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炎帝与楚人     
炎帝是上古传说中的华夏族祖先,楚人则自称是炎帝的后裔,文献中也多有楚人先祖听命和从属于炎帝的记载。炎帝与楚人的关系,也就是华夏族与楚民族的关系;楚人习炎帝的结合,也就是楚民族与华夏族的融合。一、帝高阳之苗裔兮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开篇就“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帝高阳之南裔兮,联是考日伯庸。”王逸《楚辞章句》;“高阳.新项有天下之号也……伯庸,字也.屈原言我父伯庸……”古往今来,文人学土多从此说,以为屈原所称的“带高阳”即指古帝撷顶、“伯庸”乃指其父。加之《史记·楚世家础文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撷…  相似文献   

2.
<正> 华夏族是由远古许多氏族部落、后来又与一些民族逐渐融合而组成的。他们之中有两个著名的部落:一个是姜姓部落,首领是炎帝;一个是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由于炎帝和黄帝功勋卓著,族裔众多,后人尊称他们为华夏族的始祖,自己是“炎黄子孙”。有关的许多传说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根据众多古籍记述的主要事实和对古人遗迹遗物的考证,历史上确实有过炎帝和黄帝部落,炎帝和黄帝就是部落的代表,他们的名字实际代表的是部落。  相似文献   

3.
祭炎帝文     
姚引良恭读惟公元二零零六年四月五日,岁在丙戌,时届清明。炎帝故里,春和景明。市长姚引良携全市各界370万民众,怀虔诚景仰之情,以雅乐鲜花之仪,致祭于炎帝祠。曰:炎帝神农,为我始祖;恩泽神州,德润华夏。创制耒耜,教民稼穑;播种五谷,民有食粟。和泥制陶,手工始兴;施彩刻符,孕育  相似文献   

4.
传统认为炎帝起源于陕西,然而在西汉以前的文献中找不到任何根据。相反,在先秦记载中,炎帝族的活动却集中于山西晋东南太行、太岳之间。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太行、太岳之间,至今遍布着与炎帝有关的传说和习俗。从地理生态环境考察,此地亦最具备炎帝尝百草、得嘉禾的条件,而其封闭的地理环境,亦是最佳的文明孵化场。因而先秦文献及今民间关于炎帝在晋东南活动的记载与传说,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农业是文明之母,因此晋东南炎帝的传说与祭拜,对于华夏文明探源工作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华夏姓氏滥觞于远古神话时代,其主要源头是神话中的"始祖赐姓"与"图腾为姓",中国第一古姓"风"就是图腾崇拜的结果.神话时代的"姓"与"氏"是一种血缘与地缘的标志,"同姓不婚"是姓氏的最基本功能.随着炎帝黄帝及其后裔的繁衍壮大,中华姓氏不断衍生,姓氏文化趋于丰富.当今华夏姓氏前100大姓其祖姓都出自神话时代的古姓,神话帝王及其后裔为当今华夏子孙的血缘祖先.<山海经>为我们提供了华夏古姓的史前资料.  相似文献   

6.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又称为神农氏。有关他的传说,说法不一。但至少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炎帝作为华夏民族最早的部族首领,他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他的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分,也有将整个部族的功劳挂到他个人帐上的可能,但是所说的重要的事实比如尝百草,发明农具等,都是可以相信的。第二,炎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就是说,即使他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一个让华夏民族顶礼膜拜的神,他也内化成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而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心骨。因此,当我们研究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时,是不能忽略炎帝的…  相似文献   

7.
  毅等 《湖南社会科学》2014,(2):250-255
炎帝神农时代大约距今8000年至6000年左右。炎帝神农氏的诞生地,史籍有"生于烈山"说和"长于姜水"说。炎帝的陵寝史籍记载只酃县一说。葬在"长沙茶乡之尾"炎帝陵的是第一代炎帝。在我国正史中,有关炎帝神农氏的历史记载少而不详,更未给炎帝神农氏立纪或传,关于炎帝陵的记载最早的也只见之于晋代。这就给后世留下许多争论。本文从散见于各种史籍的关于炎帝神农氏和炎帝陵的记载中,正确了解炎帝神农氏,正确了解炎帝陵。  相似文献   

8.
炎帝研究关系到中国文明史认识。为文献所限,目前史学界有关炎帝活动史、地、影响等研究远未反映炎帝历史文化的全部。事实上,山西晋东南羊头山周边地区遗有大量密集的炎帝古迹、陵庙群落、碑刻等“文化遗留物”,是史书中难以见到的。在实地考察和民间访谈的基础上,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视角就这一带的炎帝传说、民俗文化及其精神蕴涵可以作出新的考证述论。  相似文献   

9.
炎帝又称炎帝神农氏,“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先于黄帝的中华民族又一始祖。由于炎帝生卒在五六千多年前的传说时代,没有文字记载,其生卒地的问题众说纷纭。近年来,对炎帝巡游南方积劳成疾,终寝湖南茶陵即现在的炎陵县(古茶陵包括炎陵)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对其出生  相似文献   

10.
十六国北朝时期,伴随着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建立不同政权,如何在汉文明地区加强其政权的执政合法性便成为统治者在意识形态的构建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本文即结合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的情况,探讨少数民族在祖源认同方面的变化,尤其是他们攀附华夏族祖先黄帝(或炎帝)的现象。这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意识形态建构与诠释的重要内容,也是先秦以来汉文明认同进程中的具体历史实践和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五帝”葬地考扶永发我们中华民族是炎、黄的子孙。炎帝和黄帝是“五帝”中的第一、第二位。炎帝和黄帝及“五帝”中的其余三位的葬地问题,历来说法很多。本文的讨论将揭示出他们的葬地的真实位置,以给国人提供一个凭吊和祭祖的确切场所。本文的讨论,完全与现今的滇西...  相似文献   

12.
由宝鸡炎帝研究会编辑、编写《炎帝与民族复兴》论文集和《宝鸡历史文化》,近日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和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炎帝与民族复兴》共收论文近50篇,约50万字,是从2005年在宝鸡召开的“炎帝与民族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所收论文中精选编辑而成。所收论文多为我国历史、考古界著名专家撰写,为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且为首次刊发。所收论文运用历史学、地理学、文献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的对炎帝与宝鸡、炎帝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姜炎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姜炎文化与中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  相似文献   

13.
依据屈原《远游》的炎神描述,并对诸多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及古越语等方面的考察研究表明:炎神是神,炎帝是人,屈原笔下的炎神是左丘明笔下炎帝所崇拜的神灵。神农炎帝是一个漫长的时代,姬黄和姜炎都是神农时代之末从炎帝氏族中成长起来的人物。稻作文化及长江文明肇始于南方,迄今已有一万余年,并在八千至六千年前向中原传播。  相似文献   

14.
炎帝是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文始祖之一。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人文始祖,弘扬炎帝精神、姜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6年9月在炎帝故里宝鸡市举办“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会”期间,中国先秦史学会、宝鸡市人民政府将联合  相似文献   

15.
华夏族形成发展新论付永聚中华民族,是我国古代各个民族间不断混融工化的产物。作为中华民族先后发展阶段的华夏、秦人、汉人、唐人和华人等,同样都是民族互化的结晶。当今学术界对华夏族的形成发展已有许多研究,本文拟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讨教于方家。华夏族...  相似文献   

16.
炎帝在全国尤其是湖南留下了众多传说.玉蟾岩遗址、高庙遗址、城头山遗址是湖南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古迹,分别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稻作农业、宗教文化和城市文明,这些遗址与炎帝传说不谋而合,可共同构成泛炎帝文化.我们应根据遗址的不同内容构建旅游开发项目,使其各具特色并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11月20日,"焦汉先生《我与名人》首发式"在市行政中心召开。宝鸡炎帝研究会、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及有关单位近70人参加了首发式。首发式上6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宝鸡炎帝研究会顾问李均、陈同钢发表了讲话。宝鸡炎帝研究会会长霍彦儒主持首发式。焦汉是宝鸡炎帝研究会会员,年逾七旬,笔耕不辍,执著于文化,钟情于传播,他编著出版的《我与名人》记述了上世纪80年代他与文怀沙、常香玉、吴桂贤、范曾四位文化名人结识、交往的  相似文献   

18.
《山经》草药地理分布的部族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藏山经>在描述地理山川的同时,详细记载了各山的神奇草药.<五藏山经>草药虽多,分布却不平均,尤其集中在<西山一经>、<西次三经>、<中次一经>、<中次七经>.此四地要么是炎帝部族的发祥地,要么是迁徙地,与炎帝部族的文化渊源很深.<山海经>中有关炎帝后裔的神话,多把人的生命与植物生命相通.炎帝也被尊为神农氏,成为发明农耕、尝百草的祖先神.随着炎帝部族的迁徙,有关草药的知识和观念也流传到各地,从而绘出了<五藏山经>的草药分布图.  相似文献   

19.
古代,在华夏、东夷、南蛮、北狄、西戎部族未形成以前,东方(今山东)、西方(潼关以西)的氏族就开始了艰难的迁徙。如“九河神女”华胥氏族就有裔支由山东、河南而徒入陕西蓝田,遗迹有“华胥渚”。到了东方太昊伏羲氏、女娲氏与西方炎帝神农氏时期,迁徒规模渐大。炎帝支族共工由陕西渭水流域,沿黄河徙入河南,再达豫东的辉县,依服于女娲氏。《路史》记载:共工与女娲氏战,女娲氏战胜后,其支族西迁入陕西平利县,又北迁入临潼及其周围地区。蓝田、骊山、潼关、黄龙、长安等地均有女娲、伏羲氏的遗迹。到了东方少昊、西方黄帝(今陕西北部)与炎帝后裔榆罔(今宝鸡地区)时期,西方二族沿洛水、渭水至黄河,再分别沿黄河北、黄河南迁入河北及河南,又共同徙入山东。后来在少昊、贵尤部族挤迫下,又分别返至今河北啄鹿、河南淮阳。其后在经历蛋尤与共工(后裔)及榆阁,黄帝与共工、黄帝与榆阁的战争后,黄帝、炎帝、蛋尤、少昊部落成员互为融合,形成华夏族。这也就是黄帝、少昊后,东方部落长撷项至舜,为何能入居中原,成为华夏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原因。少昊后裔颧项筑都邑于河南棋阳;濒项裔支帝誉都于河南很师;尧舜则建都邑于晋南,逐渐向西迁移。尧舜大“臣,东夷族部落长皋陶、伯益及禹等,作士、主虞、作水官有功,得舜封“爵”封“土”(实为故地赐封),伯益以封秦地(今河南范县)而称秦人、秦族、秦古国。同时舜又封赢姓秦人支族于耿乡(今山西河津县)。《国都城记》云:“耿,赢姓国也。舜又封伯益支族于梁(今陕西韩城)。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日:“梁氏,伯益治水封于梁。”又封伯益近亲胞族皋陶支族于阮(今甘肃径川县东南)。从此,秦人东起范县,西至径川,黄河、汾水、渭水、径水流域,在这广阔的领域区,开始有了秦人的足迹。秦人由此而与夏人、商人、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是夏朝后秦人迁徙、发展、升降的序幕。  相似文献   

20.
《山海经》一书 ,当为春秋战国之际生活在北方、或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巴蜀人所作。其理由主要是 :作者将西南地域作为后世主要文化集团的发源之地 ,帝俊、伏羲、颛顼、夏后启、炎帝、祝融都与巴蜀之地有深厚的渊源关系 ;《山海经》极力突出巴蜀地区文化地理的中心位置 ,具有明显的重西南的倾向 ;有意将西南纳入华夏中心地带 ,并且称之为天地之中 ;西南是《山海经》作者眼中的长生之地和快乐之乡。除此之外 ,作者对西南地区的风土民情、神话传说、远古部族、奇人异物描述尤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