松散,其旋律清丽委婉、简洁流畅、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3.
苏州山歌是吴地山歌的典型代表,涵盖了吴地山歌的各种类型,有大山歌、小山歌、长篇叙事山歌等。大山歌声调高亢嘹亮,常在高音区的拖腔上作颤音与跳音装饰,结构庞大,节奏自由,声腔自由宽广兼有真假声,旋律跌宕起伏,常见音程的大跳。小山歌则结构短小,音区不高,旋律起伏不大,旋律以级进为常见,偶有旋律的跳进,这种跳进一般是因为音程的转位而造成,其旋律清丽流畅,圆润而细腻。而长篇叙事山歌曲调节奏比较规整,句幅较紧凑,吟诵性较强,结构较松散,其旋律清丽委婉、简洁流畅、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4.
鄂西南土家族灯歌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曲中特色浓郁的歌种。笔者以鄂西南土家族灯歌为研究对象,从节奏、调式、旋律、结构等方面对其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在文学和音乐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要科学地保护、传承与发展桐城歌,必须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出桐城歌在演唱形式、节奏节拍、音阶调式、旋律与曲式结构等方面的音乐文化特征。对桐城歌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能为桐城派文化研究、黄梅戏音乐研究、中国民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不少人认为,到了明代,曲渐渐律化,文人创作都是照格律谱填词。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排除存在误解,以为南北曲曲牌在明代便已僵死,音乐几乎已经亡去,只有曲牌格律遗存;文人填词只能参照格律谱,而歌工度曲只能依字声行腔。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部分文人的做法造成的假象——他们因不甚知乐而依赖于曲谱。实际上,直至清初,制曲之道始终是"依腔填词"——此"腔"是"活腔",且是"定腔"。  相似文献   

7.
昌黎民歌是冀东地区颇具魅力的民歌,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从旋律进行形态、旋律本身的展开手法、乐句或乐段之间衔接手法等方面,对昌黎民歌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述,具体、详实地揭示了昌黎民歌在旋律方面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诗歌语言研究中普遍存在两个层次、四个要素之间的混淆问题,第一个层次是声与音、韵与律的混淆,第二个层次是声音与韵律的混淆。在符号学上,声与音原是两种不同的符号,诗歌语言的语音兼备表情功能而使两者混同;韵与律原是分属语言与音乐,诗与歌的原始结盟使语言在音乐的影响下形成纯形式的格律,韵与律自此难解难分,并演化为格律。在新、旧诗更替中,韵律或格律的去留问题成为焦点,诗歌整体声音问题被狭化为格律问题,而中外诗歌写作史上声音与格律一直是两个平行的话题。现代诗放逐格律,但没有放逐诗歌的声音,反而释放了诗歌声音的潜能,在声音语象的创造上与中外诗歌传统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性,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在理性与缘情的矛盾中运动;在由俗趋雅、由雅超俗与从民间文学创作到文人加工提高的辩证运动中发展;是通过与歌的结合来实现诗的音乐美;其诗体多样,手法丰富;在格律化与非格律化的矛盾运动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一种语言美的集中体现,而这种语言形式上的美尤难翻译。音美和形美都可以通过诗歌格律找到答案。诗歌翻译如能传达格律就会解决这一大难题。对比英汉诗歌的格律并发现其相通之处,就等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而英汉诗歌格律都用韵这一特点很明显,通过对英汉两种诗歌格律的比较,可以从本质上找到二者背后隐藏的一些相通之处,据此提出一些翻译策略供译者借鉴。  相似文献   

11.
布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以其独特的歌唱艺术作为礼仪,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试图从布依族酒歌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探讨它与布依族礼仪的交融形态,以期达到对布依族文化的进一步理解,促进布依族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黔中布依族礼俗歌指使用布依语第二土语的布依族同胞在婚、丧、新居落成以及社交等仪式上演唱的歌曲和韵语。内容主要为客主之间的相互问候、相互赞美和祝福以及对涉及礼俗的一些事物的"追根溯源"。黔中布依族礼俗歌有吟唱的"歌"和念诵的韵语,分别有用本民族语言演唱(诵)和用汉语演唱(诵)。赋、比、兴和复沓是常用的表现手法,演唱过程中表演的特点很浓。黔中布依族礼俗歌对认识布依民族的文化性格,了解布依族文化的基本特征等,有着重要文化学价值,并且为研究汉文化在贵州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以及黔中布依族文化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3.
布依族是一个喜歌的民族,口耳相传留下来的古老民歌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传唱,作为布依族重要特征的家庭手工纺织活动也在民歌中得以充分体现.布依族纺织民歌记载了哪些与纺织相关的内容,传达出布依族怎样的思想情感和价值理念,如何发挥布依族纺织民歌的当代价值,是本文想表达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黔中布依族中除流行本民族民歌外,还流行大量汉语民歌。这些汉语民歌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以及儿歌等。其中以礼俗歌与情歌数量最多也最具特色。黔中布依族汉语民歌是汉文化传播的结果,属于自然传播,符合文化传播中的“适应原理”,其体式上与汉族民歌相同,但演唱方式有较大差异,内容、风格也具有浓厚的布依特色。无论是礼俗歌还是情歌,在汉族民间已经缺少相应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却在布依族中找到了生存的环境和土壤。布依族中的汉语民歌虽然使用汉语,但已融入布依族文化体系,成为布依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布依族汉语民歌属于布依族民歌。  相似文献   

15.
黔西县五里布依族苗族乡布依族民歌是布依族西部民歌的一个亮点。本文在对五里布依族苗族乡布依族西部民歌文化生态研究基地建设和首届布依族民歌文化生态节追踪调查的基础上,对布依族民歌传承发展的前景及走向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布依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人民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随之一起发生改变的还有布依族母语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孕育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以及布依族母语人的传统观念。在城镇环境中,布依语的交际功能逐渐衰退甚至丧失,布依族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如何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使布依族母语得到保持,使布依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文章在全面分析城镇化建设给布依族母语应用带来不利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贵阳市布依族人口将近20万,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布依语。目前大多数村寨的布依族主要以汉语作为交际工具,而本民族语言已处于严重濒危的状态,仅在少数中老年人当中保存使用,青少年和儿童普遍不会说甚至听不懂布依语。本文在第一手田野调查材料基础上对贵阳市郊布依族语言使用现状、特征以及人们的语言文字态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拥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布依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演剧目。文章围绕题材、内容、人物等维度对布依戏剧目的审美蕴涵予以深入诠解,指出布依戏剧目均紧紧围绕布依族人的生存状况、生命价值而敷演,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人性复归”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9.
布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这些神话比较有系统地反映了远古社会布依族先民的宇宙观和美学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记录了远古社会布依先民的生活状况,是布依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但在民族研究者们的各种论述中,对布依族神话的分类都不是很明晰。为此,笔者尝试从神话内容上对布依族神话进行一个简要的分类,以期能对布依学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启发和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布依学     
布依学是一门以单一民族--布依族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自20世纪初开始,布依学经历了酝酿和萌芽两个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末布依学会的成立以及"布依学"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布依学学科的创立.布依学会作为学术团体所搭建起的学术研究平台,凝聚和整合了布依族研究力量和学术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学术活动的开展,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