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追求"确定性"与人的本性相关,即人都追求和渴望着"思维安全"。"确定性"在笛卡尔那里是"我思故我在",在康德那里体现为"先天综合命题",在胡塞尔那里则是"超越论的主观性(意向性)"。胡塞尔通过现象学达到哲学的确定性,其研究的对象则是意义。尤其是他《逻辑研究》第二卷中的第六研究,切入了"存在问题",为从现象学上澄清逻辑的明见性开辟了道路。他最终避免了笛卡尔的先验实在论,又摆脱了康德的人类主义和相对主义,而达到了哲学所需要的"纯粹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吴海龙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1):15-16,26
胡塞尔在哲学危机和欧洲人的危机下建立自己的哲学。要想把自己的哲学建设成严格的科学,胡塞尔必须另 辟蹊径。胡塞尔就是在批判休谟、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的基础上建立了现象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史上,自笛卡尔至胡塞尔的认识论范式内,对主观意识如何认识外物的认识论难题,有四种不同的解决方式:实在论、内在观念论、先验观念论以及先验现象学。胡塞尔1906年首次提出了认识批判,它来自康德但又在其先验现象学框架内对康德作了批判。因胡塞尔仍在笛卡尔的认识论范式内,其先验现象学的问题亦受这一认识方式本身的局限。海德格尔提出切近物的首要方式不再是人的理性认识,而是此在的非理性的、情绪性的生存体验的基础存在论,使他走出了认识论框架,建立了新的心与物的关系范式,实现了问题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海德格尔 “现象学时代”之思想嬗变的讨论,旨在提供一种阐释海德格尔早期 生命哲学转向的可能思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海德格尔提供了表述源初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与此 同时,拒斥笛卡尔式主体性的努力,一直贯穿在海德格尔早年对关于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建构过程之 中。换言之,通过拥抱胡塞尔现象学来拒斥新康德主义的主观逻辑,与通过转向生命现象学来拒斥内 在于胡塞尔现象学之中的笛卡尔式主体性问题,这两种思想冲动同时交织在海德格尔的 “现象学时 代”探索 “源初生活体验”的哲学路向上,构成了 《存在与时间》这部 “20世纪最伟大的反笛卡尔 文章对海德格尔 “现象学时代”之思想嬗变的讨论,旨在提供一种阐释海德格尔早期 生命哲学转向的可能思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海德格尔提供了表述源初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与此 同时,拒斥笛卡尔式主体性的努力,一直贯穿在海德格尔早年对关于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建构过程之 中。换言之,通过拥抱胡塞尔现象学来拒斥新康德主义的主观逻辑,与通过转向生命现象学来拒斥内 在于胡塞尔现象学之中的笛卡尔式主体性问题,这两种思想冲动同时交织在海德格尔的 “现象学时 代”探索 “源初生活体验”的哲学路向上,构成了 《存在与时间》这部 “20世纪最伟大的反笛卡尔 主义著作”形成的 “史前史”。  相似文献   

5.
研究康德美学,最好是从方法论着手。而胡塞尔现象学对于理解康德美学具有特殊意义。在现象学视野下,可以发现,反思判断是理解康德美学的关键。反思判断不同于规定判断,不是以“普遍归摄特殊”,而是“从特殊寻求普遍”,暗含着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思路。康德的审美判断作为反思判断一开始就立足于情感(特殊),而把对象的存在加以悬搁,超越了认识论(客观主义)美学。康德从先验主义立场出发,努力纯化审美判断,确立起情感的普遍本质结构,从而超越心理学(心理主义)美学,显示了胡塞尔现象学“先验还原”的思想萌芽。康德美学正是依靠这样一套“准现象学方法”实现对前康德美学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论革命,为近代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化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6.
近代哲学史上,“自我”论不仅仅是一个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与实践哲学和伦理学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一般认为,近代关于人与自身的关系起源可追溯到霍布斯,后经笛卡尔、贝克莱、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人把“自我”问题发展为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到胡塞尔现象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至今仍然是哲人们热烈讨论的一个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7.
尽管胡塞尔是德国哲学家并且深受典型大陆思想家笛卡尔和康德的影响,但他并不是典型的大陆思想家,他对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的思想非常熟悉并且深受其影响。在他的书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英国经验论的思想倾向。在许多具体问题上,胡塞尔和后来的分析哲学家有着相同的或类似的看法。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胡塞尔著作的英译本的出现,英语国家的哲学家发现,“胡塞尔所谈论的正是他们自己传统中关注的中心问题,并为胡塞尔思想的广博和深刻”所倾倒①。如今关心“胡塞尔学”的哲学家在英语国家亦不再是凤毛麟角了,特别是他的语言哲学思想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注意,但是我们在这里不想详谈胡塞尔哲学思想与现代英语世界的语言哲学家思想的异同问题,而想简单的介绍一下胡塞尔在语言问题上的,特别足在意义问题上的一般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萨特的早期文献为依据,探讨了萨特思想得以形成的基础和过程.年青萨特通过研读胡塞尔的现象学,澄清了胡塞尔现象学与康德哲学在主体课题上的重要分野;进而又通过对胡塞尔的超越论的自我思想的批判,推进了早期胡塞尔的非观念论现象学的进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非自我论的意识概念,从而为他后来的存在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对比研究中,本文指出康德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其“先验反思”的现象学性质。在康德之前,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绝对对立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康德美学以一套“准现象学方法”给予了前康德美学中主客二分的自然主义立场以巨大颠覆。然而从根本上看,康德又只是属于传统的,康德美学只具有“半现象学”性质,康德超越自然主义的立场与胡塞尔现象学相比是极不彻底的。以现象学为视角,本文批判地指出:一方面,康德对于审美判断之中介性的确认,表明他并没有达到现象学关于意识的始源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康德对于审美二律背反的解决及其暴露出的二元论哲学的内在矛盾,又表明他没有达到现象学关于主客不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从柏拉图到笛卡尔、康德和胡塞尔等人,很多学者在哲学认识论上都论述了"知识—信念"关系。在海萨尼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奥曼提出的交互认识论建构了规范的知识信念空间的模型。但是,奥曼结构本质上还是静态的。近些年来动态的交互认识中的"知识—信念"结构加入了"信息更新"和"信念修正",新的结构和模型回答了人们决策过程中主体间动态的交互决策的认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
自柏拉图以降两千余年的西方人文哲学凸显了"理性"这一智性关键词.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决定质料说"(形式就是事物存在的理由),从笛卡尔的"我思"(cogito)到康德的"绝对律令"(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到胡塞尔的"回到事实本身"(以纯粹逻辑学取代纯粹数学),无不再现与重释了西方哲学中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哲学史上,自我理论具有特别的地位.从主体谱系学的角度追踪自我理论的发展历程,依然是有待人们去完成的一项艰苦的工作.本文立足于康德哲学的自我理论,通过与笛卡尔的自我理论,胡塞尔的自我理论相互诠释,认为近代哲学的自我理论表现为一个自否定的过程,也就是从对自我的实体化理解到对自我的功能化理解的深入,进而指出,正是在这种理解的深入过程中,哲学开启了更广阔的视域.  相似文献   

13.
在休谟和康德之后,主体性在理论哲学上得到辩护的前景变得黯淡起来.在这种背景中,利科对于主体性的辩护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它在从笛卡尔、康德直到胡塞尔的对主体性的不同的阐发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之后,对主体性的可辩护性开辟了新的空间.尽管如此.利科诉诸ipseity的时于主体性的辩护采取的是一种非自我论的形式,这种辩护实际上表现出了对于自我的概念在历史上所受到的批评的过度的敏感,并因此而未能充分拓展他所诉诸的解释学策略所蕴含的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康德的感性直观论与胡塞尔的范畴直观论的比较分析,证明胡塞尔企图突破康德的感性直观论的界限而创造出所谓的知性直观,是不成功的。然而胡塞尔的努力也揭示出康德的感性直观的局限性,即康德的知识论只注意知识的可能性而忽视了对知识的多样性的原因的分析。这样,胡塞尔对哲学的发展仍然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不同于胡塞尔的新的范畴直观论,把范畴直观定义为“带有个性色彩的感性直观”,并对这一新的范畴直观的形成机制、表现形式、作用和意义作了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在其著名的康德解读中,海德格尔通过将纯粹理性的基础诠释为超越论想象力对三维时间域的自身感发的构造,开启了以此在的有限存在为基础的新形而上学。但在意识哲学的脉络中,胡塞尔不仅早已指出康德的生产性的想象力属于被动综合领域,康德错失了奠基性的原初时间综合,而且还以其对活的当下之自身构造的原发性的探讨在实事上为海德格尔的康德批判提供了新的可能。参考胡塞尔晚年的探索,可以发现,本真三维时间域本身的创生源自比超越论想象力更本源的源生想象力,源生想象力以及心体建构中的情动创生存在和对"有某物"的诠释已经将人带入了由亲在的生存开启的更原始的体验和存在领域。与此在的形而上学不同,亲在的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建基性的哲学探索,打开了"人何以生而为人"这一全新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6.
世界是贯穿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实际生活世界,康德的先验想象力,胡塞尔的视域理论,雅斯贝尔斯的限界思想的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世界现象学,提出了既内在于主体又超越于主体之外的"在之中"结构。我们只有在理清这四个来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进入到海德格尔的世界现象学之中。  相似文献   

17.
刘慧 《人力资源管理》2011,(11):190-190
<正>一、萨特的介绍让·保罗·萨特,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哲学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创始人。在中学期间,热爱阅读的萨特,曾产生过拯救人类与痛苦的浪漫理想。在巴黎师范学院学习的萨特,读了笛卡尔、康德、柏拉图等人的主要作品,这些人的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深远。不满于现状的萨特,投身于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门下深造。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马克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首先抨击康德论证中的“不言而喻”的前提 ;其次 ,消解康德的“物自体”。通过对这些东西的现象学悬置 ,胡塞尔终于达到彻底的先验主体主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现象学的还原理论以及笛卡、尔康德对胡塞尔的影响,指出通过现象学的还原而找到的先验自我,使胡塞尔克服了康德“物自体”不可知论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针对康德提出的现象的可能性条件,也就是四组知性范畴,马里翁描述了四种典型的充溢现象:事件,不可预测的;偶像,无法承受的;肉,绝对的,摆脱一切经验类比的;圣像,不可注视的.它们所代表的充溢现象的四个特征,逐个颠覆了康德的知性范畴,也超越了胡塞尔的视域和建构性的"我".现象学因此实现了从展示到自身显现的转变,真正坚持了现象的自身显现相对于主体知觉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