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底层"上升通道的阻塞是现行各种不合理体制造成的,唯有法治才能建立公平体制,通过法治保证教育资源的分享公平、公务员的晋升录取公平、市场的准入竞争等方面公平。通过法治打通"底层"上升通道,使包括底层子弟的每一个人受到平等对待因而能够健康成长和自由发展,促使每一个人对社会的认同、融合、参与,打破阶层之间的身份世袭化,促进各阶层之间的正常流动,一个充满活力的、流动的、清新的、和谐的正义社会就建立起来,成为每一个公民成长和发展的优质平台。  相似文献   

2.
"莱茵模式"是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模式。注重社会财富在不同阶层中的公平分配,在这一观念的驱动下,"莱茵模式"在保护竞争的同时坚持政府的适度干预,谋求市场的自由竞争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莱茵模式"追求的理念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目标有诸多的契合之处,因而"莱茵模式"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点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中国居民的贫富差距逐渐加大,形成了一个贫困阶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它不但解决了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而且促进了人权意识的形成、公平意识的增强、社会融合的增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制度缺陷、逆淘汰与阶层固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类对经济发展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制度资本逐步取代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那些能够有效保护私人产权,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个人发展机会均等的制度才能获得制度竞争的优胜。中国社会当前普遍存在的权利与资源垄断,二元体制的泛化,使个人发展机会极不均等,逆淘汰与阶层固化问题日益严重,不仅严重降低了总体资源配置效率,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进一步激化社会危机,威胁到现代化的持续。只有积极地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废除各种不合理的二元体制,我们才能逐步打破特殊利益集团对权力与资源的垄断,重建制度优势,跨越中等发达国家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如何有效改善和优化企业家资源发展的相关环境与政策体系,是一个关系到能否建设好我国企业家队伍,能否为富民强国大业提供坚强的经营人才支撑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透视我国企业家资源发展历程与现状;然后就社会和舆论环境、市场体制和竞争环境、政府行为和效用环境、企业经营和制度环境等阐述了企业家资源发展的环境改善任务;最后从八个方面探讨了促进企业家阶层成长壮大的制度安排与政策体系创新内容.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使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与此同时,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贫二代"与"富二代"的出现甚至贫富阶层固化,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究其原因在于历史因素、体制不健全、市场经济中资源不对称带来的不公平、个人自身主客观因素等.为使社会不至贫富固化,为发展社会长远的稳定,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体制上的大力改革、优化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健全政府宏观调控、大力发展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加强自身软硬件基础和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实力、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教育资源公平化.从长远来讲,这是在逐步走向社会公平,对社会稳定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治视角下我国当代社会公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当代的社会公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建设依赖法治,而法治本身又需要公平来驱动。我国当代的社会公平建设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在公民基本生存条件、基本发展权利、基本社会保障及司法救济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应从树立宪法权威、完善司法体制、规范政府行为、完善监督机制方面入手,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增长快、变化大、诉求强烈,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为社会提供一切可能的方便服务。而在某些垄断企业身上,依然存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子,工作效率低下、服务意识淡薄,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令人失望。甚至还有一些垄断企业利用垄断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并且维护垄断地位,拒绝引入竞争,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9.
伴随私有制的产生与阶级阶层分化,贫困问题一直存在于自商周至隋唐的古代社会。至宋代,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非身份性贫困成为了必须予以正视和干预的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关于贫困的解释即贫困致因成为当时社会中上层关注的重要议题。具体而言,宋代主流社会意识形成了三种主要的贫困解释:天命说固守传统秩序,结构说强调国家体制,材性说突出个人能力。实际上,每种贫困解释背后都有一个明显的阶层指向,成为该阶层表达利益诉求的言说工具。对此,可以认为,贫困问题在宋代社会分层的大背景下成为社会中上层构建自身话语体系和权力关系的载体,亦推动了唐宋以来新的社会传统的构造进程。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原有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忽略竞争,失去效益讲公平的平均主义弊端,我国进行了以体现竞争、公平和效率原则相结合为目标的分配体制的改革。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分配格局正在出现,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  相似文献   

11.
代际伦理重要性的显现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出现相伴随,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代际公平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社会条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代际公平,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代际之间劳动付出和成果获得的对等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影响的可控性在代际之间的延续,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延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来说,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对于实现生态文明代际公平则具有更加一般性的意义;绿色消费方式的确立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本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农村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和文化组织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组织创新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关键作用,但当前我国的农村组织还存在规模小、功能弱、运转难等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文化组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快推进节能减排,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切实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积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积极培育绿色文化。  相似文献   

14.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观的一次跃迁;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四大建设”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明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社会进步、文明发达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只有通过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从制度上、从法律上保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支柱。要促使乡风文明,必须提高农民的精神境界,培养农村良好的道德与信仰。为此,要重视普及和提高农村教育,改善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农民的思维方式和道德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农村道德教育和道德监督职能,正确处理效率和社会公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面对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到了相同高度。高校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才的重要阵地,自然成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能增强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还能改善民生和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剖析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涵,阐述了新时期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并尝试从学科渗透、师资建设、生态文明道德养成、大学生生态实践等角度探讨在高校更好地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途径,以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18.
政府经济性规制是指政府针对社会经济中存在的自然垄断或信息不对称现象,为防止资源低效配置和确保社会经济供给的公平性,政府经济性规制部门根据法律规定,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方面的活动进行规定或限制,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这正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蕴含之意相吻合。政府经济性规制改革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价值的新拓展,是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视域上生态思维路径的开启,是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另一种诠释方式,并提供了立足现实的理论特质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20.
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国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必须认识到,由于生态文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建构进程,同时,也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极为艰巨。本文从具体分析云南九大淡水湖泊的污染与治理进程入手,揭示了我国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和困难,在此基础上探索化解矛盾的对策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