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原因研究:公民公共精神的视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理论界对造成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原因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现有研究成果不同程度上揭示了造成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一些深层次原因,但现有成果的解释力依然不足。公民公共精神是包括公共意识、公共正义、公共情怀、公共道德、公共参与的动态综合系统。实证调查显示,公民公共精神存量不足是造成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治理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现状,必须大力培育公民公共精神,为反腐倡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公民意识内涵:公民现象的反思与公民特质的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一般意义上,公民意识是关于公民现象的反思和对公民特质的认同;在具体意义上,它包含四个方面,即国家观念、私权意识、主人意识和公共理念;上述四个方面又可以展开为这样几个要素,即"爱国主义"、"私人性与自主性"之观念、"国家客体、契约纳税、公权民授"之意识以及"集体、志愿、公益"之精神.  相似文献   

3.
公共空间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公共空间中的地位、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它以公共空间为生成场域,以公民身份为塑造主体,以关怀和共享为价值意蕴。共享时代语境下公民公共空间意识培育的内涵与价值体现在:促进价值共识的生成,培育公共规范意识,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加强共享意识教育。公共空间意识的培育无法脱离公民的公共生活,公民可以在公共交往、习惯养成、公共协商、公共合作中逐渐形成公共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4.
敢旭玫 《理论界》2014,(2):191-193
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持续提升,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渐深入。新媒体网络社交的互动性、社群性、影响性增强,故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参与更具有效性、公共性。大学生的网络公共参与行为发展了大学生的维权、监督等公民权利意识。通过考察大学生网络新媒体参与中公民身份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几个维度的体现,本文探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的网络新媒体参与作用,并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共舆论的社会监督作用日益突显。具有公民意识的公众是产生健康、负责、理性公共舆论的前提条件。公共新闻中传播主体和话语权向受众的迁移、传播内容的平民视角以及与受众互动的双向、多向传播形式的传播特点,表明其具有培育公众公民意识的社会功能。借鉴公共新闻的这些传播特点有利于培养我国公众的公民意识,营造一个健康、负责、理性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6.
网络公共论坛的发展,给公共领域的重建提供了契机。很多学者认为网络虚拟空间可以代替现实的公共领域,走向公共领域的重建。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不能自觉地满足公共领域的重建条件。不管是人性"本我"的非理性狂欢,还是政治参与的同情与伪善,都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提出了挑战。因此,建构网络公共领域,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国家公权与私权的分离;完善民主政治参与的制度化与程序化路径,约束网民的非理性狂热;加强网络素养与道德规范教育,提高上网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240-24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公共交往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开放的公共空间。然而,随着公共时代的到来,我国公民公共意识的缺失表现得日渐明显。究其原因,在于传统文化中"公共性"文化的缺失、传统生活中个人自主意识的缺乏,以及现实生活中"公共性"空间的缺位三个方面。公共文化是与公民身份、公民的公共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其分为内在公共文化和外在公共文化。内在公共文化是公共意识确立的理论基础,而外在公共文化通过其服务体系的建立,成为公共意识确立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艳霞 《人文杂志》2007,(3):175-178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排斥、消极公民、政治冷漠等公民意识淡薄的问题。这不仅制约了政府综合治理水平的提高,而且与国际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方向相违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关系的扭曲与不和谐,对此,只有以协调社会生活各领域关系为基点,采取相应措施使市场领域、国家领域和公共领域和谐共处,才能够培育良好的公民意识,为提高政府的综合治理水平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制度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结发 《兰州学刊》2009,(12):28-33,23
制度能否得到遵守有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即权力强制、意识控制和公民认同。公民对权力强制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这种恐惧进而影响着或改变着对制度的认识;意识控制可以使人对制度产生“定向性”的认识,即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不利的一面被遮蔽。随着技术和民众素质的提高,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对称性,权力强制的正当性首先必须得到证明、意识控制在技术上已不再可能,它们的作用空间就不断被压缩。现代社会,只有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制度才能达到自觉遵守,因为它的主张能够通过公民的理性辨识得到澄明。  相似文献   

10.
金友渔 《人文杂志》2007,1(6):24-28
转型社会道德价值的普遍疏离,使社会面临着公共生活之"道德合理性"基础缺失的窘境:在一个充满不公、不义的社会里如何"为公"、"取义"?市场经济和尘世功利社会的自由、个性和竞争等铁的法则对人们美好生活梦境的全面主宰,使以集体主义、社会公正和公共精神为伦理文化支撑的社会本位的道德理想被边缘化了。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合理的公共生活样式的反思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就社会价值追求而言,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并不只表现在经济基础方面,它还包括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现代公共生活传统的国家,发育公民社会,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与公民精神,提高全体民众的公民素养,不仅事关中国公民公共人格的形成,而且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国家形象"树立的核心内容所在。  相似文献   

11.
浅谈生态文明中的公共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形成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方式,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公共意识越来越成为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因素。因此,应以环保教育唤起全民的环境危机意识,以使每一个公民都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以公共意识促进社会的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对公民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对公民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认为,公民意识包含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与理性精神。同时,公民意识对于现代性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公共精神是西方现代公民文化的核心观念,指在承认个人独立自主性的前提下,公民所拥有的着眼于社会整体的公共精神。目前我国部分民办高校办学者缺乏诚信自律意识、法制规则意识、公共责任意识等公共精神,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背离公共精神的家族化意识。办学者缺乏相关的公共精神,是制约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和儒家文化的负面效应是办学者缺乏公共精神的主要原因。昔日私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所拥有的公共精神,值得当今民办高校的办学者学习。  相似文献   

14.
现代公共意识的生成与公民的社会建设参与具有内在关联性。现代公共意识的生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现代公共意识为社会建设提供伦理支撑;现代公共意识的建构需要公民在社会建设参与中去完成,现代公共意识有助于解决社会建设参与的瓶颈问题,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是加快当前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对现代公共意识的培育,以此来促进公民的社会建设参与。  相似文献   

15.
《新学术》2007,(4)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人民群众在法国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本文并没有直接触及这一问题,而是从革命前法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出发,探讨为什么在法国大革命中,这种"积极参与"的近代公民意识发展到一个顶峰。即法国人的公民意识是由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唤醒的。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习俗影响下产生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启蒙思想孕育成为一种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6.
公共精神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公共精神的孕育要以社会和谐发展为根基。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在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都树立起足够的公共精神,这需要我们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传统及西方公私理论中合理因素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国家相关体制的改进与创新,并努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公共领域的发展将对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2007年以来,互联网逐渐显露出在汇集、承载舆情民意方面的重要作用。网络舆情正是民众在互联网这方公共领域发表的意见、观点、言论、情绪、态度的总和,以实现对权力的监督。审视近年来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可以发现,公共领域在推进民主法治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权力机关应处不当、公共理性欠缺、网络舆论公信力堪忧是阻碍公共领域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公民意识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政治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注意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具体而言,应主要围绕国家民族意识的增强、民主法治精神的渗透、公共情怀与公共理性的培养、权利义务观念的强化几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与民众"公共精神"品质的培养与化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内在地禀赋着重建现代社会"公共领域"、"公共空间"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现代社会本质应是一个具有自主性和自足性品格的"公民社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健康、发达的社会"公共生活"气象;"公共精神"是公民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精髓,它发端于市场活动的内在要求,位于社会最深、最基本的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肯与追求;中国市场社会中民众"公共精神"与公共生活品质的培养和化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拓展中国公民的"社会空间";加强全民族的现代"公民意识"及其"公共规则"教育;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性伦理文化资源,形成现代公民社会的"公民美德"风范.  相似文献   

20.
论博客传播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地  张鸣镝 《南方论刊》2008,(11):61-61,57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博客这种新传播形式的繁荣,其内容从最初的个人感悟扩展至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体现出博客作者公民意识的觉醒,他们通过博客获得了更广阔的传播权利和义务,并对公共权力机关的政策行为做出评判,一定意义上体现出博客建构公共领域的潜能。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博客传播建构公共领域的可能性,并探索这一过程的困境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