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减持上市公司国有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迫在眉睫.虽然现有的国有股减持方法较多,但都存在各自的局限和不足.针对加入WTO后保护性政策时间有限以及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通过对现有上市公司股本情况、市场容量以及所需减持国有股存量进行调查后,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在分行业分部门按三类区别对待,在多种减持方法、定价方法结合使用的前提下,对新上市公司应做到同股同权同价,对已上市公司则应该按顺序分三步在7~8年完成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2.
国有股减持及其退出机制的建立,不仅将终结我国股票市场中的类别股份,而且也将终结我国股票市场的这种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国有股的减持,能将历史上公有资本的丰厚积累逐渐从货币形式释放出来,服务于社会.巨额沉淀的国有股大大阻碍了企业转制的过程和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无疑将从宏观到微观上带来巨大的财富效应,金融行业应借国有股减持之机重建银企间信用结构,充分利用国有股减持资金做到既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又可收回银行逾期贷款,形成企业、银行、国家三方获益的多赢局面.  相似文献   

3.
国有股减持以及由此引发的全流通问题是当前股票市场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归纳了国有股减持必须形成的正确认识 ,提出符合市场实际的基本对策 ,并对未来实施方案做了几点设想 ,对相关的两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有股需要减持已成共识,但我国规范国有股减持的立法还很不完备,《减持国有股 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留存了亟待改进的空间;需对国有股减持的深层问题进行立法审视,并提出具体立 法设计。  相似文献   

5.
6.
在西方产权高度分散化条件下出现的公司治理的重重危机、转轨经济国家在产权高度分散化理论指导下,经济改革的失败以及我国股份制改革并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实践证明,在目前国有股减持并非提高国企经济效益的“灵丹妙药”。本文主要通过事例来分析目前要从根本上提高国企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完善对代理的监督,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7.
股权分裂是导致我国2003年直接融资下降的主要原因,解决股权分裂制度极具必要性和紧迫性。然而一个简单的股票供求分析框架表明,解决股权分裂问题不存在“共赢”方案,如果非流通股上市流通,流通股股东利益必将受损。并实证分析了为什么国有股可以以净资产向外商转让,但就是不能向二级市场投资者转让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股份制的改造中 ,形成了国有股占很大比重但却不能流通的特有的股权结构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 ,国企改革的深入 ,国有股的减持与流通已经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就国有股不流通的负面影响 ,国有股减持、流通的市场压力以及认识障碍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国有股减持、流通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9.
国有股减持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国有股减持不仅将改变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而且将引起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阶层的构成及运作发生较大变化 ,从而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0.
对国有股减持被迫停止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国有股减持方案提出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国有股减持被迫停止的原因,并从法律的角度对减持原方案作了一定的立法审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有股减持应和国企改革的步调一致,充分考虑投资者利益,借鉴外国成功做法和先立法再减持等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存在着经济意识转型的问题。经济意识是经济活动的反映,并通过支配主体的经济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经济意识分为刚性经济意识和柔性经济意识。在经济哲学意义上探讨转型时期的经济意识冲突,寻求解决冲突的路向,从而实现经济意识的转型,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管理创新正成为各国转型时期企业家的执著追求。文章通过对经济转型时期,管理创新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4个相互联系的主要问题的理论实证分析,揭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管理创新,对于企业走向成功、驾驭市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占有制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提出应该给占有制度进行正确的民法定位 ,并认为中国民法至今没有占有制度是一个重大缺陷。主张中国民法应该吸收并超越国外有关占有制度的理论 ,还占有以本来面目 ,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以“所有—占有”为核心的物权制度。  相似文献   

14.
股权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民法中的物权和债权且与公司财产所有权相伴而生的独立的权利。在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革的过程中,股权的正确认定可为经营权重新定性,为公司法人所有权在理论上铺平道路。这是股权最大的价值所在。此外,股权对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为投资者获得收益提供一些理想途径。最后,股权的扩大化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组织效率,强化国有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相似文献   

15.
近现代民法上的占有制度乃是罗马法占有制度与日耳曼法占有制度交互作用、共同孕育的产物。占有制度的价值功能在于维护财产占有秩序和交易安全。中国物权法应确立由所有权、他物权和占有构筑起来的物权法体系 ,而没有必要突破这一传统的物权法格局。  相似文献   

16.
占有制度作为物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古罗马时代,罗马法的占有制度为法国民法、德国民法、日本民法等对占有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有关占有是权利还是事实,占有及于何种客体等尚有争议。占有制度对我国的立法完善和司法实践均有重大意义,《民法通则》只规定占有为所有权的权能,《合同法》在买卖合同中对占有制度有了发展,《担保法》却在抵押权的实现中与占有理论有冲突之处。我国正在制订的《物权法》已认识到占有制度的重要性,在先占制度、拾得物归属、善意取得制度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占有制度起了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由于国家具有强制性、垄断性以及规 模经济的优势,不论是在制度变迁的需求和供给上,还是在不同类型的制度变迁以及解决制度变 迁的路径依赖上,国家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从实质上说,就是一个 制度变迁的过程。为了顺利实现和尽早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必须进一步 发挥国家在这一制度变迁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制度转型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2 0多年的制度变迁进程 ,中国初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制度转型。实现这一制度转型的主要原因在于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奠定了制度转型的基础 ;渐进改革策略的实施促进了制度转型的实现 ;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动的结合加快了制度转型的进程 ;强制性改革与诱致性改革的结合确保了制度转型的完成 ;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缩短了制度转型的过程 ;改革的意识形态提供了制度转型的思想保证。分析和研究这些原因 ,有助于我们回顾和总结中国改革 2 0余年的历史经验 ,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根据江苏省1990—2008年的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专业市场与经济转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专业市场发展与经济体制转型、经济结构转型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具有长期稳定和短期波动的特性;专业市场发展与经济体制转型、经济结构转型存在单向的Granger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专业市场发展是它们的因;专业市场发展给经济转型带来正面冲击效应。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地所有权制度的变迁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历史上,我国农地经历了从原始公有制向国有制再到私有制的变迁,而建国后则经历了从耕者有其田到集体所有的变迁。文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农地所有权制度的变迁作了分析,并为《物权法》的制定、当前集体农地所有权制度创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