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檀香刑>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莫言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才华.在当代小说家中,他无疑可以列入最优秀者的行列.<檀香刑>也大气磅礴地显示出莫言在民间文学上的自觉求索,他也是当代小说家中少数有向土地沉潜倾向的作者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檀香刑>也凸现了包括莫言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当代作家在思想能力上的缺陷和在精神向度上的偏差.作家对历史的反思,迷失在他本人充沛的激情之中;作家对现实的观照,消解在他本人灿烂的文字之中.莫言没有走出他自己建构的"文学迷宫"和"语言乌托邦",当他在为自己所创造的海市蜃楼而感到心醉神迷的时候,他也同时放弃了作为一个有理性的现代公民最基本的价值立场和美丑判断.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初的莫言回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先锋状态以游戏崇高的写作姿态掀起新一轮审美热潮。《檀香刑》以其“酷”化的叙述对人类劣根性的温和批判和对英雄精神的隐匿性赞美将酷刑描写达到艺术真实的高度。《檀香刑》的成功与其说是莫言叙事方式的成功 ,不如说他是在迎合当下时代人们的审美趣味方面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3.
高志 《天府新论》2018,(6):153-160
莫言的《檀香刑》借镜传统章回体形式和猫腔民间艺术,与其之前偏重汲取西方文学资源的创作相比,有较明显的改变,但不能将此简单地理解为向传统文化母体的回归。作者以酷刑、猫腔和中西双重语境下的身体话语为载体,策略性、多维度地思考文化的“正义”性,而以“正义”或“非正义”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观点来评定和统摄都是简单粗暴的表现。“酷刑”惩罚具有 “政治正义”的内涵,但行刑者作为生命体和民间社会中的一员,需要自我建构政治“正义”和道德“正义”的统一体。猫腔汇入大量异质文化,超越了单一的历史文化形态,莫言运用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质疑单一“正义”性思维和解构宏大叙事;莫言以个人话语为突破口,思索个人解放的“正义”性,借助身体欲望既凸显个人话语的“正义”,又反省了西方经济文化的偏执。本文将焦点置于莫言的“批判现实主义”理念上,试图勾勒莫言创作中“正义”观念表达的焦灼与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几大长篇力作,从《红高梁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一直到《蛙》,在性、爱、食、色的表层符码下,潜藏着一组深层密码,即身体和欲望这两大元素.运用当今席卷欧美的身体研究理论,以《蛙》为例,围绕颠覆传统的身体观、身体的性与性别、身体的隐喻等展开论述,探索《蛙》的当代意义,展示身体在人类社会文化中一直被忽视的根本性地位,揭示莫言小说中“身体”的独特内涵及“身体”表征下的隐喻.  相似文献   

5.
1 王统照的好友——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瞿世英说:在中国文学家中,最受泰戈尔影响的有二人,一位是冰心女士,再一位就是王统照,“他的思想受太谷尔(即泰戈尔)的影响很深”。王统照当时在座听了这番话,后来还将它加了按语,编入北京《文学旬刊》。可见,在唤醒王统照创作灵感的外国作家之中,泰戈尔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王统照对印度文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20年,他曾在《曙光》杂志上发表《印度诗人葛拜耳之略传与其诗之表象》的论文。不过,他  相似文献   

6.
周引莉 《兰州学刊》2012,(2):124-128
选取几位作家的小说,分析其作品中的戏曲因素。莫言几乎是把《檀香刑》当做一部戏来写,从人物塑造到内容结构都对猫腔(其实是茂腔)进行了借鉴。贾平凹在《秦腔》《白夜》中对秦腔、川剧目连戏的关注。叶广芩的《响马传》《逍遥津》《盗御马》《豆汁记》等小说不论从题目,还是从具体内容,都与戏曲有着密切关系。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有多处写到农民与戏曲的关系。张宇的《乡村情感》中三次引用了爹和麦生伯爱唱的民间小调。李佩甫的《羊的门》中有两段民族乐曲与按摩手法相结合的精彩描述等。作家们在结合戏曲时,或表现人物,或渲染环境,或点缀情节,充实内容,或兼而有之,从而使他们的创作不时闪现出中国戏曲的美学神韵。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名著《韩非子》里有个嘲笑不会做广告而造成“自相矛盾”的故事。奇怪的是这种情况在若干杰出的文学作品中也挥之不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诅咒那封建大厦早日忽喇喇崩溃又哀叹自己“无才可去补苍天”。托尔斯泰不仅作品,连他本人都充满了“自相矛盾”。虽然,这些自相矛盾与不会做广告的大不相同,有的由于作家疏忽,授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有作家立场观点改变,“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宣战”(梁启超语)。但还有一种情况,若干地方,前后抵触,是作家蓄意为之的。这种“自相予盾“有作家恩想和才能的闪光。《聊斋》就是这样的。本文想就此淡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孙郁:莫言与鲁迅,一个很有意味的研究课题 "从鲁迅到莫言"这个话题是很有意思的.2006年我还在鲁迅博物馆工作的时候参加过一次莫言学术研讨会,当时我提交的论文就是《莫言:与鲁迅相逢的歌者》.莫言的一句话让我感触特别深,他说他自己的写作受到了鲁迅的很大影响,他在北师大读书的时候,提交了一篇作业,就是关于《故事新编》这个小说的读解.他的这个读解很有意思,对鲁迅文本的内在性的认识很独特,当时学界专门研究鲁迅的人都没有这样讲,他从审美上对鲁迅有一些内在的感受,尤其是对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和对审美复杂性的理解.莫言自己也讲他是把好人当成罪人来写,把坏人当成好人来写.而且他在小说里面把非常龌龊和非常美好的东西写在一起.想当初《丰乳肥臀》面世的时候很多人批判他,这就说明他的创作方法和审美方式跟流行色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我认为他可能是厌恶了当时流行了几十年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方式.他从鲁迅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也从俄国、欧美和日本作家那里受到了很大启发,所以他自己小说的复杂性糅合使他获得了很大的声誉.  相似文献   

9.
尚一鸥 《学术研究》2015,(3):148-152
《透明的红萝卜》与《且听风吟》分别是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成名作。两位作家文学起点上的某些规律性存在,反映出两位大师成功的某些侧面。处女作一鸣惊人以后,莫言以故事讲述、村上以语言革命为艺术追求特色,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小说风格。两位作家在自己的文学起点上笔耕不辍,农村生活积累和都市题材创作是佳作陆续产生的源泉。对蒲松龄志怪小说的发掘与"以译养文"的持之以恒,分别是莫言与村上完善自己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在战后美国文学中,遁世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公认为“现代经典之一”,他本人也在文坛上享有“风格独特的文学天才”盛名。这部小说深刻、集中、典型、具体和艺术地再现了战后美国青年一代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条件下精神生活空虚匮乏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檀香刑》侧重于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层面。小说所写的三个主要人物———赵甲、钱丁、孙丙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刑罚文化、官场文化、民间文化的"隐"性内涵。这三个"隐"性文化层面反映和折射着民族性格中的某些内在的素质。莫言用文化批判的眼光对此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揭示。  相似文献   

12.
《檀香刑》中的身体书写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莫言借由对身体三个层面的书写,即感受、观赏与献祭,展现了那一时代个体生命与身体生存的真实处境.莫言利用这种身体想象不仅撕开了封建文化的丑恶面貌,而且触及了那一时代个体生命与身体生存的真实处境,再现出个体与权力纠葛的惨烈与壮烈.  相似文献   

13.
大家都说,废名的小说最难懂,这个评价,连作家自己也承认。《河上柳》就是其中之一。废名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创作时曾说,“简直是一个梦,我不知这梦是如何做起,我感到不可思议!” “我写《河上柳》,是在某一种生活之中,偶然站在来地一颗杨柳之下”引起的。这确是一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别致,也颇费解的小说。其原因,是因为小说实实在在写了一个“梦”,写了作家“个人的脑海深处”的东西,所以有很多的跳跃,空白,联想,  相似文献   

14.
一建国以来,在古代文学研究工作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是起了主导作用的。但由于“四人帮”的横行无忌,搅乱了批判继承的理论,“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出现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奇谈怪论,最突出的就是他们把历史上文学艺术的发展,统统纳入儒法斗争的轨道。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本来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系统的专著,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只是因为刘勰有儒家思想,不仅他本人被完全否定了,《文心雕龙》这部著作也从根本上被否定了。苏轼在古代文学史上是有很高成就的作家之一,他  相似文献   

15.
余华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他作为“一个愤怒和冷默的作家”① 的独特风格 ,批评界也对他“好像迷恋上了暴力”② 表现出迷惑和不解。余华自己的解释也让读者满头雾水 ,因为余华自己承认 :“艺术家只能来自于无知又回到无知之中。”③ 如果抛开作家和批评家的指引 ,到哲学家那里寻找一种理解的可能性 ,会出现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的情形 ,也未可知。一、他人的死亡与我的死亡  在《活着》这部被余华自己称为“高尚的作品”④ 的小说里 ,余华为我们展示了半个多世纪里一个地主少爷经历的一系列的死亡事件。这部小说如果用“死着”来命名…  相似文献   

16.
莫言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是争议最大的,这种争议最集中地体现于他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之后的一系列创作.赞赏他的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进入到一个新境界;而不喜欢这种变化的评论家则认为莫言此后的创作是胡闹.其实,莫言的创作探索跌宕起伏,有成功,也有失败,需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依凭对“高密东北乡”的独特叙事,莫言已成为国际文坛重要作家.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莫言已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10次以上.各类文学奖的颁奖词虽高度凝炼,但也准确地概括了一些作品的重要特征或一位作家的创作成就.文章以莫言小说的部分颁奖词为据,分析他的小说在域外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8.
在《易中天中华史》这颗“文化原子弹”爆炸之前,本人虽未过多关注过易教授,但总体印象还不错。比如他的《一毛不拔救天下》,其中有易氏的风趣和幽默,更有可贵的人权与平等观念。因而受“文化原子弹”爆炸余波所及,本人也未能免俗地滋生出好奇之心:每季两卷,用五年到八年写完三十六卷本“史诗”《易中天中华史》,如果成了,那不仅是易教授自己“爽他一把”的事情,这部“一个人完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史诗”,绝对应该创下什么纪录,说不定还是世界级的。  相似文献   

19.
苏轼词的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熙载云:“诗品出于人品”(《艺概·诗概》),诗歌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和人品的生动体现。内在的思想形成外在的风格,是作家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的结果。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不是所有的文学家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也不是一个作家只具有一种风格。苏轼是宋词中独具面目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自从晁补之用“横放杰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陆游用“豪放”(《历代诗余》卷一百一十五引)评苏词以来,后世没有异议。苏轼本人对豪放是怎样理解的?豪放风格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又怎样理解苏词风格的多样性?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 象大自然的鲜花各有其色彩和芳香一样,每一个成熟的作家,也有其不同的创作个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意思是说每个作家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创作,作品的风格就会象各人的面貌一样彼此互异。秦牧是一位执着地追求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作家.无论是观察生活的角度、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艺术表现的手法,都有一种与别的作家不同的素质与才能,他的作品,都在“思想和形式的密切融汇中按下自己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别林斯基论文集》),在风格上独树一帜,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