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西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结构效应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相关性分析、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扩张弹性、就业弹性等来实证分析广西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广西的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结构变动总体保持了良性互动关系,达到了相互促进和相互推动,其中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明显。要使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实现互动优化,可采取以下措施:全面提升工业化水平,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未来广西新增就业的最主要产业;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等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运用就业弹性、产业结构偏离度、协调系数和摩尔结构变化度数指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比较闽台两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研究发现:闽台两地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都比较强,但台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要好于福建。其主要原因在于,台湾地区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虽然相对较低,但仍能吸纳就业,而福建的第一、第二产业都在向第三产业挤出就业人员。换句话说,福建就业结构变动超前于产业结构变动,不尽合理。因此,福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变动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渝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下降显著,第二产业稳中有升,第三产业上升明显。第二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力明显小于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产业,就业起点高于第一产业,增长幅度快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结构对就业变动的影响力较大,高于第二产业,有超过第一产业的趋势,增长速度略快于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起点最高,且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二产业,高于第一产业。此外,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影响很小,各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程度各不相同,虽然就业结构变化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性,但产业结构正向促进就业的方向发展。面对新的机遇应进一步加强成渝合作,促进成渝经济区产业经济与就业和谐发展,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990—2011年期间我国就业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的统计数据处理,描述了这一期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过程;测算了就业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及就业弹性;在深入分析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就业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在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确立"就业优先"政策理念的必要性,以及与此相关的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疆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劳动力就业结构必然要由传统型就业结构向发展型、现代型就业结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流动性就业和结构性失业将上升为主要矛盾;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将引致各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重新调节;劳动力在数量上与质量上的新一轮供求不平衡将成为我区经济发展中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三次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同时,就业增长缓慢,各产业就业弹性不断下降。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不是单纯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也不是单纯的就业结构不合理,而在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扭曲。要促进就业、提高就业弹性,除了要调整产业结构外,更要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使其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需要;同时,基于目前青海省产业结构的现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该是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民工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偏离,其中东部地区偏离程度较高,中部地区较低。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农民工就业结构存在明显的"逆升级"现象,其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东部地区"逆升级"现象最为突出。现阶段要实现农民工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可通过发挥东部地区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就业"衰减效应"、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借助产业转移加快中西部制造业发展、以农民工市民化带动城市化进而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着力于第三产业内部的均衡发展、以就业培训推动农民工职业分化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新疆近20年来就业结构的变动进行分析对比后得出,新疆就业结构在总体上虽然正逐步、缓慢地趋向于合理,但同时也存在着各产业就业弹性减小,即各产业就业空间减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导致各产业就业弹性减小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扩大新疆各产业就业空间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综合考虑新疆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及新疆城市化水平等五个方面的标准,由于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受政策影响较大,因此以人均GDP、就业比重、工业内部结构作为主要依据,以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作为辅助依据来判断,新疆工业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初期阶段特征,新疆工业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迈进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具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擎肘的关系,根据福建省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整体协同度和三次产业与就业结构的结构偏离度的分析,认为政策性壁垒、资本——劳动力替代过度和劳动力素质偏低是造成福建省当前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主因.因此,破除政策性壁垒、理顺资本与劳动的价格,发展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小的产业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是防止在经济转型升级中落入有增长无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产业升级将成为近几年的主旋律,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影响到就业结构的调整.本文通过四川省近二十年经济发展的过程揭示产业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四川要优化第一产业产业结构,改造传统农业;调整第二产业产业结构,拓展就业空间;优化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质量.在就业结构优化方向,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建立健全社会劳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三大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呈现出相对优势。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转出的压力最大,其次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最小;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最强,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区域的产业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动.在不同层次上的人力资源使用上,实现共享与互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呈现出相对优势.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转出的压力最大,其次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最小;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最强,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区域的产业政策调整耍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动,在不同层次上的人力资源使用上,实现共享与互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的不一致可以用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偏离度进行衡量。利用近30年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利用多项式分布滞后(PDLS)模型,对三次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滞后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次产业对就业的影响都有一定的滞后性,但长期来看,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弹性最大,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弹性最小。要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二者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此从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方面对辽宁省2000—2010年间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关性进行实例分析,得出的结果是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处于失衡状态。对此情况,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就业结构的变动如何以及以多快的速度响应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当前我国结构调整战略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文章基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机制,从不同层面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现状,应用Lasso、灰色预测(GM11)、SVR等机器学习方法,以湖南省为样本深入探究了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机制和要素,并预测湖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未来湖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将向变差的方向发展,其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人口素质、政府干预程度以及技术进步要素,显著影响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从控制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出发提出了湖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江西为例,利用结构偏离模型从纵向的偏离系数和横向的偏离份额对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差距在扩大,对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吸收能力降低,对新型服务业的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以至于对第三产业拉动作用较小;同时指出:要扩大就业,提升就业增长速度,就必须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劳动投入的因素分解模型,从最终需求、中间投入、进口替代和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增长的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以第三产业消费带动就业增长的发展模式,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我国产业结构重化工业化造成了第三产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中间投入比重下降将对未来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带来挑战。在影响就业增长的几个因素中,进口替代的作用相对较小。劳动生产率提高减少就业的效果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的排挤劳动效应过高是我国第二产业就业增长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新疆扩大就业中政府的导向作用及宏观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应该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采取宏观对策,以发挥其在新疆扩大就业中的导向作用。促进科技教育发展,优化产业间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劳动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增加劳动就业;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兵团和地方之间双向流动。  相似文献   

20.
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不同的产业结构导致了不同的就业结构.天津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就业结构向现代化转型,以高新技术和信息化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就业弹性迅速下滑,甚至出现就业弹性负增长,这一劳动力节约的现象在第二产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本文运用相关数据资料分析了天津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了实现天津产业结构调整与充分就业目标协调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