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扬拱地区霞节民俗祭祀活动,按时间、地点分出不同的场景,这些都成为水族文化特别是音乐文化的展演场所,有多种曲式的民乐和民歌贯穿于仪式始终。这些音乐既有"事神"、"娱神"特性,又有"事人"、"娱人"功能。  相似文献   

2.
书院祭祀的教育及社会教化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祭祀是书院规制的重要内容。书院祭祀可以确立、增强士人对儒家伦常道德观念的认同感,引发士人对儒学的信仰,激发士人的道德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不仅如此,书院祭祀的影响还超出书院本身而及于整个社会,发挥着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3.
武当山属古楚地,积淀着楚文化因子。当地民歌中,阴歌最具楚地历史的古老性和本土性;丧礼既有"过渡礼仪"的普遍性,又有楚地的特殊性;其音乐保留了古楚地的音乐特征;歌手则是丧葬祭祀仪式中的巫师的角色。是研究古楚地丧葬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4.
"雅乐"之美学意义原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乐",有学者认为是指正统的音乐,即无论是从审美意蕴看,还是从审美表达看,都符合礼乐规范,能体现儒家所极力称颂、和士大夫政治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政治伦理教化审美观念的宫廷音乐,即所谓的"古乐"、"先王之乐",这种音乐一般都在祭祀活动和朝会仪礼中采用.有的学者则认为"雅乐"即<诗经>中的<雅>、<颂>.应该说,这些看法是有问题的.实际上,"雅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且也并非仅指音乐.  相似文献   

5.
祭祀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合理的祭祀对象可以对社会成员有着教化与引导的功能,黔西南布依族的文化与哲学在长期发展中已经融合了儒家的很多元素,从祭祀的对象的选择与确立可知,布依族的文化哲学呈现着很强的"合金"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梅山祭祀音乐是梅山人为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和鬼神而进行的仪式音乐,一般在还愿、祈福、求医及人死后的法事等仪式活动中进行。研究和探索梅山祭祀音乐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与它在梅山地区的流传状况及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具有一定的民俗音乐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洞经古乐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遗产之一.洞经古乐发祥于四川,起源于古蜀人祭祀音乐,自唐代开始流行,南宋时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演唱<文昌大洞仙经>,因而得名"洞经音乐",也是中国历代朝廷科举考试、士子求取功名使用的音乐,又被称为"儒门洞音".东汉末,中国道教发祥于青城山后,部分青城洞经古乐逐渐纳入道教祭祀音乐之中;自宋以后,洞经古乐又广纳兼容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民问音乐,逐步形成以自然、典雅、抒情、飘逸为主调的"洞经音乐"流派.此后,洞经古乐又成为中国道教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和川剧、曲艺以及佛教音乐的重要源泉之一.千百年来,嗣经音乐对中国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地方戏曲和曲艺有着广泛而深远影响.可以说,洞经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遗存下来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8.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瞽矇",精通各种音乐,熟知各种祭祀礼仪,他们在上古礼乐文明诸多的活动中表现突出,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礼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可以发现瞽矇与音乐的渊源:他们是古代乐官的一类,地位很高,在礼乐活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政治教化、历史传承、音乐教育等多方面承担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9.
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歙县三阳村,其民俗音乐"打秋千"在2010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打秋千"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其音乐的文化背景、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徽州祭祀音乐传承与保护的系列思考,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徽州民间音乐,引起人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土司音乐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实施的一种文化管理政策,它以本民族歌舞为基础,以原始宗教祭祀仪式程序为序列,以地域民俗习惯为视角,呈现从五代时期开始到清雍正时期结束的古代音乐衍生、发展、嬗变的丰富体系。土司音乐制度寓于土司对民众的文化控制,基本结构维系在主持祭祀仪式、举办音乐活动、职务奖惩承袭、业绩考核等职责上。从律典生成层面来讲,土司音乐制度的基本构造代表着一种民众自我意识的制约和规定,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歌舞文化与技艺的基层体系。土司与民众通过举行祭祀仪式和音乐活动等形式,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描述与传承。土司音乐制度实施后,“以文化民”“以夷制夷”及其与之关联的治理策略和象征力量,构建了音乐活动在土司社会的主要框架,也体现了不同阶段的土司音乐文化与精神品质。同时,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构建了自己音乐制度的基层体系。民间宗教祭祀、民族风俗习性、重大节庆活动、歌舞象征意义等,既代表了土司音乐制度的内容,又成为了土司音乐制度构成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在古代的祭祀文化的语境下产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传承和规范祭祀文化为已任。他们从修德配天、神人分治的宗教信仰出发,特别注重祭礼作为治人之道的社会作用,尤其是祭祀的政治文化整合功能和普遍的道德教化功能。同时,他们认为祭祀也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和社会交往、集体团聚的功能。他们将祭礼的核心规范为"敬",从而将祭祀的根本目的从传统的禳灾祛病、求福避祸转换为培养人们的诚信忠敬意识,并且主张用情智统一的态度去祭祀已故亲人,构筑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传统祭祀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灵渠运河两千两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其水利工程不断发展与完善,其附属建筑祠庙也在不断修建。在灵渠运河流域众多祠庙中,纪念对灵渠工程具有重大贡献历史人物的"四贤祠"是独具灵渠信仰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四贤"祭祀在灵渠运河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四贤祠"是灵渠运河维修与持续发挥功用所产生的,对"四贤"的祭祀属于民间信仰的一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苗族年节音乐芦笙乐曲的探讨,认为仅就乐谱看,芦笙乐曲中的音乐节奏特色受到其吹奏乐器芦笙的音域结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当这些乐曲被置放到具体的仪式场景之中所获得的意义时,已不再是乐器所能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将节日视为仪式,那么它是由信仰与世俗两个不同的场景构成的,相异场景之中的"膏声"意义也是不同的.因此,仪式研究缺少"音声"韵律节奏的关怀是不完善的,而仪式音乐的研究,仅局限于"音声",忽视赋予音声意义的特定时空环境的研究,也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14.
相似现象与音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界和社会中都存在着相似现象 ,音乐遵照相似规律将抽象的社会理想凝聚为直观的感性形式 ,发挥着实用效益的功能。相似现象又可分纵向和横向两种。音乐的纵向相似系列 ,包括音乐的物质材料和形式 ;横向系列包括音乐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结合 ,成为新的艺术门类  相似文献   

15.
祭祀仪式作为一种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村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村落居民关系的重要纽带。湖北省仙桃市西流河镇罐子湾的祭祀仪式可分为祖先祭祀仪式和神灵祭祀仪式。这些祭祀仪式体现了罐子湾的村民关系通过集体祭祀、物品互赠、村落互助得以构建。时代变迁中祭祀仪式的转变对村民关系产生的影响,表明祭祀仪式依然是村落关系构建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满族萨满祭祀仪式至今沿用族内传承体制,具有不传外姓的特征。其仪式主要以音乐来展演。本文以田野考察所获一手资料为素材,选取九台胡家满族锡克特里哈拉萨满祭祀仪式为例,探究祭祀仪式中的结构要素及其音乐文化内涵,进而揭示满族萨满祭祀仪式传承与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7.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瞽矇",精通各种音乐,熟知各种祭祀礼仪,他们在上古礼乐文明诸多的活动中表现突出,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礼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可以发现瞽矇与音乐的渊源:他们是古代乐官的一类,地位很高,在礼乐活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政治教化、历史传承、音乐教育等多方面承担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18.
羌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瓦尔俄足"节中蕴含着宝贵的羌族传统音乐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瓦尔俄足"节庆活动的音乐表演环境及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目前"瓦尔俄足"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发源地文化生态环境遭遇破坏,代际传承出现濒危,节庆音乐覆盖面和影响力薄弱及其音乐文化对当地的旅游、经贸的促进功能与其对羌族传统文化和羌语的促进功能不对等的问题。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就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蒙元时代,岳镇海渎祭祀是较早被施行的汉地国家祭祀。岳镇海渎祭祀的一些固有特点,为朝廷统御地方、宣扬统治秩序提供了便利,因而岳镇海渎成为了蒙古朝廷统治汉地的一条纽带。在岳镇海渎祭祀的施行过程中,在朝廷与地方之间的联系上,道士与儒士发挥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换锁"仪式是东北满族萨满家祭仪式中的重要项目,在民间称为祭"佛多玛玛"或"柳枝娘娘","佛多玛玛"亦是此项仪式的主祭神灵。祭祀此神的夙愿是祈请保婴育婴之神"佛多玛玛"护佑子孙健康,世代繁衍,永不绝世。本文将田野考察所获素材与历史文献考索相结合,解构"换锁"仪式的文化意蕴及其音乐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