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在语法和表达习惯上的差异,有时必须改变原文某些词语的词类才能有效地传达出原文的准确意思。本文讨论了词类转换的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蔡薇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83-84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在语法和表达习惯上的差异,有时必须改变原文某些词语的词类才能有效地传达出原文的准确意思。本文讨论了词类转换的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3.
刘瑛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7(1):81-85
英译汉 ,并非简单的、从字面上的对译 ,而应遵循一定的规则 ,本文分类列举了英译汉中词性转换的较典型的五种类型 ,即名词的转换、动词的转换、形容词的转换、介词的转换及副词的转换 ,并举例详细说明了这五种类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韩培毅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224-228
本文根据语料库索引提供的大量证据 ,探讨了现代英语中常见的词类转换使用 ,对种类繁多的词类转换现象进行了分类 ,并采用大量的证据阐明其使用的语境、搭配、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 ,为我们更科学地、更有效地、更灵活地学习和使用语言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词类转换是现代英语语法的明显特征之一.该文从语义功能转换的角度,结合大量实例,总结了词类转换的类型,分析了其语用和修辞意义.该文作者认为词类转换的语法化现象是词汇语义移位后逐渐沉淀的结果,它具有扩大语用和修辞空间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词类转换是现代英语语法的明显特征之一.该文从语义功能转换的角度,结合大量实例,总结了词类转换的类型,分析了其语用和修辞意义.该文作者认为词类转换的语法化现象是词汇语义移位后逐渐沉淀的结果,它具有扩大语用和修辞空间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词类转换是现代英语语法的明显特征之一。该文从语义功能转换的角度 ,结合大量实例 ,总结了词类转换的类型 ,分析了其语用和修辞意义。该文作者认为词类转换的语法化现象是词汇语义移位后逐渐沉淀的结果 ,它具有扩大语用和修辞空间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英汉、汉英翻译的有效性——以词类转换和单位转换为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茵茵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5):98-101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韩礼德的“阶和范畴语法”之上的。通过对“翻译转换”理论的起源、实质及分类的介绍,旨在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转换的必要性。同时,在对源语和目标语语言结构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若干汉英、英汉翻译的例证,主要从词类转换和单位转换这两个方面探讨转换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德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和翻译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伟祥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4):109-115
本文结合翻译课的教学实践 ,着重从词类和语态转换、长句分译和合理使用汉语成语和四字结构等方面 ,对德汉翻译中的有关技巧举例进行了对比和解释。德语和汉语无论在词法还是在句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只有遵循这些差异 ,才能在翻译时做到忠实通顺 ,明确易懂。要提高翻译能力和水平 ,除了对原文的内容要透彻的了解 ,能写出通顺畅达的汉语外 ,关键还是要注重翻译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童敏君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8,(4)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两种语言在结构、表达方式、修饰手段和逻辑思维形式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特点并存在许多差异。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有些句子可以逐词对译,有些句子则不能。因此在很多情况下,英译汉时很难将两种语言的词性和结构一一对应。此时,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律,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必须把词类适当地加以转换,才能使译文通顺自然。 相似文献
11.
郭红艺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英语助动词与词类动词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英语语法学家及语言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第一部分通过举例分析英语助动词在句子中所起的否定、倒装、代码及强调肯定四种作用,论述了英语助动词与实意动词的异同。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词类”、“词类动词”及“典型”等概念。第三部分根据词类动词最核心成员所应具备的两个特点:曲折变化及功能潜势,将主要英语助动词分别与“典型”词类动词进行了分析、比较,从而得出:英语助动词应归属于词类动词,但并不是“典型”的词类动词;它们与词类动词的关系是多层次的。 相似文献
12.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概念。但这一概念的外延仍然模湖不清 ,不少语法著作把一些不属于词类活用的问题看成“词类活用” ,如词类的兼用、动词形容词的代用、谓语宾语之间特殊的语义关系等等。本文对这三方面的语法特征进行分析 ,指出它们不属于“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13.
田舒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本文描述了英语的词类转化与形象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词类转化在遣词造句上的功能,并通过大量的英汉对比译例,具体说明了词类转化所起到的多种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尹世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90,(1)
词类转换是以词汇手段求其形象表达的基本方法。或以形似,或以神合,或以义近,着墨少而寓意远,可使语言更为生动,更为富于表现力。古汉语词类转换,屡见不鲜。如论语“吾语汝”,“语”字用作动词,左传“豕人立而啼”,意思是猪象人一样站着哀鸣。这里的“人”字是修饰“立”的,作副词用。而在英语里,词类转换数量更多,范围更广。因为一词多义是英语的特点之一。如Like一词可作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介词、连词用。 相似文献
15.
黎铁群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
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因此,汉译英时难度较大。汉译英时注意应用转换技巧,即转换词类和语态,可以使译文更符合英语语言规范和习惯,提高译文质量和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6.
曹晋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6):256-258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一种很普遍的语法现象,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对我们阅读古籍,深入理解古汉语的语法特点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语法结构和词汇意义上讨论了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几类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 相似文献
17.
彭明娥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7(2):75-79
对学生英语写作与翻译中大量词类误用现象进行系统的语料分析之后发现:不同词类的误用中,以名词和动词的混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的混用;在同一词类的误用中,以动词误用频率最高,其次是代词误用,再次是名词误用。在对英语词汇的标记性程度进行进一步分析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英语词类误用与其标记性程度成正比,即标记性越强其误用频率越高;标记性不明显的词类,其误用的可能性很小甚至没有可能。 相似文献
18.
邹晓玲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80-84
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人们对语言变异的追求,新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引人瞩目。文章结合对当代汉语新词语活用现象的调查,运用兼位理论从语义-语法角度初步考察了当代汉语新词语词类活用现象。依据兼位的分析方法,将语义-语法是否具有复合性作为判别词类活用与兼类的标准。在新词语活用范围的界定上,应该坚持从严标准,注意与其它非活用现象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