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使佛教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继承其师太虚大师之"人间佛教"的基础上,印顺不断破斥历史上存在的佛教"鬼本论"、"神本论"和"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等学说,而提出其"人间佛教"思想。究其实质,这一过程是印顺立足"宗教"之本义,通过辨析儒佛、佛道、佛耶及佛教内部的多重关系而实现的。具体来说,印顺之"人间佛教"是以"信、智、慧"为"修持心要",以"法与律合一"为"理论原则",以实现人间成佛为目标的宗教。此为基础,印顺开启了以佛法为本位的佛教与其他宗教对话之可行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印顺是当代"人间佛教"思想的主要代表和理论诠释者,他通过接纳近代学术的研究方法,创立了人间佛教的研究原则;他会通佛教与现代知识观念,实现了佛教神灵观的诠释学变革;他通过对中观学说的创造性阐发,确立了现代科学思想在佛法观念中的地位.印顺的理性佛教观开辟了佛法理解的新维度,对于现代佛教具有不容忽视的诠释学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3.
印顺是佛教研究领域划时代的人物,“人间佛教”思想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创建的福严佛学院持续时间最长,贯穿台湾僧伽教育始终。从学院的特色、教育理念几方面分析得出:印顺是福严的灵魂,是其延续和发展的精神保证;福严是印顺僧伽教育思想的具体产物,是发扬其“人间佛教”理念的载体。印顺-福严模式对大陆发展中的僧伽教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成为"经"的佛典,《坛经》是六祖慧能"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生命观的最可靠文献。《坛经》关于生命的体悟不仅从涅槃性空的高度来观照生命的"毕竟空",而且注重从修禅者自身出发,来自我体悟自心的解脱和自性的成佛。《坛经》的生命观主要有五个方面——自心:生命本源论;自行(自修):生命解脱论;自见:生命智慧论;自在:生命境界论;自度(自转):生命价值论。《坛经》生命观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佛性本自具足的入世精神、积极入世的"人间佛教"思想以及关爱生命的和谐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5.
人间佛教思想与儒家人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历史不断发生变迁.在中国历史大转变,中国佛教日趋衰落的严重时刻,被誉为近世新佛教领袖的太虚大师(1890-1947)敏锐地觉察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脉博,倡导"人间净土"说,并相应地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此外,印顺(1906~)、赵朴初(1907~2000)等也对人间佛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考察了不同学者的看法,并将人间佛教说与中国儒家人学思想进行比较,探寻其异同,这对于探讨人间佛教的建设,推进佛教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人间佛教的研究经历了1965-1979的草创期、20世纪80-90年代的展开期,现在正处在繁荣时期。50年来,人间佛教领域的领袖太虚、印顺、赵朴初、圣严、星云等人的思想和事业均得到了佛教界的继承和发扬,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以人间佛教理论为主的综合研究,包括对"人间佛教"的历史定位、理论根源、在佛教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等,通过大量的学术会议、专著、论文而全面展开;人间佛教的践行,如慈善与公益事业、文化事业、教育事业、环境与生态保护事业、社会服务事业等方面的研究也吸引了大量的学术投入。此外,与人间佛教相关的政治、经济、法治等外在环境,宗教修行,女性平等权利的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与人间佛教研究相关的论著太多,确有确定筛选准则的必要。为此,从思想史的角度,将几十年来积累的资料和观点加以梳理、评述,以指出其进展和向度,期望促进相关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
禅定是佛教中最为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为什么一定要"修定"?修定究竟有哪些效果?修定有没有局限性?本文依据印顺法师的有关分析,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说明。在印顺看来,修定可有"现法乐"、"胜知见"、"分别慧"、"漏永尽"等四种特殊的效果,而且很容易产生不同于凡人的超常体验或能力——神通。但"外道"通于"神通"的事实,恰恰反映了"修定"的局限性。基于佛教的"德性"立场,印顺得出了"修定中所得的‘漏永定’不彻底"、"偏重于‘定’的‘秘密大乘佛法’不究竟"等重要认识。他认为,依据信、定等修行方法,容易导致对"胜义智慧"的忽视,容易偏离佛教的"正知正见"。本文认为,恰恰是印顺对"正知正见"的强调,反映着人间佛教对修行实践中德性实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社会纷乱不息,著名高僧太虚大师通过"人间佛教"理论提出了如何使社会和谐的医治处方.七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发展上有显著的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对太虚"人间佛教"、"人间净土"理论的回顾,力图追索出其思想深层理论脉络的特点.认为,太虚的"人间佛教"阐释其佛教人生观与"人间净土"的背后,其理论依据是其世界观——唯识论,故而"真现实"思想成为太虚佛教思想的核心.在梳理太虚"人间净土"思想之余,本文还考察了他的弥勒净土思想,并尝试对这两种净土理论的关系作出一些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义学源于印度佛教的传入,以及基于佛教本位的翻译、诠释、讲说与造论,其真正的开展始于明确佛教本位之时,即从格义佛教走出之时。这意味古代中国佛教义学可分为明确佛教本位的初期确立阶段、学派并起的全面开展阶段以及宗派成立的最终成熟阶段。从中唐后进入衰退与萧条阶段,其间只有不多的短暂复兴。到现代,面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普世、强劲的传播,现代佛教义学从明确佛教义学的性质与原则出发开始初创,出现了欧阳竟无、释太虚、释印顺等大师,为佛教义学的现代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佛教对于死亡有独特的认识。传统上,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以超越生死轮回、获得解脱成就为目标,并把观察死亡作为修行、拯救的重要环节。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宗喀巴对此有深入的论述,在佛法实践中至今仍有广泛影响。印顺法师从人间佛教的立场出发,以《阿含经》等佛教原典为依据,对此展开了批判,认为以"念死"作为入道之门,是悲观厌世的小乘意趣,而提倡以"十善业"为代表的"端正法"。印顺法师的这一批判,既有适应"人道"的"契机"的追求,也有"契理"的依据,但宗喀巴大师的论述,也有其契理契机的合理性。其实,细究印顺法师的思想,他也并不完全排斥宗喀巴的法门,双方虽然进路不同,实则旨趣归一。  相似文献   

11.
印顺认为,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几个特征,如无往而不圆融的至圆,只求离此浊世的至简,不事渐修和藉师自悟的至顿,以及老庄化、玄学化等等是导致佛教在近代陷入危机的内在原因。为了对治这些问题,他按照印度初中二期佛教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在太虚人生佛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其人间佛教的论题核心与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是如此.然而,长期以来,他的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被其在学术上的巨大声誉所遮掩,在研究上形成不应有的"空白".王国维的<人间词>是他的<人间词话>美学理论核心内容"境界说"在艺术创作中的成功实践,表现了王国维在清末深沉的感情体验,其孤寂、苦闷、焦虑、彷徨的内心是当时知识分子心灵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时代观照价值.由于<人间词>与<人间词话>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因此<人间词>融情入景、"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亦是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核心理论"境界说"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本.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对儒学和佛学都有较深修养,对"统合儒释"也有高度自觉。学界对"统合儒释"的方式的讨论较多地偏向于柳宗元所自述的范围,即以儒学为本位裁量佛教、对佛教进行抉择,可概括为"援儒入佛";但"援佛入儒"这种更具时代性和创造性的方式也存在于柳宗元的思想成果中。《乘桴说》体现了重视心性的倾向和新颖的儒学阐释之风;《天爵论》重视智识和意志的思想是受到佛教影响的同时对儒学传统的重新发掘和塑造。二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援佛入儒"的特点,也体现出"统合儒释"的创新性和深度,在中唐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论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一方面应从自身的精神追求和生活准则出发,开出生态文化观念的新维度;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发挥大乘佛教的人间关怀精神,适应时代要求,吸取西方生态文化观念关注现实、谋求现实解决途径的主体精神.佛教生态观的建构应以佛教缘起论为理论基石,包含相互关联的两个层面:俗谛(现实层面)和真谛(精神层面),在当前应着重关注前者.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在佛教缘起论基础上所形成的整体论、无我论、生命观、慈悲观、净土观等生态理论.  相似文献   

15.
佛教缘起论的理论主题是存在论。与西方哲学存在论相比较,佛教缘起论具有自身独特的思想内涵和特征。佛教缘起论的存在论内涵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生存境界缘起、存在的缘起性、缘起整体性三个方面。生存境界缘起是佛教缘起论的主体,它从主体自身的价值立场、认识思维方式探讨人生痛苦的根源、形成过程和解脱方式;佛教缘起性空思想则揭示了存在的缘起性,它从存在的关系性、过程性、整体性和无限性消解存在的实体性观念;缘起整体性是中国佛教对缘起论的发展,它将超越境域与现象世界本身的存在统一起来,将现象世界看作由无限事物相互关联、相互涵摄、相互映照构成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6.
心性论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模式,它围绕着心性境界而展开言说,比如僧肇在<物不迁论>中提出的"物不迁"就不是一个认识论命题,而是一个心性论命题.心性论意义上的"物不迁"乃是主体达到佛教"空"的境界时"般若"智慧所观照到的一种景象,具体地说就是,"心空"则"心在当下";"心在当下"则"心不迁";"心不迁"则"物不迁",总之,一个人若能达到"心空"的境界,那么这个世界就对他呈现"物不迁"的景象,这种"物不迁"的景象是不可能通过世俗的认识而获得的.在僧肇看来,"心性论"意义上的"物不迁"乃是世界的真实相状即"实相".  相似文献   

17.
赵朴初认为,"人间佛教"有三层本质意涵:一指佛教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强调佛法持重人生安立问题,以人们的幸福诉求为终极关切;二指佛教"人间成佛,即人成佛"的成佛逻辑即"人学菩萨道"的教法,认为世出世间一体不二,成就圆满人格即成就佛果究竟;三指佛教的根本属性即社会性,强调佛教是施设于具体时空中的社会实体,必须合理契机地适应社会、利益人间。"人间佛教"这一概念是对佛教人本立场、利他精神、利生实践的总概括,与西方语境下的"宗教世俗化"没有内涵上的相通性,与汉语语境中打着佛教旗号的"庸俗商业化""市侩功利化"行为更没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因果关联。  相似文献   

18.
在宋代儒释文化会通、儒学遭遇身份危机的背景下,胡寅以灵魂不灭、佛性慈悲、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佛学、佛教基本理论为对象,从学理和经验两个方面展开了严正的批判,严格区分了儒学和佛学宇宙论、形神论、心性论、工夫论等理论的根本差异。他的批判上承二程、张载,下启朱熹,呈现出鲜明的理学特点,代表了儒释之间的文化冲突面相,对宋代儒学自我认同的重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太虚大师佛教革命后,星云大师继承并发扬了人间佛教理念,人间佛教已成为当今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发展模式。在人间佛教建设与发展历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质疑,如人间佛教重视世俗,没有修行,缺乏神圣性等。从佛教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以星云大师有关人间佛教的思想为主要内容,集中论述佛教与人间佛教的神圣性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建构问题,最后对两岸佛学界正在争议的人间佛教核心问题即人间佛教的神圣性何在、神圣性如何建构、佛教信仰如何体现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现今时代是近代以来由太虚大师首先开启的人间佛教在海峡两岸及全球各地蓬勃发展的时代。鉴于人间佛教已经取得显著的进展和重要的成就,因而本文提出对其经验、教训展开建设性的研究和理性的探讨,这是有其必要性的。为此,本文提出人间佛教历史必然性这一议题,认为这一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关乎今后深化认识、理解人间佛教思想、运动的理论关键。文章从佛陀本怀、佛陀之后的佛教史、菩萨智慧学、近现当代人类文化普世性价值的变迁等四个方面,对于人间佛教历史必然性的议题进行了简要而深入的论证。篇末我们观察、分析当今中国大陆人间佛教文化健康开展的态势,并以"南有济群、北有真广"两大人间佛教道场的耕耘与成长,概括这一发展态势。文末我们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也对星云大师佛光团队在人间佛教建设方面的卓越贡献及其世界意义进行了一些新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