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程,推进这项工程,既要加强生态伦理建设,也需要加强生态法治建设。在法理的维度,树立人本法律观、完善生态法律体系、强化法律生态保护功能等,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政治安全具有密切的关系。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生态文明意识,对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改善政治认同状况,维护政治稳定;有利于改善政治参与状况,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有序性。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有利于打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维护执政党的执政安全,增强党的政治控制力,有利于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领导;维护法治安全,增强法律权威,运用法治的手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法治是成熟定型的制度形式,法治的规范性、民主性、稳定性、可预期性和权威性,使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地位和作用。中国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必须着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努力依法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和不懈追求,生态文明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的人类文明,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在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尤其要强调生态和谐,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生态和谐需要环境法治作保障,环境法治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支持与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确立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的第四大文明,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卓识远见。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必须依靠道德和法治的双重力量,一方面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倡导环保节能的生产方式和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我国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将生态伦理的理念转化为制约和影响人们决策和行为的制度结构和法律规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6.
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和环境法治观,促进环境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完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与中国特色环境法律制度的体系。生态文明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新意,它是一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高度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生态文明观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并制定出先进的环保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程,推进这项工程,既要加强生态伦理建设,也需要加强生态法治建设。在法理的维度,强化风险社会理论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法律观、代际正义理念,实现水生态保护协调、民主决策与全球治理原则等,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的生态环境危机对传统环境规制的治理思维、制度设立和规制效果提出挑战。完善生态法治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但现有的理论研究较少。本文基于生态法治建设的哲学经济学基础理论进行探析,指出生态环境制度的建立缘于环境问题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要想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必须综合考量其哲学经济学基础和价值目标取向,以实现生态环境制度的有效供给,进而指导服务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华民族多元生态法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法治理念不仅是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示范区的本土资源和智慧源泉,更与当代的生态法治思想不谋而合。本文基于我国生态文明法治构建的困境,在阐释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法治理念的基础上,从生态伦理、社会优位、生态法治三个方面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法治理念对当代生态文明法治的借鉴意义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福建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土地污染较为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农村污染排放量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农民和地方政府生态意识淡薄、农村生态环保法律不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系不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有关。分析提出应做好强化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作用、健全农村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大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的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总体布局,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法治是成熟定型的制度形式,法治的规范性、民主性、稳定性和权威性,使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地位和作用。我国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运用法治的力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进一步提高法治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加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12.
能源开发利用立法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密切。生态文明建设跟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紧密相连。运用低碳能源法律政策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加快能源立法,能源立法要向低碳化、生态化转型,构建有力的低碳能源法治保障制度体系,用低碳能源法律政策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用低碳能源立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促进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优化能源体制,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任务。生态环境意识、环境法律政策、环境行政执法和司法等诸多因素,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公众参与、生态补偿、环境责任及纠纷解决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难题,应通过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安全预警应急机制、ADR争端解决机制等环境法治保障机制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我国工业化迅速发展,资源环境与生态危机问题日益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的辩证法思想、实践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和行动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应以人为本,需要政府推动和依法治理,贯穿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在实践中,要推动绿色科技创新、探索合理生产方式、践行生态消费观、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治建设等策略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着4种基本的文明形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在这4种文明形态中,生态文明是其他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法治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也要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生态文明要求我们的法治建设在价值取向上应当以社会正义为基本目标,建设生态法治。  相似文献   

16.
环境保护运动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利益内涵。当工业文明步入困境,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冲突和利益博弈的必然结果,就是要求建立超越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将产生新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博弈。法律为解决利益冲突和规范利益博弈定下了规则和程序,从而将利益冲突和利益博弈纳入了法律的调控。因此,要充分发挥法律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不断加强和完善生态环境法治。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应对环境危机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对于我国社会全面、均衡与持续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对我国环境法治建设提出了与以往文明迥异的要求。我们应该加强与完善环境法治建设,运用各种有效的环境法治方法与手段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的要求,争取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变成我国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来,生产的唯利性、生活的享乐性、生存的过度依赖性带来了各种严重的生态病灶,不断危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责任主体的政府要处理好人与生态的矛盾:首先,注重培育生态保护理念,政府率先垂范;其次,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促进共同富裕,为凝聚生态共识,生成生态目标,共促生态文明奠定物质基础;最后,以政绩考核、行政问责方式和以法治为保障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文明不断更新的过程,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科学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体系,其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历史文化渊源传承和现实的实践根基,蕴含生态生存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法治观、生态民生观、生态共赢观等丰富的内容,对于青岛践行生态生产、生态消费、生态法治、生态民生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民族发展、国家未来以及公民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全面配合。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除了宏观层面要发挥政府的指导性作用和社会的协调性作用外,微观层面还需充分调动公众的参与作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能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和辅助作用,还有利于维护公众生态利益,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但是,我国公众参与制度正逐渐陷入困境,法律上的缺失是导致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的重要因素。就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而言,在公众知情权、参与决策权、救济机制、参与意识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要为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提供法律保障,可以通过“生态文明”入宪与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完善公众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健全公众参与救济机制、提高公众参与法制意识等措施,促使公众合法、积极、有序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