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强制医疗程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适用条件模糊、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性质不明和庭审形式化等方面的问题。对"严重"和"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理解和认定影响着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范围。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在性质上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这影响到了该措施的实施程序和其在强制医疗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后的折抵刑期问题。应当通过赋予被害人相应的诉讼权利和保障有受审能力的涉案精神病人出庭等措施,实现强制医疗案件庭审的实质化。  相似文献   

3.
对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精神病人进行强制医疗,是现代法治社会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一项必要措施。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项特别程序,既体现了对精神病人人权的保障,又降低了精神病人对其他公民再伤害的可能性,对保障社会的和谐安定具有重大的法律意义。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关于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的规定仅有五条,操作性不强,完善我国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应坚持社会防卫与医疗救助并重,完善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强化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细化审理程序规则,完善执行机构。  相似文献   

4.
作为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新增的特别程序,刑事强制医疗程序面临着社会资潭供给严重不足的困境.而非政府组织以其承担协助、援助、代表和监督等职能可以将社会资源引入刑事强制医疗程序.非政府组织参与强制医疗程序有利于实现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有利于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为确保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行为在法制框架内规范运行,必须从启动、参与、救济和监督机制等方面构建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强制医疗程序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中,被申请人的权利保障问题一直是司法领域的难题.现实案例中涉及保护性约束措施的适用异化、强制医疗程序解除的困境等问题.从刑事诉讼的角度分析,法律规定不完善、相关单位对法律的理解偏差、"担责意识"干扰、"人身危险性"认定不一以及申请解除人的知情权缺乏保障是导致相关问题的主要原因.以被申请人的权利保障为出发点,应该完善相关规定、规范法律适用、避免"担责意识"干扰、规范"人身危险性"认定标准以及保障申请解除人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6.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将强制医疗纳入了法制轨道。由刑事司法程序处理精神障碍患者的强制医疗问题既遵循了国际通行做法,又符合中国基本国情,有助于实现公正、安全、人道和效率多元价值的平衡。虽然立法机关选择了渐进式的实践探索路径,但研究者不应满足于粗线条式的程序设计,应围绕强制医疗程序司法化的主线,在启动程序、临时安置、审理程序、执行程序和检察监督等问题上作进一步细化以完善现有的条文规定。  相似文献   

7.
为最大限度地避免精神病人实施犯罪和有效地预防已经造成危害结果的精神病人继续危害社会,同时也为了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其强制医疗.但目前我国的相关立法缺乏可操作性.文章在比较、借鉴外国(或地区)立法例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我国的强制医疗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2012年《刑事诉讼法》设立了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填补了有关涉嫌犯罪的精神病人处遇制度的空白。但无论是法典还是司法解释对于该程序的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需要进一步地补充和完善。而日本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及配套制度与设施,并积累了立法与实践经验。因此,有必要采取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分析日本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立法中值得我们借鉴与吸收的价值与制度,以期完善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我国,对于已做出犯罪行为的精神病人,必要时可以根据刑法予以强制医疗,但是对于在精神病人不愿意的情况下,也可以强制其住院,则缺少相应明确的法律规范。这导致了在实践中,很多精神病人因自杀、自残等种种非犯罪因素被亲属强行送进医院的行为无法准确定性,由此引起的医疗纠纷和诉讼也日益增多。若对精神病人民事强制住院必须依据的基本原则、强制行为适用要件进行解构分析,并探讨与精神病人民事强制住院行为相关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和监护问题,将对设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精神病人民事强制住院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死刑复核程序中法律援助缺位、辩护权行使难度大、辩护意见不受重视、法律规定粗疏且操作性差等,亟待加以完善。以刑事辩护法律援助全覆盖为契机完善死刑复核程序,主要路径在于建构我国死刑复核程序强制辩护制度,加快强制辩护的法律修订,以明确违反程序的法律后果、裁判文书说理的要求、律师执业权利的保障、异议权利的行使等事项,并提供相关可操作性诉讼规则指引。  相似文献   

11.
行政诉讼活动的性质及特点,决定了其在程序设置上有别于刑事、民事诉讼。而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关于行政诉讼程序的规定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为保障行政诉讼实体处理结果的公正性,有必要对程序设置的细节予以强化,从程序分流的角度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程序,以适应当前行政审判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米镝 《南都学坛》2006,26(5):96-97
正当法律程序作为重要的现代法治理念和原则,在程序推进过程中意义重大。对正当法律程序价值分析历来有程序工具主义价值理论和程序本位主义价值理论两种对立的方法。法律程序“正当性”的内在程序性价值形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可以构成判断不同程序规则合理性的基本依据,从诉讼程序上看,“利益无涉”就是回避制度,不同的程序价值形态在不同的程序法律中也会各有侧重,在我国,必须加强对程序正当性问题的研究,以服务于我们的立法和司法。  相似文献   

13.
股东会决议瑕疵在性质上可分为程序瑕疵和内容瑕疵,我国现行公司法区分瑕疵程度不同分别规定可撤销和无效两种模式,而其中程序瑕疵案件,无论司法实务界和理论界,均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如若股东会程序瑕疵不至于最终影响股东会最后决议以及部分股东的实际利益,法院应借鉴域外"裁量驳回制度"驳回少数股东要求撤销股东会决议的诉讼请求,避免增加公司成本并提高公司运行效率,然而这种带有片面法经济学分析的意味的做法,牺牲了公司程序正义和少数股东合法权利,并不符合科斯法律经济学的实质内涵和本质要求,有效的做法应是尊重法律关于程序瑕疵处理的现有规定,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确立,标志着人民法院民事司法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却未引起民事诉讼法学界的关注.笼统地说“调解优先”并不科学,应从案件性质、发生地域、诉讼程序和法院审级等方面进行细化分析.“调解优先”的司法政策容易导致对不顾当事人意愿强制调解的担心,必须采用以当事人对席的方式进行调解,调解方案应依照预测的判决提出等有效的程序保障手段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15.
进行强制侦查行为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权力,事关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对其有效约束乃法学界较为关注的事情。加快切合中国国情的司法审查机制的构建,对包括强制侦查行为在内的事关公民基本权利的侦查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既是对公民基本权利予以切实保障的必由之路,也是侦查行为法制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98条第1款规定了强制争端解决程序的任择性例外。一国可作出声明,对某些类型的争端排除强制程序的适用。对于南海争端,菲有意设计主张的争端类型,试图限制性解释中国的任择性例外声明。任择性例外应以自然方式并结合上下文及条约宗旨、目的,充分、全面考虑当时的所有情况,并以与声明方所追求的效果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菲的请求分别属于中国任择性例外声明中的"历史性权利"、"海洋划界"及必然涉及领土主权归属问题的"混合型"争端,均不应适用强制程序。  相似文献   

17.
历经漫长的立法进程,此次《行政强制法》的出台为我国行政强制的规范行使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法律依据,有很多值得肯定之处。与此同时,在行政强制设定、程序、救济等方面仍然有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在关照立法完善的同时,行政强制的有效实施仍然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只有在各方面制约因素完善的前提之下,行政强制的法治化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二板市场的建立是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退市制度的存在是二板市场健康运行的保证.文章以美国纳斯达克和香港联交所的创业板市场为基础,分析了成熟二板市场退市机制的成功经验,从退市标准和退市程序两个方面指出我国创业板股票发行上市规则咨询文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主体型、国家—个人主体型和个人主体型三种不同类型的程序主体性,反应了诉讼程序从国家控制到个体的人的自由的发展趋势。现代诉讼程序强调程序主体的个人主体性,个体的人应当成为程序独立的自主、自在性主体,这就需要其在诉讼程序中具有独立的属己利益支撑。民事诉讼程序应当淡化国家色彩,以个人的程序利益保障为基点,实现个人的独立性程序地位,进而使民事诉讼程序获得真正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0.
“过程必定影响结果”,决议程序必定影响决议的结果及其实施.决议程序的完善不仅能充实私法的程序理论,指导决议的形成过程,同时还对业主大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集体组织的集体利益协调产生重要的价值导向.我国没有完整系统的决议程序,仅在公司股东大会决议中有所体现.基于程序的独立价值和民法理论的适用,以公司股东大会决议为视角对决议程序从宏观的决议形成过程和微观的决议细节填补两大方面进行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