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一个问题未必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思维方式的科学化问题。但究其实,思维方式却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中的深层成果。是否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能否牢牢树立的根蒂。因而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思维方式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深层成果思维方式指的是人们进行理性思维活动时所形成的一般模式。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而理性思维活动又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升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能动地指导实践。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一认识”活动中,一方面,…  相似文献   

2.
认识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需要有中介”(列宁《哲学笔记》,第172页)。实践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物质性中介,而思维活动则是其精神性中介。当前,要澄清哲学界有关认识的主体性、客观性以及认识的本质诸问题的争论,关键在于深入考察主客体在思维中的相互作用,探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思维机制。所谓思维机制,就是主体的思维机能系统接收和加工客体信息的具体方式。主体的思维机能系统包括知、情、意三要素,这三  相似文献   

3.
<正> 王玉海同志在《东岳论丛》1988年第1期发表了《论矛盾的形成方式》.王文认为:"从时间的角度看,矛盾的形成方式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矛盾着的双方在同一个统一体内同时产生";"二、矛盾着的双方并非同时产生,而是后产生的一方与先存在的一方构成了矛盾";"三、矛盾  相似文献   

4.
王涛 《广西社会科学》2006,3(12):159-162
维果茨基关于活动、中介、内化的三大理论论述了人类认知和思维的社会文化根源、活动对高级心理机能形成的决定作用、心理工具和文化工具对认知的中介作用、内化和外化的循环机制以及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思想.维果茨基的文化观的实践意义和当代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学习与发展的关系、心理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语言与知识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存在领域的划分”是哲学的最高范式。“存在=物质+精神”是传统哲学的立论之基。由于信息哲学重新划分了存在领域:“存在=物质+信息”,所以,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转向,由此也确立了信息哲学的元哲学或最高哲学的性质。中国信息哲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以来,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系统的理论,主要表现为9个方面。一是信息本体论:一种关于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的全新存在论学说;二是信息演化论:一种关于物质形态和信息形态双重演化的理论;三是信息认识论:一种关于人的认识发生的多维中介建构与虚拟的学说;四是人的全面本质论:一种关于人的本质的多维综合生成和创造性建构的学说;五是信息价值论:一种能够兼容物质价值和信息价值的全新价值学说;六是社会信息论:一种关于社会性质和社会进化方式的新理论;七是信息生产论:对人类实践和生产活动本质的新认识;八是信息思维论:一种关于科学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理论;九是统一信息科学论:一种关于“科学的信息科学化”的当代科学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虚拟形态:从虚拟思维到虚拟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语境中的“虚拟”,特指数字化的表达方式、构成方式和超越方式。在广义上,虚拟则指人借助于符号化或数字化中介系统超越现实、观念地或实践地建构“非现实的真实世界”的能力、活动、过程和结果。人类虚拟活动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而虚拟思维和虚拟实践则是其中两大基本形态。从虚拟思维发展到虚拟实践,是人类超越活动的一次重要飞跃。  相似文献   

7.
王家忠 《东岳论丛》2005,26(1):147-149
矛盾中介不同于联系中介。中介依对立面的存在而存在,没有矛盾(对立)中介便失去了其性质和意义。“一分为二”是矛盾规律的朴素表述,“一分为三”只是矛盾的一种解决方式,而不是其普遍存在状态。只有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性质,才能准确地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和中介观。  相似文献   

8.
一、教育理论的本质是对教育实践的解释和概念构建。教育理论不能直接作用于实践,它必须通过一个中介,即主体来实现对实践的指导。二、理论性认识和经验性认识是两种不同形态和层次的认识范畴,理论性认识是关于教育“是什么”的认识,经验性认识是关于教育“是什么样”的认识。三、术语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必要的工具,新思维需要新名词新术语。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二律背反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揭示出“人”作为主体的理性自身和认识中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认识进程中主体与客体、有限与无限、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其存在是必然的、客观的,并且是主体自发产生的,因而是一种能动的“矛盾说”或“辩证法”。同时二律背反也揭示出主体辩证的思维方式,从而把人类认识由机械论推进到辩证的发展方向。二律背反所确立的辩证法,就是主体的辩证法。本文试就主体认识进程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悖论由两个正确而又相互对立的认识所组成.但其组成不具有共时性。悖论与逻辑矛盾不同。它出现的矛盾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是人类思维的必然产物:悖论与客观矛盾也不 同.它是在认识过程中出现的.属于主观范畴的矛盾.不具有客观性;悖论亦不同于辩证矛盾.悖论 的双方可以独立存在并不以对立一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其矛盾双方虽有互补性和互斥性。但 不具有同一性。悖论从类型上分为哲学悖论、数学悖论、自然科学悖论和社会科学悖论。  相似文献   

11.
略论直觉的本质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直觉的本质,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直觉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思维方法”。也有人认为直觉是“人类一种高于知觉、低于思维的心理能力”,它“不是隶属于理性思维”。我们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要是把直觉仅仅看成是一种认识方法,那确实会降低它在认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但如果把直觉看成既不属于感性直观,也不屈于理性思维的“中介能力”,那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直觉固然是一种心理能力,但它具有认识功能,而这一点对于认识和实践着的人来说,正是带有根本性的。为了体现直觉的本质,可以而且应当把直觉规定为人类理性所固有的一种认识能力,是思维的一个要素,是理性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12.
合目的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中介系统,是为人类生存实践服务的。思维方式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笔者认为,从思维的内容和目的来看,可以将全部人类思维划分为以求真为目的的合规律性思维和以求善(好)为目的的合目的性思维。笔者系统分析论证了合目的性思维的含义、特征、形式和地位作用,指出合目的性思维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总体过程之中,是人类整体思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哲学教科书未能正确界说其地位,抽象地强调规律性而贬低目的性,其结果是将马克思主义降格为机械唯物主义,这一理论误读应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3.
实践和思维主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实践和认识、思维的关系,不能撇开主体这个环节。人既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又是认识和思维的主体。实践和认识、思维的相互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介,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总是复归于主体。因此,实践对认识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具体认识过程和内容上,而且表现在认识主体本身的发展上。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实践活动对主体形成和发展的意义更为深远。具体地说,人作为认识和思维的主体,要有三个基本条件——思维器官、思维能力、思维形式,它们是构成思维主  相似文献   

14.
逻辑上的二分法不是哲学上矛盾的一分为二,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矛盾双方之间可以有中介、中间阶段、过度状态,但这与一分为二的矛盾观是一致的,并不说明矛盾关系由三方面构成或矛盾存在于三者(方)之间,因此"一分为三"的矛盾观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论虚拟思维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思维空间是人类思维自己所编织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只属于自己的人类小宇宙。传统的思维空间主要是概念性的逻辑空间,它为人类思维的想象力、抽象力与创造力提供了翱翔的场所。有别于传统的“概念之网”, 现时代的虚拟思维则是数字化的构成与表达,由01所形成的“数字之网”,不但具有新颖的表达方式与构建方式,而且实现了思维的感性外化,是人类思维空间的又一次升华与飞跃。在此,虚拟思维不仅仅是人类的思维中介,而且生成了一个全新的、感性的客观世界。换言之,当代数字化时代的根本内核便是人类思维小宇宙的一次“大爆炸”与“感性化”。  相似文献   

16.
正中反论——“矛盾”范畴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矛盾”,原本是逻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来,“矛盾”这个中国文化的特有词被借来说明和更替马列主义哲学中的“对立面”范畴。其实,“矛盾”双方并不构成对立范畴。“盾”是中介。“矛”与“反矛”是对立双方。“矛——盾——反矛”构成统一物。“中介”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统一物是由中介连接对立两极(两面)相构成的。按照“两极与中介”辩证统一观,应确立“正中反”(正极——中介——反极)这个全新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7.
人类思维充满了矛盾,因矛盾总要经历由潜在展开到解决的过程,与此相对应,思维的发展也必然呈现为正题、反题、合题三个阶段,这三个认识阶段的两次过渡总要经过怀疑、问题、立论三个环节才能实现。把握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可以帮助人们缩短辩证思维形成的周期,从而更有利于人们认识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更准确地预测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从人类思维主导观念的转变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思维主导观念 ,经历了从“是什么”到“怎样” ,再到“是什么”和“怎样”并重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从哲学的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方法论 ,进而向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转变。从这种转变中 ,我们就能从深层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价值本质、基础和存在方式等问题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大体上不外是“观念说”、“实体或属性说”、“关系说”等几种类型。我们所采用“实践说”,即把价值看作本质上是人类实践基础上的特有现象,是实践的内在规定之一。这是在前人已经达到的‘5关系说”基础上,运用实践唯物主义进一步思考的尝试。二、从传统的单纯实体型思维向现代的动态关系型思维转变,是当代人类科学的思维方式。完全实体化的或“实体中心论”的思维,是20世纪以前的科学思维方式。从哲学高度看,单纯实体型思维的特点和缺陷是:对于“存在”范畴,…  相似文献   

20.
历史研究中的考实性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研究是一种间接认识,其认识主体不能直接地接受和反映客体(史实),而需借助一定的中介(史料)。因此,辨析客体与中介之间是否符契,构成了历史研究中考实性认识的重要任务。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考实性认识的主要方法有六种:比较、归纳、类推、演绎、钩沉、溯源。考实性认识的一般形式是通过“存疑”——“搜证”——“考求”三段式发现史料中的矛盾点与契合点以证其是非的过程。考实性认识与其他认识形式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各自有着重要作用,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