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编后记     
正本期"世居民族与贵州文化"讨论的主题与少数民族人口有关。三篇文章都以全国人口普查的权威数据为依据,但立论各有侧重。"各民族人口的城乡构成变动"较为宏观,虽然不是专门指向贵州,但可视作贵州民族人口变动的重要背景或动向,可成为贵州各民族人口比重、数量变化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并结合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及部分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研究了各民族的人口构成、人口再生产特点、人口自然变动、迁移变动、社会变动和民族演变所引起的人口变迁,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剖析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结构特征,并就协调民族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各民族人口在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方面都在项良性的方向转化,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文章通过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的统计处理,展示了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的基本概貌与变动特点,以服务于民族人口问题研究与民族人口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广东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的人口不但数量对比悬殊,而且其发展过程也各具特点。本文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结合以往两次人口普查资料,对本省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比重变化及其原因;各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各民族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各民族在业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各民族的文化构成等五个问题,作一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人口年龄构成是最重要的人口特征之一。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了丰富、准确和详细的人口年龄资料,它对于我国进行四化建设、安排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制定人口规划,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本文试图在分析我省人口年龄的构成变动的基础上,就人口年龄构成资料,应用于人口控制、发屣生产和教育等方面,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作了科学的预测、探讨。  相似文献   

7.
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第七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根据人口数计算确定的名额数、相同的地区基本名额数和其他应选名额数构成." 这一规定对全国人大代表名额的分配考虑到了地区平等,以"相同的地区基本名额数"来保证地方在中央的平等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口再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在民族地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目的在于改变过去少数民族人口盲目增长,严重阻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使少数民族人口有计划地发展,促进民族繁荣。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5条规定“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我国人口与发展的总体战略方针,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问题,由于它是从国家富强、民族繁荣、家庭幸福出发的,也符合各民族人民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9.
各民族人口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2020年最新“七普”及其他年份人口普查资料,从数量、结构、质量三个维度对各民族人口发展趋势的分析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民族人口发展趋势得以延续并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各民族人口数量变动模式不断分化;人口年龄结构逐步老化,但总体较为年轻;人口迁移流动愈加活跃,人口流动参与度后来居上;人口分散化程度不断提高,向东集聚趋势进一步强化;人口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从业人口非农就业比例不断攀升;各民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大幅增加,教育禀赋不断升级。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民族人口发展的内在结构与外在条件已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各民族人口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呈现族际间人口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特点,各民族人口发展的成就与差距、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等问题值得深入关注。据此,应进一步深化全面构建民族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各民族人口发展成功经验总结提炼、人口迁移流动与民族人口发展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91-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和我国产业结构构成数据以及我国按三次产业分的劳动力结构构成数据为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方程,采用SPSS16进行回归分析,用逐步回归法求得的多元回归方程式验证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产业结构越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越快,农村居民收入越高,反之,农村居民收入就越低.西部民族地区相对来说,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农村居民收入还处于全国最低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因此提出了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对策,主要包括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农业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建立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贵州各民族人口数量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形成这种状况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站在全面推进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提出加快社会体制改革,这是继党的十七大之后又一次重申社会体制改革问题。"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体制改革开拓了体制改革的新领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破解民生难题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政治体制发生重大转折的三十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三十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就在于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始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4.
中西儿童文学资源的差异使得两种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也正是如此,五四儿童文学在推介和展示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想象中国,"中国形象"的确立借助于西方异质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想象中国的过程的实质即五四儿童文学在与西方文化互渗中建构自我的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15.
2014年6月25日至29日,“远东文学研究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研讨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与会的中外学者就老舍与外国文学、老舍在世界20世纪文学上的位置、老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老舍创作的海外译介等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这次大会彰显了老舍及其创作的时代意义和世界地位,实现了中国老舍研究界与海外老舍研究界乃至汉学界的一次充分交流,也总结了过去两年来老舍研究方面的经验、成绩和不足,这对于老舍研究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十二届全国人大的闭幕,习近平总书记九次提到了"中国梦"。使"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语汇并迅速走红,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梦"的深思。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该文兼顾两会内容及我国国情,从哲学视角出发,多层次、全方面地阐述"中国梦"的内涵。对"中国梦"内涵的正确解读,既包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主要采用录像统计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比较分析法等,对第28、29届奥运会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之间身体条件、技战术水平、心理和思想素质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中国女排在技战术、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以期为中国女排今后的训练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沿海沿江区域存在明显的城市化现象。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城市化的研究成果甚少,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上半期中国城市化很不发达,加之那一时期中国政治长期动荡不堪,从而造成城市化统计数据的缺失或不完善,因而给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广大人民大众为对象,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宣传活动,提倡“以人为本”,准确了解人民大众的知识结构,加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用人民群众特定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来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加以解释,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民间文化的紧密结合,这样,就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为纪念诗圣杜甫诞生1300周年,各地专家学者在古都西安隆重集会。会议议题涉及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与创作、杜诗学、杜诗研究与当下诗词创作、域外杜诗研究、杜甫与长安、杜诗与长安文化等。会议的学术研讨集中体现了以下几大特色:时代气息,文化研究;最新成果,集中展示;命题集中,亮点突出;回归学术,精神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