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备受旅游者的青睐。宁德市上金贝村是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具的畲族村寨,但在打造"中国第一畲家寨"的旅游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开发层次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特色商品缺位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2.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生产力获得了释放 ,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落后状况 ;村寨具有生产经营条件差 ,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活动有民族特色 ,产业结构具有初级多元化的特点 ;村寨经济发展中存在技术落后 ,生产未形成规模经济 ,少数民族传统手工业发展不足 ,市场观念淡薄等问题 ;应通过生产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产业 ,加强教育和政府扶持力度等手段促进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权力"为分析单位和分析视角来观察,民族旅游开发作为村寨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权力结构的重要变量,带来了诸多力量"积极"参与村寨治理,然而并没有明显改善村寨治理,而是出现了权力"内卷化",主要表现在资本参与下的权力异化、权力依附与裹挟下的权力弱化、利益分化下的权力离散等方面。民族旅游开发的村寨治理要实现权力"去内卷化",既要理顺各权力主体诉求的利益目标,也要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资本优势,在国家力量的支持下,不断加强村民主体性参与力度,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充分合作。应当重塑国家"在场"的村寨公共性目标,强化基于赋能与赋权话语的制度供给,形成"一核多元分层"的权力配置模式,重视运用地方性知识优化基于认同和信任的村寨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4.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村寨的组织管理模式是:以行政机构和宗教机构两个正式群体,将全村的非正式群体结合起来;以广播传达信息,以奘房为固定活动中心,全体村民共同为实现村寨的目标而行动。在这一组织模式下,傣族表现出以村寨取向为核心,以避异求同为突出特征的社会取向。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少数民族村寨与韩国传统村庄建设的分析比较为基础,阐明两国传统村落的差异是由村寨文化、环境、地理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重点选择中国传统村落中的广西少数民族村寨与韩国传统村庄的建设策略应对与保护方法措施进行分析与比较。通过剖析,总结出中国与韩国传统村寨文化的特征,获得两者最优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分析研究。希望以此对我国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进一步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性追求的不断深入与扩大,侗族村寨平寨的孝养关系在人口流动与代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下不断变化,但平寨的孝文化仍然是养老秩序的维系力量,平寨保障养老秩序的机制--单系偏重的制度安排与内在习惯的传统行为,仍强有力地规范着秩序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7.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贵州部分民族村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既有传统意蕴又具当代意义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对于当前贵州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有着重要作用。不过,由于部分传统社会资本的时代意识欠缺以及社会变迁的加剧,社会资本在参与乡村治理时显得有所缺失。值此新农村建设高潮迭起之际,有必要充分挖掘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治理中合理的传统治理资源,对其进行加工或创造性地重构;同时,积极培育并大力发展现代社会资本,力图找到一条适合民族村寨发展的道路,真正实现民族村寨乡村治理的善治。  相似文献   

8.
"寨老"是侗族地区主要的传统社会组织,在侗乡村寨治理中常常居于主导地位。文章通过对黔东南L村的调查发现,在寨老们以侗族传统反思现代化、外来政府组织以"后现代"维护侗族传统及行政村合并的背景下,L村的"寨老"组织得以制度化重启。重启后的寨老组织在其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积极功能与消极影响并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应以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激发传统社会组织的活力,以提升政府项目的有效性为路径,促进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9.
特色民族村寨既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恩施枫香坡侗族村寨发展经历了由传统农业模式到特色产业带动模式再到旅游统筹、产业整合驱动模式的调整与转型。  相似文献   

10.
社区治理是民族地区在新时期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支撑。明晰民族旅游地社区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对于完善当地社区治理和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贵州省20个典型民族村寨为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对民族旅游村寨社区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社区资源配置是影响社区治理绩效的必要条件。(2)社区价值构建和社区组织管理是社区治理绩效的重要核心条件。(3)社区治理可通过价值建构驱动、权力组织驱动和多因素综合驱动3条路径实现绩效提升。本研究对于深入认识民族旅游村寨社区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具有一定价值,同时也能为全面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临沧忙海水库附近大岩子寨的傈僳族所作的调查。该寨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具有原生形态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刘寨苗族“祭龙”仪式在构筑起村寨生活秩序制度性网络的同时,又将其内化于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将其视为自身生产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常态化机制。与其说祭龙仪式是一种宗教行为的展演,毋宁说是人们正常生活得以进行的秩序所在、一个日常生活的制度性要素。  相似文献   

13.
民族村寨的治理是社会学、法学、民族学甚至人类学共同关注的话题。从逻辑进路上,既有传统公权力的单向治理维度,也有现代的公私权的互动共治。在对民族村寨自治体下沉的分析框架下,如何将国家和社会公权力的运行轨迹限制在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职能界限内,并在民族村寨复杂的民族文化习俗中使自治体管理价值最大化,将国家层面和民族村寨场域的不同治理范式通过下沉后的自治体进行社会秩序的有机调适值得关注。近年国家拟建立自治体下沉的村治试点,其目的在于削弱国家公权力在基层的渗透,扬私权抑公权,将公权力的运行和村民私权的保护纳入现代化的法治治理逻辑中,进而凸显新时代民族乡村振兴中权力与权利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4.
桂北民族村寨的文化景观依托桂林的旅游发展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在改善当地生活的同时,其文化景观也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本文以广西融水贝江景区的勾滩屯作为个案分析,从居民感知视觉的角度,综合运用定量的因子分析方法和定性的田野观察法,对融水沟滩苗寨文化景观变迁的动态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发现研究地文化景观变迁的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开发政策。  相似文献   

15.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村寨地处贫穷落后地区。建国后,我国分阶段进行贫困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繁荣,加之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许多民族村寨得到空前发展。进入21世纪,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特色产业得到培育,村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一些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村寨管理更加规范。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对民族村寨文化资源的保护。针对这些问题,国家从治理层面、政策引导角度寻找解决方案,出台有效政策激发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拓宽文化资源保护的资金投入渠道,保护民族村寨的特色建筑和独特风貌,培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各类人才,确保民族村寨实现脱贫攻坚与文化保护双赢。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滇中、滇南一带的彝族村寨,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村落社会文化结构趋于解体,村寨同质性减弱,异质性增强,整合力和凝聚力下降.红河州慕善彝村的例子表明,旅游经济能很好地促进村落社会文化的重组和整合.传统和现代的合理整合,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并重,保护和开发并行,是当前整合民族村寨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有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村落社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传统村寨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形态,探讨了物质形态构成要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将傣族传统村寨的特征概括为“水之村寨、越人之村寨、神灵之村寨和佛之村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民族地区传统村寨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主要内容,针对曼尾村现状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根据“保护传统形态,改善整体环境,增加新文化内容”的规划指导思想以及对傣族传统村寨物质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分析,提出曼尾村规划建设的对策和具体措施.按这个指导思想、对策和具体措施实施,曼尾村获得县级“生态文明示范村”称号.  相似文献   

18.
民族村寨文化旅游是乡村旅游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只有少数村寨旅游市场开发较好,大多数村寨文化旅游市场尚待进一步开发.为此,运用宏理念、微理念、云理念等开发理念,提出宏开发、微开发、云开发等相关策略,以期形成稳定而日趋增长的客源市场.  相似文献   

19.
塘子沟文化人类生活环境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塘子沟文化人类生活环境试探耿德铭以科学理论恢复远古先民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滇西旧石器时代晚期塘子沟文化①研究中必须探讨清楚的重要环节,因为自然生态环境是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类用以适应、利用环境的生...  相似文献   

20.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为以绿色减贫助推民族村寨产业振兴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与逻辑起点:绿色减贫既有助于促进民族村寨产业优化升级,又能推动民族村寨产业可持续发展。当下,打赢生态治理和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紧迫任务,绿色减贫正好构成了这两大攻坚战的链接点。实施绿色减贫不仅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改善,而且还能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