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表弟做了几年口岸生意,后在莫斯科开了一家鞋店。最近,我随他去俄罗斯,品尝了一次异域的中国茶。莫斯科有个“东方茶馆”,位于小环路外一处环境幽雅的大院里,小楼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共有两层。茶馆一层是茶品商店,专门销售中国的各种名茶、茶具,还有与茶叶相关的中国书籍。货架上,龙井、铁观音、普洱、毛峰等各种中国名茶一应俱全,做工精美的中国茶具古色古香:二层是饮  相似文献   

2.
开花一杯茶的味道有多深厚,茶叶知道,而一杯茶的记忆有多漫长,茶馆知道。请先在心里设想一家常规范畴内的茶馆,安静的门扉,长长的茶案,紫砂壶,干净洁白的茶具,传统的中国灯笼……好的,这就是你印象中和想像中的茶馆是吧,那么,现在推荐一家完全颠覆你惯性想像中的茶馆——咏茗堂。当然,吃茶是茶馆恒久不变的主题,但是,除了茶元素外,咏茗堂更提供给你从味觉到视觉的不凡的精神旅程。  相似文献   

3.
这学期,我们学到了《说茶》这篇课文。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更深地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便给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有滋有味的“品茶课”。星期五下午,班级品茶课开始了。于是原先安静肃然的教室便突然变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大“茶馆”。茶馆的“老板”—徐老师一声令下,大家就纷纷把各自从家里带来的茶叶拿出来。我四下一看,嘿,茶的品种还真不少呢:有像一粒粒小圆球似  相似文献   

4.
书茶馆     
董梦知 《北京纪事》2014,(7):102-103
书茶馆就是既卖茶还带说书的茶馆。过去也叫“书场儿”。来这里的茶客多数是“书迷”,专门来听:协带喝茶的。这里的摆设和其他茶馆也不一样。厅内都是一排排长条桌、长条凳,都向着前面的说书台子。茶具也是提梁壶,绿豆碗或盖碗。价格是按茶叶的档次收费。这“书场儿”说书每天分早、中、晚三场。  相似文献   

5.
周明灿 《老友》2012,(2):24-24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县城一所中学任教。当时我家住农村,由于交通不便,要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 有一次我回家.吃完晚饭去家门口祠堂里的茶馆走走。刚走到祠堂门口,就见门口摆了一桌茶客,大队会计正忙碌着准备招待公社来的干部。  相似文献   

6.
门前的茶馆     
陆文夫 《社区》2014,(35):63-63
早在40年代的初期,我住在苏州的山塘街上,对门有一家茶馆。所谓对门也只是相隔两三米,那茶馆店就像是开在我的家里。我每天坐在窗前读书,每日也就看着那爿茶馆店,那里有人生百图,十分有趣。每至曙色萌动,鸡叫头遍的时候,对门茶馆店里就有了人声,那些茶瘾很深的老茶客,到时候就睡不着了,爬起来洗把脸,晕晕乎乎地跑进茶馆店,一杯浓茶下肚,才算是真正醒了过来,开始他一天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傅柏林 《老友》2012,(9):18-19
儿时我最喜欢的事便是跟着父亲泡茶馆。我们到茶馆不为喝茶而是为听说书人讲评书。在烟气缭绕、茶香袅袅的茶馆里,说书人端坐在最前面,“啪”的一声,手中的醒木重重地拍下,这古老的茶馆便开始了新的一天。  相似文献   

8.
爸爸我想你     
正2004年,我们剧院在为去美国演出《茶馆》做一些准备的时候,我们在北京要先演几场《茶馆》。那个时候也是我最难度过的一段时间,因为父亲一直病重在医院里,已经报了几次病危。那天我在开车的路上跟哥哥说,"大哥,十点半之前,你不要给我打电话,如果有意外的话。"因为十点半,是我们这个戏演出  相似文献   

9.
每天30万余人喝茶的宏大场而,令世人为之惊叹;每天4000家茶馆茶客盈门,喜煞了商家;茶馆里的“成都人”只剩下一双眼睛一张嘴,掩去了北京人的自信、上海人的精明、广州人的开放、东北人的豪爽……请看本期的《被茶“泡软”的成都人》。  相似文献   

10.
暴利这事     
我总共喝了没几次的星巴克咖啡,前几天媒体忽然告诉我是暴利。我仔细想了想,现如今在中国稍微像样的茶馆里喝杯茶都比咖啡贵,但成本一定比其低,没见谁说茶是暴利。我喝过号称上万元一泡的茶,主人告诉我这叫品位。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茶叶界,提起高麟溢,大家自然不会陌生。近日,年已九十高龄的高麟溢从北京回到故乡温州。一到故乡,他不顾年事已高,和老家的基层干部一起察看茶园,了解家乡乌牛早茶近年来的生产销售情况。翌日,又请老家分管茶叶生产的干部来一起吃饭。说是吃饭,其实在席间议论最多的话题还是温州的茶叶……高麟溢,原农业部农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茶学家。高老一辈子在农业部分管茶叶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一杯茶、一段小品、一些知识,如今在嘉定区安亭镇,曾是人们休息、交流场所的茶馆被引入了社区课堂。茶馆式教学源于安亭镇社区学校教师陆海勇的突发奇想。"‘大块头'茶馆原来叫‘大块头'生活课堂,但是‘生活课堂'这个词对一些社区居民来说比较新潮,课程也会被局限在‘课堂'。我就想,为什么不试着复制人们记忆中的茶馆?"陆海  相似文献   

13.
记得旧时好     
得蜜 《社区》2012,(23):17-17
汪曾祺的《泡茶馆》我百看不厌,几乎成诵。 我始终记得里面有一段写在联大附近喝茶。“茶馆的墙壁上张贴、涂抹得乱七八柑。但我却于西墙上发现了一首诗,一首真正的诗: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磨螺壳,巷口弄泥沙。是用墨笔题写在墙上的。这使我大为惊异了。这是什么人写的呢?”  相似文献   

14.
年轻的懒汉已有两天没有吃到饭了,饿得慌,准备找一个工作,也好混口饭吃。懒汉来到铁匠铺,对打铁师傅说:“收下我吧,我可以给你管账。”打铁师傅停下手中的铁锤,说:“我这小小的铁匠铺,用不着管账的,我这里倒缺一个打铁的伙计,如你愿意,可以试试。”懒汉看了看大铁锤,摇摇头走了。懒汉来到茶馆,对茶馆主人说:“收下我吧,我可以给你看门。”茶馆主人一边忙着给老虎灶加水,一边说:“我这个小小茶馆,用不着看什么门,我这里倒是缺一个挑水的伙计,如果你不怕吃苦,可以留在这里。”懒汉看了看大水桶,摇摇头。懒汉听几个喝茶的老汉在讲,布店老板是个懒老板,他身上的衣服已有三年没有洗了。懒汉一听,十分高兴,心想这下找到知音了,他急忙来到布店。推门进去一看,只见四处是灰尘和蜘蛛网。老板躺在床上,懒洋洋地说:“你来千什么?”懒汉急忙说:“我和你有许多共同点,我想我们一定合得来,让我在你店中混口饭吃吧。”老板冷冷地说:“你错了,懒老板哪会喜欢懒伙计,再说,我平时懒得管理布店,如今已经破产,还招什么工?”懒汉一直没有找到工作,他埋怨别人、埋怨命运,经常叹着气自言自语:“我的命真苦,我的要求又不高,怎么就见不到一个赏识我的人呢?”  相似文献   

15.
每次6元     
蒋医生的儿子在学校里很不守规则。老师罚他,他也不怕。老师无奈道:你再不好好的,我就去请你爸爸来了。蒋医生的儿子道:很好,我爸爸出诊一次,照例6元。  相似文献   

16.
茶心     
uk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杯茶,绿幽幽的,让人想起那在黑暗中发光的萤火虫,总是躲不过那企盼的目光,我知道它们在请求我再倒一次水,让它们再飞翔一次。于是,我端起杯子,将水全部倒掉,拎起水瓶,只为给它们一次飞翔的理由,那些灵动的生命渴望的,只是那一秒钟的美丽,为什么不成全它们一次呢?第一次倒茶的时候,所有的茶都聚在杯口,那是它们最后一次去呼吸新鲜的空气,隔着氤氲湿气的我,多么想去安抚一下它们的心,可是怎么可能?湿气渐渐变少变少,少到一点儿都没有了。于是茶叶们的生命也就在这愈吹愈少的湿气中,渐渐迈向尽头。它们开始往下落。每一片茶…  相似文献   

17.
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这只是演习来,请跟着我念,举起右手。“哦,哦,用这手,端起杯子,不对不对,用这蜡烛,你愿做我的妻子吗?”吉田忿忿不平,对我说,这只是演习,演习嘛!我那么恼怒地拿起一片银白色的蜡烛敲打他的脑袋。“闭嘴,听我来念”,我气急败坏。  相似文献   

18.
正说起老北京的茶馆,现代的北京人已经觉得太陌生。而老北京人却对它仍难以忘怀,它曾是京城的一道亮丽风景。从那种类繁多,星罗棋布的茶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它蕴涵着厚重的茶文化积淀,它映照着浓浓的旧京风情。你如果有兴趣,就让我说给你听。大茶馆,顾名思义,一是规模大,房子多,最大的茶馆能同时容纳四五百人;二是气派大,是老北京茶馆中最高档的一类。一般大茶馆门前有两根立柱,上方装一横匾,成门字形,犹如一座单牌楼。横匾上书写着店家  相似文献   

19.
玉手青春     
芒果 《可乐》2008,(3):13-14
你拂开一片障目的叶,我找到了一个世界。以手为媒1994年,王琳高中毕业后,去酒店勤工俭学,当迎宾小姐。一次,来了一帮客人,王琳  相似文献   

20.
师:昨天下午,我很认真地听了陈老师上的课:《小音乐家扬科》。听完课我就对陈老师说:我也想来上这节课,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使你们对课文的理解力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来。或者说换一种上课的方式,因为我们平时可能比较多的问题,都是老师提出来的,是吧!可能整个课堂更像是老师的。你们已经上过一次了,算是第一课时,我就上第二课时,现在我想知道大家对小扬科这篇课文,对小音乐家扬科有了多少理解。这个黑板平时主要是老师板书的,那今天呢?这黑板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上来写,只要你对这篇文章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提出来,我们这堂课啊,就像开茶馆那样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