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从马林诺斯基老师学习文化论的体会费孝通著名社会学人类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教授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总第13期上发表学术专论。该刊编者在"编后语"中指出,费孝通先生在本刊发表的这篇论述人类学大师马林诺斯基的论文尤其值得注意。他对授业...  相似文献   

2.
平野健一郎提出他的"国际文化论"以来,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他指出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具有动态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性,因此他主张以文化为视野,立足"文化触变论"来分析国际关系。他在理论构建中,主要阐释了三个问题:一、国际关系是文化的;二、文化触变是一种创造文化的行为,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外在动力;三、尊重文化主体,维护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但其涉及有关文化的定义、西方文化人类学的应用、"边缘人"对文化重构的重要作用、文化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等诸多问题还有待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综合性学科。中国人类学从无到有,在本世纪30—40年代达到了先进水平。其中,北京大学做出了重要贡献。50年代人类学中断了。到80年代开始恢复,至今还处于重新起步阶段,与国际学术水平和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都有很大差距。本文简述了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重点论述了加速发展我国人类学学科(特别是其中的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李玄伯(1895—1974)是中国现代史学名家;其治史的理念,早先倚重于考古学,后转向文化人类学。这既得益于他早年文化人类学知识的积累,也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历史研究社会科学化思潮密切相关,而催化剂则是他翻译古朗治《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时所获得的灵感:三代之世,去古未远,保存了若干初民社会的文化遗迹,在后世的文献中屡有体现,得自初民社会的文化人类学知识对于解释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生命礼仪、社会组织、亲属称谓、宗教信仰等问题颇有助益。此后,他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借鉴文化人类学知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亲力亲为,为上古史的研究补充新材料、提供新看法;还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对史学借鉴文化人类学的限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值此历史人类学方兴未艾之际,深入研究李玄伯在借鉴文化人类学知识领域的成就,不仅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中国现代史学史的认识,对于当代的史学跨学科研究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由于30年代提倡“幽默—闲适”小品,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定格”为“洋奴”和“帮闲文人”。本文通过对其作品的具体分析,指出30年代的林语堂基本坚持了反帝爱国的立场。从政治上看,他属于中间派,既同国民党反动派有矛盾,又与无产阶级革命派相牾。从文艺观来看,他奉行自由的资产阶级文艺论,既反对国民党的文化专制,也责难无产阶级的左翼文艺运动。林语堂幽默小品的文化价值是功大于过的  相似文献   

6.
李安宅是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是华西学派的领军学者。在引进西方文化人类学的过程中,他曾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有确切的理解与把握,提倡文化功能论和文化相对论;他采用实地研究、比较研究、应用人类学等方法,为我国文化人类学的早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尚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相似文献   

7.
原始文化基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文化基因论从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一论题。一是提出原始文化基因论这一观点,认为“原始文化基因”是指原始文化上的一个基本单位。二是认为文化人类学中的这个最基本的原始文化基因在其内部运动中对文化有根本性的影响。三是认为原始文化基因论能改变现存的文化人类学中的某些概念和认识,以利于更好、更准确、生动地叙述文化人类学上的一些问题。四是原始文化基因论从根本上就肯定了原始文化的现实意义,能促进我们发展更为良好的人类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文化人类学理论的两大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文化人类学 ,各种理论彼此激发 ,相渗互补 ,推动了其文化研究的深化和广化。2 0世纪文化人类学众多学派的理论 (传播论、历史具体论、新进化论与整体论、功能论、结构论、解释论 ) ,以研究文化的演变历程和内在状态为不同取向 ,分别汇成两大理论之流 ,一是探讨人类文化史的演变 ,一是探讨文化的整体、功能、结构和解释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这个学科名词在中国学术界已存在一个世纪了。但是,由于40年的学科空白期的出现,人类学的发展在我国处于多重困境之中。从事这一学科研究的中国学者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对它的学说与研究路径加以充分把握,并向社会阐明它的存在价值,人类学的学术地位才有可能真正得以确定。本文由五位青年人类学工作者的笔谈组成,它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类学对跨世纪文化理论、对文化变迁的观察、对文化价值体系的探索对于中国学术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贡献。通过不同角度的探讨,这五位青年人类学工作者还对本学科的建设提出了富有深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异域文化向本土文化的回归——解释人类学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早期人类学民族志研究方法的特征。指出以异域文化奇观为研究旨趣的写作在现代社会已丧失其价值,人类学必然寻求解释学的策略,以本土文化的重新阐释为其使命。  相似文献   

11.
"文化空间"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常用术语,但中外学者从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人文地理、都市研究等不同视角出发,对其概念与界定历来存在诸多不同表述。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文化空间"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其发展和应用进行归纳和反思,指出"文化空间"不只是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而应该在更宏大的视野和框架之下阐释这一术语的多重概念和复义内涵,同时也要反对那种认为一切文化现象都是文化空间的"泛文化空间"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文化学角度对老年文化予以界定,并将其置于社会文化变迁的动态环境中,研究其价值取向.从其深层结构的嬗变,提出老年文化由表层文化向深层结构拓展的构想,以期对诸多待论的老年文化问题从一个侧面作出初步解答。  相似文献   

13.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民众节日形式之一。本文以河南周口地区的庙会为例,运用人类学、民俗学的有关理论,探讨了河南庙会的文化变迁。文章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庙会的活动内容已从传统的以祀神、娱神为主发展为以娱人、经贸为主,实现了从传统到当代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4.
多元的理论取向与独特的理论品格──论胡风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沈明胡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于独立意识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从30年代起直到50年代中期,他结合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及建国初期的文艺实践,对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规律作出了独立的思考。本文拟...  相似文献   

15.
重读《江村经济·序言》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60年前,马林诺夫斯基预示《江村经济》将促使社会人类学研究从异文化迈向本土文化,从“野蛮社会”迈向“文明社会”,因而将成为社会人类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里程碑。自马氏发表这一见解之后,海外人类学界对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派一直存在争议。首先,Freedman对于“微型社会学”在中国研究中的适用性提出质疑。接着,Leach进一步对中国人类学的本土观和社区论提出责难。60年后,重读马林诺夫斯基的《江村经济·序言》,作者总结了一生为突破微观社区研究的制约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如对“类型”和“模式”的探讨,对不同级序社会时空单位同时并重的方法的阐述,以及对大一小传统关系的思考等,通过对自身理论的重新评估与反思,作者力图阐明自己对社会学人类学本上研究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6.
就目前学界对“文化自觉”的内涵所持有的三种典型观点——“认知”论、“基因”论、“友思”论进行了剖析,阐述了由此而衍生出的两方面问题——挫伤民族自信心和创新力、制约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以本土文化为行为对象的系统,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实践,对其真谛应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史学、文学等研究领域出现人类学转向的趋势。不过相比较史学而言,文学领域的人类学转向目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文章以文学人类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重释、文化诗学对人类学知识的借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对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移植等个案为例,就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进行了考察,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转向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美国人类学家在研究墨西哥城市底层群体的过程中提出了贫困文化论。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贫困文化论被一些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引入用于指称少数民族群体的传统文化。 文章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梳理了贫困文化论的原初含义,回顾了其传入中国之后的意义变迁,并批评了贫困文化论在中国的误用与滥用情况。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现代化的反思,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得到承认,造成了贫困文化论和民族文化多样性话语的当代并置和矛盾冲突。 最后,以人类学的整体主义文化观批评了国家发展主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两种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发展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冯钢50年代末期,随着西方传统政治学的衰落,一批青年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背景中寻求研究政治学问题的新路径。结构功能主义的比较政治学就是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产物,其主要研究方向是政治发展理论。“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0.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通常被学界称为经典的精神分析学.但是,弗洛伊德和他的著作并未被他的后继者当作不可怀疑的偶像和一成不变的经典.弗氏的得意弟子荣格首先提出"集体无意识"向其发难,将无意识研究从单纯的医学实践转向考古学、神话学和人类学,由此开创了分析心理学派.继荣格后,社会精神分析学的主将霍妮又对弗氏理论对文化的轻视提出质疑,从社会文化角度考察女性心理,同时在亲子关系的界定上广泛吸收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俄狄浦斯情结进行了社会性解读.196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的兴起,拉康开始将目光投向结构主义,架起了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桥梁,在对词语给予特殊重视的同时,通过"镜像阶段"和主体心理三层结构论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精神分析的兴趣,从哲学的高度构建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使其在后现代语境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