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心之"戏剧"——论布朗宁的戏剧独白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伯特.布朗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伟大诗人,他对英国诗歌最具独创性的成就在于他成功地发展了"戏剧独白"体裁。本文着重探讨了布朗宁如何巧妙运用戏剧场景、独白的形式、多种诗歌技巧和独特的诗歌语言来完成主人公对自我灵魂状态的揭示,从而展示布朗宁戏剧独白诗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早期历史剧<亨利六世>中篇里,凯德是一个重要的情节人物,但同时,他的反叛角色,恰恰是约克灵魂中破坏欲望的戏剧体现.从这个角色出发,理解莎士比亚这部历史(政治)剧如何勾勒人的灵魂,将促使我们更深刻地借助戏剧而理解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3.
“以诗写剧”是最能体现曹禺话剧创作个性的特点之一,也是他区别同时代话剧作家的显著特色,就创作主体而言,曹禺多次宣称他以“诗”写“剧”。与曹禺诗化戏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舍在他的话剧创作中也融合了别种文学体裁的特长,但不是诗而是小说。老舍创造性地把小说与戏剧这两种最为显要的现代文学文体结合起来,创立了极具个性特色的“小说化戏剧”,使成熟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话剧在特殊的政治时代,没有完全跌入低谷,在文艺家们普遍迷失自我的红色岁月依旧为中国甚至世界戏剧观众奉献出独具个性风采的“小说化戏剧”精品。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戏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戏剧活动和戏剧观念很少被人提及。他的戏剧活动是丰富的,他的戏剧观念不乏偏激与片面,但也具有敏锐深刻的洞见。这对当代中国戏剧理论与创作无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情节是戏剧艺术的基础。有没有生动丰富的情节是一出戏能否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的关键。历来的戏剧作家和戏剧评论家都十分重视戏剧的情节。被马克思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古希腊著名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他的代表作之一《诗学》中,最早提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的论点,强调情节是戏剧艺术的六个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中的“最重要的”成分。他对戏剧情节的重视,对后来戏剧艺术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奥尼尔戏剧的诗化品格:一,剧作家个人丰盈的情感体验及其剧作中强烈情感的表现。二,对生活的诗化阐释。三,运用淡化情节、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创造戏剧的诗意  相似文献   

7.
人性是李健吾戏剧美学的灵魂,李健吾以独特审美视角为现代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文学经验和文学想象,在功利文艺观主流之外坚持了戏剧艺术自足性,与功利性文艺构成互补格局,这是他对现代戏剧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贝克特化简了戏剧的物质外衣,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审视生命体验的终极样态,用怀疑精神、批判精神、超越精神去追求戏剧的人学内涵与艺术高度,将人学与审美融合于戏剧创作,探求人性价值与戏剧精神的恢复与重建。贝克特的戏剧精神扩大了人类的精神空间,使人能够在自由狂欢中进行灵魂对话,藉此抵达诗意的存在与艺术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曹禺的戏剧形成了强烈的剧场性,这与他提炼的戏剧冲突是有密切关系的.他将戏剧动作和冲突建立在主体心灵中的生命期待与追求之上,形成一种生命依存与命运纠葛的关系.他将动作的外在对抗性和内在矛盾性的冲突过程予以精巧的编织,始终抓住蓄势、聚焦、节奏这几个关键词去营造更具艺术张力的戏剧冲突,形成了一种强劲的剧场性,对受众的情绪形成影响与控制,主导着审美接受心理.惟其如此,他的戏剧冲突形成了四个最能感染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宁殿弼 《东方论坛》2010,(6):73-79,85
在1980年代戏剧探索大潮中戏剧家们顺应人类更深刻地认识本体、完善自我的社会心理和文艺思潮,将探索方位"向内转",将笔触聚焦在人的内心世界,于是应运而生出一批心理型探索戏剧。它们着力深度剖析人的灵魂空间,尽展人的心理和精神的无穷的差异性、复杂性、变异性。这对沿袭千百年的从外部性格特征上塑造人的传统观念产生强大冲击,使人的心灵从长期封闭状态走向对外开放,是戏剧思维的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显现出探索戏剧秉具的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1.
幽默和滑稽作为基本审美范畴,自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喜剧电影关学之后,对中国喜剧电影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内地的喜剧电影以葛优为代表,其喜剧电影以幽默见长;中国香港的喜剧电影则以周星驰为代表,其喜剧风格则以滑稽为主。  相似文献   

12.
幽默和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从幽默产生的语言符号表现和非语言符号表现两个方面对赵本山小品中的幽默现象予以阐释,希望能够进一步揭示出小品深受欢迎的原因,使我们更好地欣赏作品。  相似文献   

13.
莫里哀喜剧伴随着晚清文人"睁眼看世界"的过程逐渐进入中国文化视域。作为晚清外交官,陈季同著述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寻找莫里哀喜剧与中国戏剧传统的文化共通性,引导西方读者相对宽容地理解中国文化。曾朴对于莫里哀喜剧的评价,一方面受到其法国文学启蒙导师陈季同的影响,另一方面兼有历史考据和文学想象的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