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隐喻不仅是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时间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的重要概念,由于其抽象性特征,人们常常借助空间概念来隐喻时间概念。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时空隐喻表征的共同点及差异,探索其认知根源:共同点在于人类最初认识世界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范畴都来源于人的身体经验及对空间的体验;其差异则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对时间概念的影响。汉语中循环性时间与佛教文化相关;英语直线性时间观则受到基督教影响。英语中常采用横向时间表达方式,汉语中则纵向时间更为多见,其根源在于两种语言的阅读和书写方式存在差异。英汉在面向过去与面向未来时间取向的差异,其实仅仅是时间参照点差异。  相似文献   

2.
时间问题历来是人类认识的兴趣点,人们对时间的研究有科学和哲学两种路径。奥利费·赖泽在梳理两种时间研究路径的基础上指出我们不应偏向任何一个方面,而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并通过对物理时间、心理学时间、概念时间以及时间的持续性与间断性等问题进行辩证性解读,达到对时间的真正把握。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并得到两种不同的时间经验:关于事件定时定位的标度时间经验和对时间之流变的感悟.语言是人类实践的工具之一,也构成实践活动本身,人类也正是在语言中把握了时间.由于时间和语言的密切关系,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影响了语言范畴的生成.标度时间经验影响了时点范畴和时段范畴的产生;测度时间经验影响了时量范畴的生成;对时间之流变的感悟影响了语言中的时制范畴和体范畴以及体范畴内部的起始范畴、持续范畴和结束范畴.人类对时间的哲学认识可以作为语言中时间范畴的解释基础.  相似文献   

4.
复杂性概念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对国内外关于各种复杂性的概念研究进行分类和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和讨论国内外复杂性研究的进展、特点、差异和本质,提出复杂性概念的本质基础应该是计算复杂性概念;探讨了各个复杂性概念之间的关系,认为已有的50多种复杂性概念大体可以区分为三大类:计算型、多样结构型和隐喻型。三大类复杂性概念之间存在内在关系:计算型复杂性是一维序列的复杂性程度的度量;多样结构型复杂性是纵向层次之间的复杂程度的度量;而目前的隐喻型复杂性概念则是这两类复杂性度量之外的更大语境中的系统与历史、与演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复杂程度的度量。  相似文献   

5.
西方同行早已注意到,名词短语对其指称对象的表述时间并不依赖于(等同于)动词短语对相同指称对象的表述时间,但未曾注意到名词短语中的时间修饰语可以分成两种,一种表达名词短语的中心词所指对象被表述为该名词的时间——表述时间,另一种表达名词中心词指称对象的存在时间(或其一部分)。这两种时间定语之间的区别在汉语中没有形式上的表现,但是从理论上对它们加以区分,可以解释一些令人困惑的语言现象,也有助于深入认识名词短语中的修饰语与中心词语义组合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存在时间和表述时间两个理论概念,借助这两个概念,对汉语时间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不同的语义组合关系进行刻画,并在此基础上对汉语学界前贤曾经讨论过的一些令人困惑的语言现象做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间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对时间观念有过内容丰富的探讨。古人对时间概念从不同角度做过定义 ,这些定义体现了他们对时间特性的认识。在对时间是否有限问题的认识上 ,古人多持时间无限观念 ,但也有古人认为时间是单无限的 ,这两种观点各有其立论依据 ,今人对古人单无限时间观念的指责是无的放矢。古人在文学作品中还提出了同时相对性的见解 ,该见解来自于他们对仙境、尘世及梦幻世界之差别的憧憬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的时间隐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间概念都是通过其他概念来认识的。从不同的来源看,汉语中的时间隐喻有以下几类:时间是空间;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实体。汉民族认知和建构时间概念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大量存在于日常语言中的时间隐喻以汉语的例子证明了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国民生活时间分配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时间是人类生活活动范围和内容的最完整、最客观的表达 ,也是最忠实的记录。因此 ,生活时间可以成为测量人类生活活动乃至经济社会现象和过程的一种尺度。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 ,探讨了如何用生活时间度量国民生活的方法 ,提出了国内总时间资产 (GDTS)等一系列反映国民生活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虚构叙事文本内故事演进的时间是人类现实时间经验的想象性延伸 ,叙事话语与故事之间的关系不是两个时间之间的关系。叙述者的叙述时间不能在任何叙述情景中定义 ,因此是个伪概念  相似文献   

10.
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是技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该问题的基础是二者本质的关系问题。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察了这个问题。他通过对传统的人类学的技术进化论的研究,指出人与技术的关系是双向的,同时在人类文化和技术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延迟的时间关系;他赞同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中关于时间概念的作用的论述,同时也对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本质时对时间的忽视进行了批判;他还借鉴了胡塞尔关于三种回忆的区分,并在不同的层次上发展了德里达的延异概念,提出了自己关于技术本质和人的本质关系的不同理解。斯蒂格勒对该问题的解答方式为我们建立新的人与技术关系,认识它们的本质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根据认知语言学与心理学交叉地带中的认知心理语言学,引出意象图式的重要概念,指出英汉语人群在心理上对时间概念的意象图式存在显著差异:英语使用者心理上始终体现出横向、且唯一指向未来的时间维度特征,且"向右即向未来"。汉语使用者的时间则有横向和纵向两种心理意象图式:横向意象中"前"既可表示时间的未来,也可表示过去;而纵向上则普遍接受"以下为未来"的准则。  相似文献   

12.
中等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着严峻挑战。要摆脱生源、经费、师资、实作基地等困难,关键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勇敢面对,才能走出中等职业教育的低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技能性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与新文学派解释文学史的线性模式不同,学衡派对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规律的阐释是基于循环时间概念的。尽管其对线性进化文学史观进行了不少修正,丰富了文学发展理论的内涵,对中国文学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改革思路,但由于他们解释文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产生于古典时期,时间观念的古典性质也就决定了其文化身份的“保守”属性。学衡派的文学发展观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是“时间的政治”宰制文学史和文学家历史地位的一个典型案例。反思这一现象、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对于总结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性经验及教训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4.
时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时间价值观是个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时间重要性的稳定态度和观念。时间价值观含有时间资源观、时间效率观、时机观、时间顺序观等方面的意义。时间价值观的结构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时间价值观受社会文化传统、个体的年龄因素、个体性格、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对时间价值观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应用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戏剧时间体系包括戏剧中惯用的时刻、时段、测时、播时方法与器械等。莎士比亚戏剧由“年季月日时分”六种类别构成;除了日月星辰和其他自然物候 (主要为雄鸡、夜莺、云雀 )外,主要用沙漏和时钟测时;在播时方法上,莎士比亚戏剧主要用钟鼓楼、更夫报时,但有时是钟表报时。莎士比亚戏剧时间系统意境优美,富有韵味。  相似文献   

16.
行政许可制度在中西均有着悠久的历史 ,社会需要是决定其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尽管我国行政机关很早就开始采用行政许可手段管理社会经济事务 ,但对其性质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当前流行的观点分别把行政许可定性为行政机关对相对人某种权利的赋予或对相对人的一般禁止行为的解除 ,抑或是前二者的折衷。这些定性均有失妥当 ,不利于我国行政许可制度的法制化。与此相比较 ,将行政许可定性为行政机关对相对人行为能力的审查 ,更有其理论与实践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运用矩概念,研究了平稳过程中时间均值〈X(t)〉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其在某点附近取值概率的刻划结果,拓广了对平稳过程时间均值〈X(t)〉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东北”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对"东北"概念的认知,大概在"中国"概念产生之后,以中国/中原中心为立脚点,存在着东向北移和北向东移两个视角,最后交叉抵达"东北",产生"东北"的概念,但两相比较,首先望东并认识东,再侧翼折向北,抵达东北,这种时空视野的展开路径是主导的,并与中国时空、中国历史的拓展路径相一致.中国时空所赋予东北内涵的,首先是东,其次才是北,最后形成的概念,只能是"东北"而绝不会是"北东".东北是"中国"的东北.  相似文献   

19.
时间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形式。中国古代以“个体生命体验”为基础的循环时间观,是张爱玲感知世界、阐释人生的基本方式,张爱玲以此对抗为近代知识分子普遍认同的线性时间观,有意模糊时间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时代性。以《倾城之恋》为个案,探讨循环时间观对小说叙事的影响,进而分析这种时间观的成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史前陶器为具体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及其时空意识进行了探究。文章不仅从史前人们的时空观、宇宙结构与史前时空意识、史前时空意识与史前陶器及建筑的关系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与时空意识进行了思考,同时还将甲骨文的字例与史前陶器密切结合,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古代宇宙观念的起源与时空意识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