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解秋 《社区》2008,(27):33-34
“处暑”之后,我国很多地区的气温会逐渐下降,所以,处暑就意味着暑气消退、秋天来临。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秋乏”。秋乏是一种自然现象。“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相似文献   

2.
在中、西、日文化互动过程中,有一批汉字术语经历了从中国古典词一传输日本一日本借以对译西洋概念,使其内涵发生近代转换转换后的该汉字术语又传输回中国。此种“侨词来归”,正是中日文化面对西方文化东渐而发生互动的一种表现形态。本文以“卫生”、“物理”、“小说”为例,阐述此一论题。  相似文献   

3.
形而上学不可能因为任何新的发展而做出任何扩展,它有的只是方法的改变。形而上学对于人来说具有一种逻辑上的永恒在场性:想不明白时,它就是一种隐性的“存在”着的“无”;以为想明白时,形而上学对于人(尤其是哲学家)来说就是一种显性的“存在”着的“无”。“存在”在笔者这里就意味着它的不可消解性,“无”则意味着即使它虽无法证实或证伪但却对人类生活有着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大作为。  相似文献   

4.
高柱 《百姓生活》2012,(7):26-27
拆迁协议中是“住房一套,门面一间”,还是“住房一套或门面一间”?一个逗号的有无,意味着拆迁户一间门面房的有无。  相似文献   

5.
生态学批评中的理想人格——“生态人”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形态的文学批评——生态学批评的出现,既意味着“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破产,也意味着关于人自身发展的新展望,其核心是对“人自身”研究的深化与认识的拓展。与此相适应,作为一种理想人格而出现的“生态人”,具有有限性意识、死亡意识、敬畏意识和不完整意识等基本限定,它也是人类自我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非最后形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由创作动力学范畴演化为文本价值学范畴的“穷”而“易工”的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命题,作了心理美学的阐释,为这一古老命题向现代化转换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忠实”而忽略了“创造”与“叛逆”,强调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而忽略了文化层面上的转换。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出现的“文化转向扩大了翻译研究的对象,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成为研究对象。文章试图通过对“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的阐释,证明“创造性叛逆”的不可避免性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退休意味着角色的转换。有些曾经为官掌权者,会有“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失落感,或者“人一走,茶就凉”的感叹。那么古人是如何看待退休的呢?  相似文献   

9.
王涛 《社区》2011,(5):16-16
在这个“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不读书就意味着落后,意味着被淘汰.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就不再赘述!下面,让我们来共同品味一番王国维读书“三境界”。自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表中UV表法的原理,对“纯”产品和“纯”部门两种投入产出表相互转换的方法作了研究,总结出这两种投入产出表相互转换的计算公式,并对该公式作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边界模糊意味着传统认识范畴和学科体系的解体,也意味着传统方法论的普遍失效,这是“后理论”不得不遭遇的一种来自环境和自身的“混乱”。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边界模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边界模糊、艺术媒介之间的边界模糊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后理论的走向。边界模糊是一种社会转型与理论范式转换之间的双向建构,因此在后理论时代,“边界模糊”既是一种普遍的语境,也是后理论自身挥之不去的一个特质,后理论不得不在各种模糊、游移、融合、交叉的边界之间艰难地重构自身。  相似文献   

12.
延安歌唱通过文字媒介向口头媒介的转换,激活诗歌发展本身内蕴的“歌唱性”,打破了“诗乐分途”的理论束缚,推进了新诗大众化的实践进程;它遵循了工农大众在劳动中“一呼一吸”的生理机制及其所产生的身体节奏,紧紧贴近大众的物质生产、日常生活与情感逻辑,使得“诗歌”终于成为大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由于转换为口头媒介,延安歌唱反而巧妙地解决了唱词中书面语与口语的纠结、普通话与方言的缠绕,生产出一种源自民间、能够交还民间并被大众真正接纳的抒情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3.
笔者基于翻译的“符号转换”和“意义再生”的“跨文化交际”性质,从认知与交际的功能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了以语言文字“心理剖析”先明行文“心理事实”的“剖析论”与以“语用推理”确定行文“最佳关联”的“关联论”在本体论和方法论阐发上的殊途同归。论证了行文“心理事实”的“剖析”结果与“最佳关联”的“推理”结果,都是语言符号转换的“依据”和意义再生的“本源”,旨在揭示“剖析论”高屋建瓴,“关联论”条分缕析,所遵循的都是以原文意义“再生”为取向的“忠实”原则。“剖析论”与“关联论”一样,对指导翻译和翻译研究与批评具有潜在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也评﹃苏联范式﹄之争朱正国当前经济学界正在进行的“苏联范式”之争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本文拟对樊纲与杨永华的观点略作评述。樊纲对所谓“苏联范式”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认为要在经济学中进行“科学革命”或“范式转换”,并要求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性,无阶级性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存异求同”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不仅要重视语言转换,更要重视文化的转换,不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的翻译将会产生文化误解,所以为了能达到“文化保真”,使读者既明白原义又能了解“异国风情”,“存异求同”无疑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一种理想原则。  相似文献   

16.
宁然 《金陵瞭望》2005,(21):25-27
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干部队伍中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以加强执行力建设,创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做法,值得一读。这场席卷官场的“治庸风暴”意味着,今后在深圳除了“出问题”的干部要继续受到追究外,那些四平八稳、无所作为的“太平官”也将难享太平。  相似文献   

17.
在总结补充前人对于“有点A”研究情况的基础上,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有点A”可以转换成“A(了)一点”,什么情况下不能转换,或者转换后意思不同。研究发现,“有点A”中“A”为具有比喻义或引申义的抽象名词、心理动词、表持续状态语义特征变化动词、形容词时,“有点A”可以转换成“A(了)一点”,转换后意思相同或相近;当“A”为一般抽象名词和动作动词时,“有点A”不能转换成“A(了)一点”,或转换后意思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张宝俊 《金陵瞭望》2006,(15):52-53
以往每年夏季,几乎都是“择校热”发挥魔力,让无数父母陷入择校疯狂的时候。然而,今年这个“惯例”似乎在南京失效。“择校热”降温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读图”语境下,大学生审美教育中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一是由“我看”向“他看”的转变,使审美的“建构”先于审美的“发现”;二是由看“图”向“看”本身的倒转,使审美之“看”本身呈现为复杂的结构性存在。基于此,对大学生审美教育过程中的“看”——谁在看、看什么及如何看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使我们认为“读图”语境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问题式己发生转换,这为审美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东亚“的视角 ,比较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和韩国“三一”运动性质、特点和历史任务的异同 ,对出现在这一现代化进程中的知识分子的现代转换 ,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中可以看到这种转换对两国历史面貌的重新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