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素质是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应用型高校和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探究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的现实困境和原因分析,并提出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赵河 《人才瞭望》2022,(19):51-53
<正>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准确分析河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索“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建设途径,是提升新时代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要想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让学生会技术、能操作、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那么教师自身就必须既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双师型"教师正好同时具备着两种素质,这样的教师正是高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因而,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4.
李从德 《人才瞭望》2016,(14):58-59
“双师型”临床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分析目前地方本科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提出从制定临床教师选拔标准,完善准入制度入手;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促进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培养临床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双师职业素养等全面促进双师型临床教师的培养,保障医学教学质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本科应用型人才有别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岗位来设计专业,而是以学科来设计专业。但它并不是学科本位的,相反必须是对接现实、以需求为导向的。这就要求我们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才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念,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能敏锐地反映社会需求,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培养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而建设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这一宗旨的关键,以高职院校“双师型”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结合唐山经济发展的情况,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分析了“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培养策略,提出了具体的内在提高和外在保障的建议,旨在为其他学科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借鉴,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教师,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知识与素质的关系,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将道德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就要着眼于教师、着眼于学生、着眼于课堂.本文也正是从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途径的论述,阐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双师型”队伍的内涵定义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一是加强对有关政策的完善来更好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探究具有价值的激励机制,三是注重于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四是拓宽教师队伍的人员选择方向,建立兼职教师机制.笔者认为,双师型”借助于对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使教学工作本身能够成为一个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影响因素,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地高校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洁 《人才瞭望》2010,(6):36-3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一线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愈大,技术工人的培养作用也愈明显。而技工教育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于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从明确技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拓宽技校教师来源渠道、培养“双师型”教师、完善技校教师培训制度、引进激励理论和竞争制度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确保充足的师资.提高技校教师综合素质.稳定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0.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水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教学压力比较大,“双师型”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难点。学校要立足自身专业设置特点、师资培养等需求,制定完善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方案,完善教师招聘机制,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明确“双师型”教师准入标准,增强教师个人学习意识,明确他们的学习方向;多渠道开展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各个专业教师结构;完善教师培训、奖励制度,组织教学培训,构建学习型组织;加快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一支专业素养高、师德高尚、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1.
李盼 《人才瞭望》2017,(6):120-121
“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同时又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更是创建高职示范校的关键和前提.笔者从“双师型”教学团队的相关理论入手,结合高职会计品牌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已经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向纵深发展,但通过调查研究,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仍存诸多问题,如财政资金投入有限、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培养机制不够健全等。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长效机制的涵义出发,论述了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并着重就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长效机制进行探究,旨在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教学团队规模逐步形成,教学整体水平获得了显著提高.但是相比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无法达到教学的需求.理论水平有余而实践应用的薄弱,使现代学徒制的推进遭遇了师资瓶颈.将终生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师队伍培养,是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知识、信息呈爆炸式膨胀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指出:“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又指出:“科技、教育、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重任,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  相似文献   

15.
单丹 《人才瞭望》2017,(14):68-69
高职教育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从而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紧贴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获得企业的“上岗证”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使毕业生毕业后步入就业岗位之际能很好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16.
本课题的总体目标是基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的视角,构建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实现教与改相结合的相关教学改革.这也正是《教育发展纲要》要求“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和质量年报制度,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一个职业,但更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其它类别教育的教师素质要求不同,必须具备"职业能力"素质,即"双师型"。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但无论是发展还是竞争,其核心都是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培养。那么人才的培养最主要的是靠教育,由此而知教师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教师教学能力更应该得到我们广大的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势在必行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张洁  谭亚莉 《人才开发》2005,(12):26-27
高等财经院校在我国财经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培养的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财经院校所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应用的知识,还需要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社会良知责任感。因此,高等财经院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作为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的重要内容。一、高等财经院校在校学生人文素质调查本科生对人文教育的整体认识:从调查结果按理看,有66.05%的同学不清楚“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文教育”的概念。“缺乏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缺乏一批人文大师和学者”“,人文教育的…  相似文献   

20.
“双师型”教师是对技工院校非文化课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是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基本要求。“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有许多种说法,我认为基本内容有两点:一是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技工院校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不足总数的1/3。在职业教育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