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秋雨散文的人生意识邢跃余秋雨是一位卓越的艺术理论家和文化史学家,也是一位当代散文大家.他近年来发表的系列散文《文化苦旅》及续编《山居笔记》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推重。他的散文,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度,丰厚的文化内涵,深沉凝重的历史感,熠熠闪光的哲理品格,劲健...  相似文献   

2.
散文母题摭谈张屏当前的散文创作,自从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叫响,便有“文化散文”的倡导。一时间,许多散文家竞相开掘中国文化历史。这似乎是好事,文化意识的自觉,毕竟标志着散文的进步。然而文化乃植深根在人的学养乃至无意识里,在成熟的散文中,文化只是一种天...  相似文献   

3.
诗意的凝眸——对余秋雨散文的几点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意的凝眸——对余秋雨散文的几点理解王妍余秋雨以其《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等一系列震聋发聩的宏篇巨制,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文化界、文艺界更是为之精神一振。人们热切地关注着他的这些与几十年以来的散文从内容到风格上都迥然相异的文字,...  相似文献   

4.
王萍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3):154-156
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突破简约、超越平庸、革新技法,实现了对散文多方位的超越,从而在中国散文史上树起了一座新的丰碑。  相似文献   

5.
由于传媒打开了散文随笔从未有过的广阔的传播空间,九十年代的散文迎来了面向大众创作的持续作繁荣。相对而言,与之配合的、作为大众读本的散文理论著述却反应迟钝。阮忠先生的《散文概说》(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作为一本这样的书,得的虽说是娜娜来迟,但却独具特色。 本书史论结合的叙述构架,体现了作者欲以散文的历史重塑散文的现在的意图。在作者从对中国散文最初的模样讲起,在以时间为经、以作家为纬的娓娓叙述中,你能强烈地感受到:宋代以前散文的“大家”气象是那样开阔人的胸襟,其叙事、说理、写景、状物,真正是“…  相似文献   

6.
胡俊海 《东岳论丛》2000,21(4):128-131
新时期蓬勃发展的文学局势也终于带来了散文创作的日趋繁荣。散文中的个性显现展示出当代散文史上从未有过的个体生命的跃动与文体活力的勃发。放在文学历史发展的同一横断面上考察,贾平凹的风情民俗散文、余秋雨的文化反思散文、史铁生的生命体验散文、梁衡的政治哲理散文成为散文园地中怒放的奇葩,显示出自各独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余秋雨散文的剖析 ,着重探讨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层面。分析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从历史、现实、未来等多个层面对中华文化进行的追溯、反思、求新 ,以及对中华文化深蕴的生生不息的原动力的点揭  相似文献   

8.
评《朱自清散文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朱自清散文艺术论》梦舟近年来,朱自清家乡扬州的三位论者──吴周文、张王飞、林道立研究代表朱自清文学创作最高成就的散文,推出了《朱自清散文艺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以下简称《艺术论》)的专著。《艺术论》对朱自清散文的评论不仅仅限于文本意...  相似文献   

9.
梁实秋以其闲适淡雅的独特风格饮誉散文界。他早年写作新诗,致力于文学批评,撰写过50余万言的论著,尤以《英国文学史》得到学术界好评,还独立译成莎士比亚作品40卷。他的文学业绩是多方面的,而散文独标一格,成就显著。梁实秋与散文结缘,可追溯到20年代初,1927年出版的《骂人的艺术》初露小品锋芒。他真正饮誉散文界,是在陆续写出《雅舍小品》的40年代。1939年至1947年,他共创作雅舍小品34篇,于1949年结集出版,风行一时,至今发行50余版,居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发行之首位。《雅舍小品》,是梁实秋作为散文大家的奠基之作。朱光潜…  相似文献   

10.
三峡散文随着举世瞩目三峡工程的兴建而迅速崛起,成为一座恢宏的大坝奇观。它带着三峡百万大移民的‘“征尘”和三峡工地的隆隆机声,脐身于中国散文流派之列。三峡散文流派的兴盛和加盟,与岭南散文、福建散文、京派散文、湘西散文、承德山庄散文及海派(上海)、江派(江苏)散文竞放光采,使新时期散文在一个丰沃肥美的季节里更加繁荣,鲜亮夺目。蜀道三千,峡路一线,历代文人一叶扁舟,一双草展,放情三峡,得山水至乐。从屈原的润颂)、宋玉(高唐赋》、部道元(江水·三峡)《水经注》)发动至今,抒写三峡散文的名篇便浩浩瀚瀚,流…  相似文献   

11.
“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我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背影)序》来自清是在五四风雨冲激下走上创作道路的,先写诗,后写散文,晚年则主要是杂文,可以说,他的创作生涯历经了诗歌时代、散文时代和杂文时代。在朱自清创作总体中,散文是主要的,成就也最大。不论在当时还是对后来,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创作始于1923年,但大多数写于1925年之后,先后结集的主要有:《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朱自情散文世界是丰富的,有抒情、叙事、游记、特写和随笔。其间有对现社会断片的描写,有对人生相…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散文特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秋雨散文特色浅析高航文化散文,是近年来散文园地里盛开的奇葩,它以高远的历史眼光探视人类发展的足迹,观照国家和民族的过去与未来,表达了一种民族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态,引起了海内外学人的广泛注目。余秋雨便堪称这方面的大手笔,他在国内外讲学和考察中写下的系...  相似文献   

13.
谈论福建散文,今日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将意武列为创作的一员主将.盖因新时期以来,章武接连推出了《海峡女神》、《处女湖》、《仲夏夜之梦》等散文集,近期又创作了访日系列与大西北系列等一大批境阔意新、清丽隽水的散文作品,初步奠定了其作为一个散文家在当代文坛应有的文学地位.然而,如果仅仅以作品篇目的繁多来检视章武散文之所以越来越备受文坛往目的原因.只能算是皮相的一瞥.章武的散文创作从“通篇都来是新闻通讯”(1)蜕变为“真正的散文”(2)这一现象的本身,也即召武散文创作的自我超越过程,理应才是评论界深入探讨的视…  相似文献   

14.
俞平伯出版有五个散文集:《杂拌儿》(1928)、《燕知草》(1930)、《杂拌儿之二》(1933)、《古槐梦遇》(1936)、《燕郊集》(1936);另有集外散文多种。他的散文创作大致上可分为早期(1918—1923)、中期(1924—1928)和后期(1929年以后)三个阶段。早期散文的文化批判品格反映狂飙突进、风云变幻的“五四”时代精神和科学民主的进步思潮,是俞平伯早期散文的基调。这是在“五四”时代潮流的感召和影响之下,喷薄出来的反封建的激越心声,充盈着“破坏旧的,创造新的”的文化批判和社会…  相似文献   

15.
陆机散文略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机是骈文的奠基者 ,《豪士赋序》《荐戴渊疏》等文使骈文格局正式确立。《辩亡论》总结历史经验 ,不虚美 ,不隐恶 ,仿贾谊《过秦论》而文章更难做。《五等论》比《六代论》观点更不可取。其韵文《吊魏武帝文》讽于悼 ,序优于吊。《汉高祖功臣颂》褒贬得当 ,精微朗畅。对陆机文章的评价 ,其同时人认为瑕瑜互见 ,南朝至唐推崇备至 ,宋以后多有不满。今天看来 ,其散文思想虽不算高明 ,写作技巧却美妙精熟 ,实开辟了中国散文史上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散文集,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尚书》散文在形式上的艺术风格特点,对于探讨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情况也是应当加以改变的”(王世舜《尚书译注...  相似文献   

17.
赵秀媛 《东岳论丛》2001,22(4):125-128
在风云际会的 2 0世纪 ,中国与西方散文曾发生过两次深刻的遇合 ,并由此引发了中国散文文体的现代性革命。余秋雨散文在 90年代出现 ,引领了中国散文文体的第二次革命。余秋雨散文所表现出来的新质 ,诸如文体的自由开放、理性精神、大散文格局、以及散文的世俗化努力等 ,为中国散文在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探讨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研究艺术文化史和戏剧美学的学者余秋雨自 90年代初出版《文化苦旅》后 ,引起海内外轰动。随后《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集子相继出版 ,并引起持续的轰动效应 ,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高雅文学作品的畅销现象。加上 95年以前批评界近乎异口同声的盛赞 ,以及后来的不约而同的批评 ,形成 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突出现象———“秋雨现象”。对余秋雨及其散文的批评 ,有的揭其学术“硬伤” ,有的批其“文化观”和“历史论” ;或以个别篇什管窥蠡测 ,或将整个作品拿来解剖 ;有人质情 ,有人析理 ;有人平心静气 ,有人冷嘲热讽。本文将这些批评集中进行一番归纳、述评  相似文献   

19.
王阁运生前出尽风头,死后寂寞无闻,这种反差及其原因耐人寻味。其诗尊汉魏六朝,在近代诗坛上影响甚著,个人声望一时甚或在陈三立等同光体诗人之上。汪辟疆著(光宣诗坛点将录》,将他冠于一代诗人之首,比之为(水讲传)中托塔夫王晁盖;陈衍(石遗室诗话》论湘绔五言诗,“沉酣于汉魏六朝者至深,杂之古人集中直莫能辨”。相比之下,他的散文理论及创作成就没有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评论者不多。其实,在近代散文史上,王阁运亦足称大家,章太炎甚称其文,以为“并世所见,王阁运能尽雅。”(‘)章与王同属狂怪诡诞之人,言语难免偏激…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5,(8)
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以井喷式的创作态势连续出版了《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多部散文集,而且一经面世就风行一时,成为文坛一大热点。当然也同时引起了"有很多历史知识错误"等非议。经过了近十年的冷却,作为普通读者,仍然有绝大部分深深受到其散文人文魅力、艺术魅力的吸引。通过全景式扫描余秋雨山水游记散文,可以发现,其散文的文化内涵,可以用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参禅三境界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概括;其艺术魅力可以说是通俗而不流俗;而余秋雨现象的文化含义则可以用"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来形容。"看山不是山"的人文魅力主要体现在文化意蕴、历史哲思和现实批判等方面,其艺术上的通俗而不流俗主要体现在文字通俗易懂,易轻松阅读;题材宽泛深广,易引起共鸣;交融知性与感性等方面。而余秋雨散文的文化现象之所以说是"看山仍是山",乃在于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散文创作内容、方式,是他洞悉生命、世事之后主动选择的对自己生命感悟力的解放,并以此对大众文化普及的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