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黄莹  高小纺 《理论界》2008,(5):75-76
2007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审判工作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及相关制度予以规定。本文将针对《若干意见》,对比早期的《若干规定》,解析两者在规则上的区别以及新的《若干意见》所包涵的司法进步意义,并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从应然的层面分析其仍存在的缺失,以进一步完善我国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及其相关制度的立法结构。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法院都是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国家机关,所以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人民法院的参与。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能实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实现看得见的正义;在有限的司法资源条件下提高司法效率,促进案件的快速解决;还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途径是能动司法,诉讼外参与大调解等与审判管理创新并举,妥善积极化解社会纠纷和矛盾,通过各种渠道,使民众方便、快捷地接近司法,确保司法公开,实现司法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相似文献   

3.
肖光坤 《理论界》2005,(12):92-93
行政许可诉讼的受案范围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民法院受理审判一定范围内行政许可案件的权限范围。明确行政许可诉讼的受案范围,既可明确人民法院对行政许可行为的司法审查权限,又可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可解决人民法院与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在处理行政许可案件上的合理分工。要保障行政许可制度的有效实施,就有必要明确和扩大行政许可诉讼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法律监督公开宣告制度是指检察人员在类似于法庭一样的特定场所,向法律监督相对方或其他利益相关方,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宣告法律监督的工作结果、结论。作为一项新生的公开制度,在实践中存在规定不一的情况,为此,需要从适用范围、宣告主体和地点选择进行规范。适用范围上应当是具有终结性决定,对其公开不会影响和妨碍执法的文书;宣告的主体应当是作出决定的办案负责人;参加人员应当包括与案件有关的利害关系人、人民监督员和普通民众;地点应当选择类似于人民法院法庭的专门用于公开宣告的场所,可以取名为"法律监督公开宣告室"。同时,为了更好发挥法律监督公开宣告制度的作用,应该从场所的规范化建设、增加媒体的参与和宣告后的答疑程序等方面进行配套机制的完善,以期构建我国特色的法律监督公开宣告制度。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对刑事审判工作的影响是当前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令人困惑的难题之一。一方面,网络舆论因其公开性、开放性、及时性而天然具有预防司法审判不公不廉的功能,对司法审判形成一种体制外的监督。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也具有天然的非理性成分,可能成为干扰审判独立和审判公正的障碍。刑事审判与网络舆论冲突的协调,既要求法院掌握定罪过程以法律为准绳、量刑过程优先适用法律和理性对待民意的基本准则,也需要通过建立和健全相关的具体制度,正确处理刑事审判与网络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由人民群众的代表与法院的审判员共同审判案件 ,行使国家审判权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把人民群众提到法官的地位 ,分享国家和法律赋予的审判权力 ,是吸收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建立和完善 ,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实施中及与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存在一些矛盾 ,难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 ,健全、完善有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民主和法治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应当引起我们…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司法制度中,审判委员会(以下简称审委会)制度正式用法律确定下来,是在1954年9月2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该法第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审判委员会。审判委员会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1979年7月1日通过的我国第二部法院组织法及其修改仍保留了该项内容,并在其后颁布的相关法律中得到具体体现。对这项制度,目前司法界和理论界一些人士已认识到其存在的弊端,如立法过于简单含糊,缺乏公开、固定、科学的运行规则等。但同时又认为,审委会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体现,在审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在保留前提下,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笔者认为,审委会制度不仅与我国现今审判环境不相适应,而且与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精神及原理相违背,已无存在价值,应予废除。  相似文献   

8.
司法透明制度反映了国家司法对社会公众的透明程度,也反映了社会公众对司法行为和司法活动监控的程度。通过对我国司法透明的制度规范、制度实践和制度理念及其相互之间的检讨,揭示出我国司法透明制度的四个特点:(1)司法透明的环节仅限于审判公开,其他环节尚未公开;(2)司法透明的内容仅限于判决书的有限公开,其他文书尚未公开;(3)司法透明的方式基本上是被动式的审判公开,而主动的公开不常见;(4)司法透明的目的是为了“救火”,为了平息矛盾,而不是为了公正裁判本身。  相似文献   

9.
法官权利保障制度是司法独立、公正的前提条件和"真正内核"。保障法官公正裁决,关键在于完善法官权利保障制度。一是从内外制度方面保障法官司法独立权,重点是完善四种内部制度与理顺两种关系,即"发回重审与改判"考核制度、内部案件管理制度、审判委员会制度、案例指导制度,理顺法官等级关系、司法行政与司法审判的关系;二是通过完善法官任免程序与退休制度保障身份独立;三是完善经费保障制度以降低法官因经济利益损害司法公正的可能性;四是赋予法官在执行司法审判职务过程中所实施的行为和发表的言论不受指控或法律追究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现行法律解释制度意图把法律解释同法律实施剥离开来,使个案审判成为一个机械适用法律的过程,以此保证法律的统一实施.由于制度设计不具有可操作性,司法实践中正式制度被变通执行;变通执行在使现行体制得以维持的同时,也造成了司法逻辑的错位.根本的解决思路应当是进行制度重构,承认审理个案法官的法律解释权,通过强化程序限制和提高法官素质,建立对法官解释权的科学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关于修改减刑假释司法解释若干问题的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刑、假释工作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罪犯改造、维护监管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现行减刑、假释制度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严重制约了人民法院减刑、假释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正> 新宪法规定的“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是对社会主义独立审判原则的高度概括和充分肯定。认真贯彻实施这项原则,对于保证人民法院依法办事,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保障社会主义民主,保卫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独立审判是一项社会主义的司法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包括:(1)国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无论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案件,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进行审判,只有人民法院才能依法进行审判。(2)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必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同时,做为刑事诉讼的一项制度规定在其他法律中。实行辩护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在司法工作中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表现,是我们正确处理案件,准确地惩罚犯罪,有效地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外部性监督方式,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公开。司法公正的最终实现取决于司法独立。实践中,网络舆论在发挥监督作用的同时,其所营造的舆论压力已远远超出其本身合理界限,严重影响司法活动独立行使,甚至可能引发司法公正失衡。鉴于此,为实现网络舆论的监督功能并防止其损害公正司法,应从司法活动主体及网络媒体两个维度,首先通过建立人民法院信息发布和审判公开机制、加强与媒体的互动交流、完善案例指导制度,促进司法裁判在较大范围内的统一,并通过提高司法工作人员职业化水平,以期推进司法公开,增强理解信任;其次,制定正当规制网络舆论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媒体报道、加强网络媒体的行业自律,遏制虚假新闻,并须增强网络舆论参与主体法律意识,从而构建尊重司法特性的网络舆论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5.
略论审判方式的变革李玉臻人民法院目前正在探索和实施审判方式的改革,这是我国诉讼制度从人治中摆脱出来的一项重大司法举措。本文对此项改革的有关问题略作论述,与大家共同研究。一、改革的必行性与阶段性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全国人大相继颁布了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6.
再论司法判例制度的性质、作用和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判例制度的首要原则是强调说理和辩论,因而审判委员会在统一判决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并公开表达不同意见。同时,判例制度离不开判决的公开、评判和梳理机制。判例公开不仅有利于本法院和其他法院(尤其是下级法院)判决的统一,而且有助于社会和学术界监督司法判决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并提高司法判决的可预测性。在这个意义上,判例制度是目前强调审判质量及其公开与公正的司法改革的自然延伸。如果得以适当建立,判例制度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将人民法院定性为"国家的审判机关",但这一定性并不能解释人民法院现实生活中承担的非审判职能,也无法回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人民法院"去行政化"改革的目标。只有正视人民法院同时具备司法(审判)机关和司法行政(审判管理)机关的双重性质,才能为司法改革提供出发点,也才能理解人民法院"去行政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民事法律规范的全面系统精细化既为民事审判提供了较为完备和精确的法律依据,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法律规范覆盖范围的扩大带来了民事案件审判量的增加;法律规范的综合化要求民事审判工作必须有更全面的考量;审判标准的进一步提高加大了准确适用法律、合理平衡利益的难度;审判环境的欠理性化增加了法律适用社会认同难度等等。在此背景下,民事审判工作必须形成新的主导思路,坚持能动司法理念,秉持工具主义司法观,强化全局性司法认识,恰当发挥司法过程的创造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法律实用主义审判"是一种注重实践和经验的审判路径,它追求法律的科学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证主义审判对概念形式过度依赖的缺陷。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面对不断涌现的疑难案件实证主义审判模式自身的诟病暴露无遗,这也造成了我国的法治建设迷雾重重。因此,借鉴域外的审判经验,适时地把"法律实用主义审判"模式引入到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高小纺  黄莹 《理论界》2008,(6):66-67
在我国建设民主法治和谐社会的今天,公开审判制度无疑显得越来越重要。2007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又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新的司法解释比较以前的法律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有了进步,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完善。本文就理论、规则及实践三个层面就公开审判制度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