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巫术与太阳崇拜——一种原始文化的世界性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几乎全世界各民族都存在过日神信仰,太阳崇拜所体现的文化内容实际上属于原始文化系列的,如太阳崇拜中的巫术内容.日神信仰所蕴含的巫术意识和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巫术控制太阳、巫术祈日、巫术与方位、太阳梯子的巫术意义以及“太阳父亲”的所为等等.巫术性意识突出表现在祭日与拜日的仪式中,另外也反映在日神神话中,这在各个民族中所表现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睡虎地秦简《诘》篇是志怪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渊源性文献。作为巫术之书,其中志怪因素较多,不少条目已具有志怪故事的雏形。特别是其中的鬼怪形象、驱邪巫术及部分条目中体现出的叙事结构、人与鬼怪的交通模式等皆深刻影响了六朝志怪小说;其中的一个条目或片段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已经形成一种类型化、规模化的书写。《诘》篇与志怪小说同属于巫文化,这是两者发生联系的重要原因;巫术的生活化特性和民间传播的特性也促进了巫术的故事化,促成了志怪因素向志怪故事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岩画是古代先民描绘或凿刻于山岩之上的图像和符号.阴山地区的岩画是中国古代北方狩猎民族创造的颇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其内容、题材多种多样,其中对虎的刻画更具特点.在阴山虎岩画与中国北方草原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虎纹饰牌的对比分析中,可以解决阴山虎岩画的断代问题.阴山虎岩画创作的意义与动机也是岩画研究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汉画像中的虎信仰,表现了汉代生活中的虎患和人们搏杀虎的勇敢精神;汉代人在精神生活中对远古的母系部族的历史回忆:虎与龙、牛、猪、鸟儿和玄武相戏图像,实际上就是来自于母系部族的女子和来自于父系部族的男子的婚配结合的图像仪式,其寓意则是新生或再生.同时,虎象征西方,也象征着西方的天空和星宿.汉代崇虎,从知识探索上至多是进行了物理的观察,而在信仰探索上却得到了矛盾的加强和深化:虎既属于祥瑞,若是执政者行使仁政,即可得到虎的威信;虎又有危害,若是执政者行使仁政,即可以感化恶虎,使其远离人们.  相似文献   

5.
银浩 《学术论坛》2012,35(2):186-191
"依饭节"是仫佬族的传统节日,当中的祭祀仪式蕴含了丰富的仫佬族民族文化传统。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其存在样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文化变迁。文章以广西罗城县龙岸镇马寨屯的"衣饭节"为个案,对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进而在现代多元一体的语境下重新确立仫佬族"依饭节"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6.
昆仑神话中的虎文化符号和西南彝语支民族中的虎崇拜,在文化意义上是相通的,都是源于古代氐羌族群的虎崇拜。作为男性的野蛮人酋长和巫师的西王母之虎齿、山神和帝都守护神陆吾的状虎和虎爪,与西南少数民族彝语支民族的创世神虎、山神虎、象征男性祖先的虎及各种习俗中的虎文化,其文化意蕴是男性话语背景下对强大力量的崇拜。虎是神秘强大力量的载体,自然也就成为彰显男性力量的符号。虎崇拜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但其作为神秘强大力量代表和男性符号的深层意蕴却绵延至今。  相似文献   

7.
哈节与海船节分别是中国京族、泰国乌拉拉维人的特色节俗。对这两个节俗的举行时间、神事人员、所祭神灵、占卜仪式和辟邪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性。刨根问底,两者异同的原因主要来自两者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互动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对两者特色节俗的比较研究,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东盟的海洋民族,并主动参与推动中国—东盟海洋民族语言文化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福建虎患严重,所涉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均远超前代。虎患严峻,其根源并不仅仅是人口膨胀所造成的山区开垦,更与区域经济国际化有关,尤其是近代开埠之后,茶叶、林业贸易的兴盛,导致生态急剧恶化,虎患骤增。从时空分布来看,明初虎患尚少,弘治之后,由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连连,虎患开始增多,而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不恰当的行政举措,更使猛虎肆意荼毒,因此应从多元角度看待虎患,不能简而概之。在猛虎威胁下、民众或笃信伏虎神、或练拳防身、或专职猎杀,塑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9.
由于韩国古代文人对于中国文化与文学知识的长期积累及"虎溪三笑"典故在韩国古代的不断流播,"虎溪三笑图"及其题画诗借由苏轼在高丽末期登陆韩国,并在其文人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丽末朝鲜朝初期的很多文人都争相创作"虎溪三笑"题画诗,其高峰期的代表人物是徐居正。韩国古代的"虎溪三笑图"题画诗表现出了其文人亲山近水的隐逸情怀,崇儒尚佛的思想特征,同时又掺杂着他们对于祖国山水及文化的热爱。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3,(6):91-95
"六诗"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历史上对于六诗研究有很多争议,大体分为"六诗皆体说","三体三用说","六诗皆用说","六诗皆体皆用说",本文结合上古人类学"诗"字语义及发展来考察六诗整体艺术形态,六诗是具有历史流动性的综合礼俗仪式乐歌,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形态及功能有所变化:在巫术仪式文化中六诗的内容主要是占卜祝辞;在祭祀仪式文化中其内容主要是祭祖颂歌,而在礼乐文化中,其内容主要是不同典礼场合演奏的礼乐歌辞。《周礼》中"六诗"的概念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步生成、丰富和完善的。  相似文献   

11.
向柏松 《中州学刊》2023,(12):150-157
中国神话仪式叙事经历了由巫术仪式叙事到祭礼仪式叙事、民俗仪式叙事的三个发展阶段,这是中国社会理性化程度日益提升的结果。中国神话巫术仪式叙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促进了中国歌乐舞合一的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催生了道教的形成。中国神话祭礼仪式叙事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对于中华礼仪制度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随着官方的礼仪不断融入民间生活,神话的仪式叙事逐渐演变为能与现代生活相契合的民俗仪式叙事,人民大众成为神话民俗仪式叙事的主体,对中国节日民俗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巫术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唐代小说产生深刻的影响.在隋唐五代,尤其唐代志怪传奇中,存在着大量的人与异类婚恋遇合的故事.由于道教在唐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加上远古巫风的遗留,人与异类婚恋遇合常受到道士或术士施行巫术的干扰而被迫分离.巫术对唐代志怪中的人与异类婚恋遇合分离结局的影响,依赖特定的道士或术士等施行巫术或举行巫术仪式.  相似文献   

13.
神话与巫术密切相关,巫术的本质是意志与灵的交易,这种交易构成巫术仪式的核心内容,把巫术仪式从行为方式转化为言说方式,就生成了神话,神话就是言说的方式。由此,神话的根源在巫术仪式,巫术的意志与灵成为神话的诗性与神性的直接来源。意志所显示的是原始人依凭自身“强烈的感觉力和广阔的想象力”能动地创造生活的诗性力量;而神性便是他们面对的那个蛮荒、原始的世界在头脑中的反映,那个蛮荒、原始的世界强大、无限、永恒,原始人对它既恐惧又离不开,必须从它那里获取生活资料。巫术仪式为诗性力量与神性力量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己、实现自己的舞台,它推动诗性力量向神性力量合一的运动,正是早期人类一种积极的生命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纳顿节是土族特有的酬神祈福、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本文对其仪式展演中体现的神圣性与世俗性、娱乐性与功利性、规范性与随意性等二元对立特征,包含的农耕文化、军事文化、汉文化和本民族原生文化等多元文化因素,及其在土族文化系统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加强民族认同、调节社会矛盾、教化等功能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1941年3月,国民政府为表彰农民群体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贡献,设立了农民节。自此至国民党政权撤离大陆,政府每年都按时举行农民节纪念大会,农民节因而成为政府与农民交流、互动的仪式时间。通过这一制度化的仪式,国民政府不仅动员农民群体支援抗战,同时向其传输国家认同感,彰显其政权的正当性。国民党及其政府自认为是农民利益的代表,并将农民视为需要被启蒙、被塑造的群体。在农民节的举办过程中,农民代表也积极回应政府的规训行为。不过,农民节终究未能有效塑造农民的国民意识和发挥政治启蒙的功用。  相似文献   

16.
试论北方少数民族生殖崇拜的萨满教根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少数民族中较常见的生殖崇拜现象往往和萨满教的性神秘观相关。在萨满教神话、仪式以及萨满教巫术操作过程中几乎都有一些与性有关的内容。在萨满教观念中,性器是一个富有巫术力量的神秘器官。在北方民族萨满教后期发展中,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往往结伴而行  相似文献   

17.
巫术及其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巫术仪式是人类最早最普遍的宗教仪式,是遍布全世界的文化现象,曾经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几年来,对巫文化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本文拟就巫文化的若干问题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从我国历史上的"晦节"、"中和节"和"春龙节"等三个传统节日源流演变看,这几个节日之间既有内在联系也有其区别,深入研究"中和节"和"二月二春龙节"的来龙去脉,可认识蕴含在这几个传统节日文化中"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的演变规律,同时也为我们传承和发展这两个"中国传统节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七夕节大约形成于汉代,此后历代沿袭,节事逐渐增加。及至宋朝开封,内容、时间等发生巨变,节事之热烈达到鼎盛。"七夕节"一词首见于宋代,并由宋政府予以规范。汴京七夕商业气息剧增,文化含量增强,娱乐性突出,节期大幅度提前,节日物品非常丰富。由少数人简单过节变成了全民隆重过节,直接促进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造就了历史上最完善、最热闹的七夕节。更具历史意义的是,传统的七夕基本要素乞巧被其他众多前所未有的元素稀释。宋代开封七夕节是我国七夕的完美代表,开封是把七夕做到极致、最适合过七夕的城市。  相似文献   

20.
唐志怪小说中,有很多人虎之间互化的变形母题,人化虎的变形母题中出现了较多的"披虎皮化虎"的变形模式,"皮"成为人化虎的"道具",这是由于唐人图腾信仰观念的淡化,认为变形必须借助外力才能完成。而虎化人的变形则是受到图腾崇拜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