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说文解字》中的36个无从属字部首向来被学界看做《说文》编排体例上的一个缺陷。通过仔细研究分析,36个部首中有些是有属字的。文章对36个无属字部进行首归类并分析其产生原因,认为其设置具有合理性,体现了《说文》的系统性和许慎的文字观。  相似文献   

2.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说文》540部,“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而不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明代梅膺祚《字汇》在《说文》540部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214部,才是检字法性质的部首。这种把说文部首与检字法部首对立起来的看法,未必妥当。实则许氏所精心创制的540部,既是说解文字的文字学部首,也是供读者查检用的检字法部首。一、《说文》部首的设立《说文》将所收的9353个字,按小篆的形体构造,把具有共同表意部分(王力称之为“意符”)的字归为一类,共分540类。每类字就以这些“共有的表意部分”作为代表字,叫做部首。《说文》部首有的是独体字,也有许多是合体字,这些部首字以一定的形体,表示一定的意义,成为各部字的基本构件,在字形和字义两个方面统领  相似文献   

3.
《说文》五百四十部,每部各立部首,部首说解殿以“凡某之属皆从某”.部首者,所以统领部中字也;部中诸字,属于部首者也.许书有仅有部首一字,部中更无他字而亦云凡某之属皆从某者,殊为无理,此其立例之未当者也.  相似文献   

4.
薛克谬同志《论非形声字的归部及〈说文解字〉部首的形成》一文,谈了三个问题:一、《说文》的字形分析及归部情况;二、《说文》非形声字归部类型的剖析;三、《说文》非形声字归部中的矛盾现象。薛文最后对《说文》部首划分的根据、部首产生的条件、部首形成的过程给予了阐释。  相似文献   

5.
汉字部首为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首创,许慎为纠正个文经学家任意说解文字、解释经典的混乱现象,而从语言文字内部规单位上寻找根据,为正确说解文字确立理论根据和具体方法,这就使许慎《说文》:为部首有一·个显著特点:表义性。本文拟就《说文》以来部首的演化规律及原因作些探析。(一)《说文》以来汉字形体发生了很大变化,汉字部首也因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部首的数量由多到少,一是部首的类型由单~到多元。变化的结果是部首表义功能的弱化和检字功能的强化。1.部首数量的劣化《说文》以来部首变…  相似文献   

6.
《说文》中共35个没有从属字部首中的32个部首,许慎将它们列为部首是错误的。而他之所以将它们列为部首,主要原因一是受到汉代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主要是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将数字、干支字立作部首;二是为许氏的语文认识水平所局限。这些无属字部首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在许书中有古今字、异体字等重文证明,应当归入相关的字的下面;第二,按照许慎的条例、原则可以归入其他部首,却违反规定而单列;第三,解释字的意义、分析字形有错误,而不能归入其他部首中。  相似文献   

7.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同时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字学著作。该书以首创部首为世人瞩目。全书收篆字9353个,字数虽多,但“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分别归入540个部首,使汉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形成科学系统。汉字,尤其是其中的非形声字,是怎样归入部首的呢? 《说文》部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说文》研究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8.
许慎的《说文解字》在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系统研究文字学的科学范式。这种汉字形式系统就是“部首”与“六书”。部首是汉字的宏观系统,体现在540部归并、排列及部首内容属字的排列次序上。六书则是汉字的微观系统,它将汉字发展中符号化与表意功能之间的张力反映出来。同时,《说文》抓住本义,推究万源,为汉语词义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汉字的形、音、义的训释中,许慎还由经籍子系统与通人子系统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引证系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提出和论证《说文解字》五百四十个部首的编次有以音相次之例,并用以音相次例来解释前人用形次、义次例解释不了的部次,从而进一步认识《说文》体制的严密性。我们先来评述一下前人关于五百四十部编次的研究情况。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始一终亥,立五百四十个部首以统贯全书。“部首的建立,是许慎的重大创造。”许慎自己在《说文》序中对五百四十部编次提出了一个总的原则:“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据形系联”也就是以形相次。然而后人  相似文献   

10.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为了注音释义,《说文》一共援引《诗经》例句达380条,其中用以注音者15条,用以释义者365条.用以注音者如:《说文·目部》:"?,直视也.读若《诗》曰'泌彼泉水.'"《说文·瞿部》:"矍,佳欲逸走也.读若《诗》云'?彼淮夷'之?."《毛诗》"泌"作"毖","?"作"憬".可见,考察《说文》引《诗》注音,不仅可以明白字的读音,还可以了解《诗经》的异文.因这易于理解,故这里略而不论.用以释义者情况则相当复杂.王念孙说:"《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曰,及所引经类多有之.①"王氏此言未必符合许慎的初衷,但《说文》误以经类中的假借义、引申义证以字之本义则是事实.《说文》引《诗》释义与《毛诗》相较,或字同释义同,或字同释义异,或字异释义同,或字异释义异.研究《说文》引《诗》释义与《毛诗》的同与异,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诗》意是颇有益处的,兹略考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方块汉字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字,它除了记音外,还有形义的内容,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通常一个字是一个大方方,大方方里还有两个或更多的小方方。用传统文字学的术语说:“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许慎的《说文解字》正是以五百四十部,统率篆文九千字,起到了“以简驭繁”的作用。这种部首,特别是其中被称作“初文”的文  相似文献   

12.
对于《说文》正篆性质的研究,前人有三种看法:即小篆说、古文说、综合说。小篆说、古文说虽有合理之处, 但失之于偏颇,综合说较符合《说文》文本实际,亦缺乏深入的探讨,忽视了许慎在《说文》正篆形成中的历史作用。 《说文》正篆系统是许慎对其所收集到的各种文字资料加以规范整理而形成的,是一个崭新的完全不同于以前任何 时代的文字系统,对这一系统许慎称之为“篆文”。  相似文献   

13.
《说文》的空部首学界早有关注,研究成果颇多.但对空部首数量的确定和存在的原因,学者们的看法各异.笔者认为空部首为36个,这些空部首和其它部首一样是按字义分类排列的,有的还作为其它字的声符或意符.  相似文献   

14.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全书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又异体字一千一百六十三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五百四十部,首创部首编排法。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如清代的《康熙字典》,乃至现代的《辞源》、《辞海》、《新华字典》等,都沿用部首检字法,仅对许慎《说文解字》的部首有所合并而已。  相似文献   

15.
参构字符都是《说文》部首的75个亦声字,理论上有两种及以上的归部可能,在入部时要作部首选择。实际上它们统一据义符归部,这一结果不是随意性所致,而是受归部意图和归部原则的支配。它们和一起归部的一组字意义联系紧密:或字义相同,或有共同的字义特点,或者一起构成某个事件、某种状态。由此可见,亦声字遵循的归部原则是“以类相从”,即将字义联系密切且有共同参构义符的一组字加以类聚,归于一部。  相似文献   

16.
《说文拈字》是清代安康学者王玉树撰写的一部研究《说文》的著作,其《订误篇》是为考订汲古阁本《说文》而作。经考察发现《订误篇》实为因袭前人之作,创见甚少。  相似文献   

17.
萑、 、 本是形体与意义完全不同的三个字,萑字从 ,隹声,《说文》训为草多貌。 字从 隹,《说文》训为鸱属,即今之猫头鹰。 字从 , 声,《说文》训为 ,本是一种荻类植物。三字形体有别,意义更不相同,但由于楷书字形相似,古籍中的 、 常常被误写成萑。宋以前的字书或韵书中这三个字是分列字头的,分别甚明。宋代的《集韵》才将 看作是 字的异体,至元代的《古今韵会举要》,这三字的写法已经混而不分,至清代的《康熙字典》更是将 的音义归入萑字下。  相似文献   

18.
《说文》非形声字的归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笔者对此曾做过一些粗浅的研究,撰写了《论非形声字的归部及<说文解字>部首的形成》一文.但因篇幅所限,一些问题未能涉及,或虽已涉及但谈得不够深入.今在该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论述,拟谈三个问题.一、论《说文》非形声字归部困难的原因所谓困难与不困难,都是相对的.非形声字归部的困难是相对形声宇而言的.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相似文献   

19.
部首字序 ,从检索汉字上看 ,至今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法。但它至今又是一个不能像西文那样“一翻就到”的检索方法。部首法能否做到“一翻就到” ,从《说文》至今 ,在部首法上究竟积累了哪些经验 ;以“一翻就到”的要求来审视部首法 ,它应具备哪些要素。本文就这些问题从汉字归部入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乞"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中的特殊被动句式,前辈时贤多有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在发展演变上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与《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吃""盙"相同的来源,即"乞"是"吃"的同音借字;一条是与明本潮州戏文和现代汉语方言中被动标记词"乞"相同的来源,即"给予"义动词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