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鼓楼是中国西南侗族的一种建筑形式,而作为一种民族符号,鼓楼远比其它侗族符号如油茶、大歌等更具影响力.本文试图讨论鼓楼作为侗族符号的建构、操作与标准化的过程,及其对侗族认同与自我概念的型塑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侗族文化传统的传承方式、手段等方面受到巨大威胁和挑战的背景下,笔者结合侗族文化腹心地区——贵州省黎平、从江、榕江3县的教育人类学田野考察分析,对侗族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模式与策略、侗族文化的学校教育3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侗族人民,不仅勤劳朴实,而且能歌善舞。侗乡素有“耶乡歌海”之称。侗族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琵琶歌,便是侗族文艺百花园中最为鲜艳夺目的一朵。它是侗乡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本文仅就侗族琵琶歌这种民族文化艺术的起源、分类和韵律,作些粗浅探讨。一、侗族琵琶与琵琶歌的起源侗族琶琵与琵琶歌,源远流长。由于无文字记载,其产生的年代,难以作出较为准确的考究。但从侗族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中,可以初探其来历。侗族款词《斗萨更》(侗语,即  相似文献   

4.
从广东传至广西三江侗族地区并与当地侗族文化相融合且完整保留至今的抢花炮文化仪式,已流传500多年之久,它已成为三江地区侗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传统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功能,承载着当地侗族群众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期望和梦想,构筑着三江侗族群体的精神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侗族的鼓楼原本只是南侗地区常见的建筑形式,但在旅游场域中逐渐成为整个侗族的民族景观.本文试图探讨鼓楼在侗族传统社会中的社会文化意义及其在当代的变迁,并指出现时的鼓楼实际上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脱离了地方社会文化根基的文化展示景观.  相似文献   

6.
论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湘西包括张家界、湘西州和怀化三州市,同在湖南省的西部,是一个以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区.该区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人文环境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旅游态势强烈.但当前在旅游开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依据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指向,综合考虑民族文化旅游内涵.构建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新的模式,是值得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7.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基于当地本土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特别是黔东南州的苗族、布依族和侗族三个少数民族,是贵州民族旅游发展的核心力量。虽然贵州省具有旅游发展的后发优势,但其民族旅游核心竞争力与云南、四川、湖南、广西、重庆等周边省市相比,还不具有绝对优势。随着游客的增长,未来贵州民族村寨也面临着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村民内部矛盾突出等非包容发展问题,这些将直接影响到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包容性发展动力模式,关键在于合理构建旅游发展相关利益主体的"五化"关系,即:政府服务化、旅游企业合作化、公民组织辅助化、村民参与化、游客互动化。  相似文献   

8.
清水江流域是中国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糯禾的主要产区之一.笔者在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苗侗民族在清水江文书中使用一组特殊计量单位来计算传统糯禾的田地面积与收成产量。本文以清水江文书为中心,结合地方文献资料,具体考证并深入分析苗侗民族关于传统糯禾特殊计量单位的历史源流和主要特点,进而揭示了苗侗族的特殊本土智慧.  相似文献   

9.
民族农村地区存在着一些传统的社会管理组织,它们在村委会或基层党组织农村社会管理职能薄弱方面能发挥惊人的作用,配合村委会对民族地区村寨进行有效管理,促进村寨稳定和发展.“寨老”组织就是侗族地区农村的一种社会管理组织,在侗族地区村寨中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对村寨的日常运行和管理以及农村的社会管理创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社会性作用,成为侗族村寨不可或缺的社会组织和制度.  相似文献   

10.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原生态文化的一个载体,反映了该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侗族大歌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该民族在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体验认知是侗族大歌集体主义价值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以及民族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交叉领域。现阶段国内外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是冲突还是一致、价值地位的高低以及其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等焦点问题上。而中国学者则针对中国具体语境下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展开了本土化的探索与思考,并形成了合理的理论表述。  相似文献   

12.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中,引入"主题讨论"教学法,采取多种讨论形式,可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来感知教育内容的含义,从而实现德育效果的积极转化.  相似文献   

13.
现代蒙古族家庭美德结构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美德对个体和族群的发展都十分重要,本研究以现代社会为背景,以整体文化的视野,采用调查法就蒙古族整体文化中的家庭美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对380名成年蒙古族被试的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现代蒙古族家庭美德结构是由家庭教育、忌讳、家庭习俗和尊礼四大内容维度构成;在现代蒙古族家庭美德结构中家庭教育处于核心地位;许多忌讳内容依然存在,而且在家庭美德的形成发展中起着稳定性、民族个性化和监控的作用;家庭习俗和尊礼相统一而存在,并成为家庭美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制约国家统一法治建设的现实土壤除了整体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外,主要存在着奴隶制和较为进步的封建制两种“人治”法文化土壤,这两种土壤互相交织在一起,成为大传统层面上的“人治”土壤;同时小传统层面上的习惯法治理土壤也对国家统一法治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些土壤杂糅在一起呈现一种复杂的样态,极大的制约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家统一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5.
张载、二程分别围绕气、理建立了他们的哲学体系从而创立了关学和洛学,两派大本一,共同为理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这也就是气、理的共性。气、理都是本体,它们的共性主要表现在都既是存在的,又与用相统一;既具有性体义,又具有心义。后来的哲学家们基本上沿循了气、理所奠定的这种本体意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后半叶英美伦理学界兴起了一股德性伦理学思潮,德性伦理学主要批评以康德主义和功利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规则伦理学,标榜古代德性伦理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复兴。关注点从行为的正当性规则转向人如何在共同体中实现美好的生活。同时德国哲学界以阿伦特和伽达默尔为代表受海德格尔启发,也致力于复兴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从社会交往层面理解实践,并且强调实践的合理性不同于技术合理性。这些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虽然形态各异,但有着共同的倾向,这就是对于现代科学主义、工具理性泛滥的批判,对于现代个人主义膨胀导致的诸多弊端的批判。力图借鉴古典资源审视当代社会,呼唤实践智慧引导人们在共同体的伦理生活中追求完善和幸福。这表明古代经典思想在现代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语音语调不标准,词汇句法不规范,语言思维不协调,难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些特征在教学中往往被忽略。所以,注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教学的特殊性,主动引导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中的“畸人”,畸于人而同于天。畸人内德充实,生命力顽强,与神人、至人等理想人格形成互补关系。“畸人”之德,其一,以道为宗,师法自然;其二,超越形骸,忘怀生死;其三,具有以“畸”为用、以无用为大用的生存智慧,与物为春,与时俱化;其四,“独”,保持精神和人格的独立和自由。他们游方之外,以醒世者的姿态批判礼俗社会对生命和人性自由的框限,反对对人的同质化和标准化要求。庄子借“畸人”形象,一方面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审丑”美学;另一方面展示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意涵,期待人们能跳出成心和定见的思维惯性,对生命作平等观照,从而实现精神的超越和独立。  相似文献   

19.
《旧唐书》和《新唐书》是反映同一时代内容的纪传体史书。由于两《唐书》的产生时间和主编者文学修养的不同,使得两《唐书》具有一定的差异。文章从《旧唐书.文苑传》和《新唐书.文艺传》比较入手,通过传主归属位置的变化来探究《新唐书》的尚德倾向以及造成此种倾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善是什么     
善恶观念的产生要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对什么是善的问题 ,西方伦理学家们依据自己不同的研究方法 ,各抒己见 ,这些观点有其合理性 ,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追问善的问题 ,离不开对善恶关系的探讨 ,善恶是相对的 ,同时也存在着客观的评价标准。考察善是什么 ,必须将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才能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