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同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相对真理由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主体对客体的正确认识,所以它具有真理的相对性;又因为相对真理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扩展和深化,并最终积累成绝对真理,所以它又具有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只是相对真理的两种辩证统一的属性,而绝对真理只能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通过对康德美学的重释和对审美意识抽象的批判,得出了他关于艺术真理的结论,即我们在艺术中经验到的不是一种科学真理,而是一种存在的真理,这种真理是一种生活真理和意义真理,这种真理经验改变了我们理解主体并影响到我们整个的世界经验。  相似文献   

3.
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如何作出合理的理解和规定?这是目前国内有关真理论的研究中引起争论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分析真理作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所具有的具体性、历史性特点入手,确认“有条件性”是真理的一个基本内在属性,也是理解和规定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所必须坚持、贯彻的一个基本的前提。由此,本文不赞成把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解说为无条件性和有条件性的传统观点,而认为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确定性、至上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不确定性、非至上性,二者都是有条件的;也不赞成把绝对真理作为与相对真理相对应的一个范畴,而认为相对真理的对立面其实就是相对谬误。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自我扬弃的历史性过程,任何具体真理本质上都是相对真理,同时又包含着向相对谬误转化的可能性。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转化中,真理愈升愈高,日益接近着客体世界。  相似文献   

4.
真实性是传记文学的灵魂与生命,但是随着历史哲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历史真实的相对性,即任何历史再现都只能达到相对真实,而不可能达到绝对真实。传记文学中的历史真实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影响传记文学真实性的原因有历史叙述的主观性、历史话语的修辞性、记忆的不可靠性等。对历史真实相对性的认识并不是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存在,而是要求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历史的本质,从而树立现代的传记文学真实观,追求更深刻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5.
真理是主体对客体近似正确的反映。任何真理的认识都具有'近似性'这一本质属性。'近似性'与传统意义上的真理相对性具有根本区别。因而,这一理解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问题争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只是较多地注意了概念和定义的争论,而忽视了从其它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界限到底怎样划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如何显现出来的?这是笔者试图说明的问题。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一个真理而不是两个真理,是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二者密不可分。诚然,从辩证的观点来看,这种理解是正确的。但我认为只作这样的理解是不够  相似文献   

7.
正确的常识也是一种真理,真实地存在着。从常识真理的形成途径、反映内容及表述形式上将其分为事实经验常识真理和科学哲学常识真理两大类。常识真理与理论系统真理相比,具有非理论系统性和直接生活实践性的基本特征。常识真理同样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常识真理是较低层次的真理,其相对性表现在非系统的、不完全的和不精确完备的,因而是有待上升提高的,但并不因此而失去其辩证本性。哲学理论必须从系统的哲学殿堂延伸至更为广阔的世俗常识领域,这就是哲学真理论的现代走向。  相似文献   

8.
艺术真实来源于客观的社会生活和主体的心灵旨趣 ,具体地说即讲求细节的逼肖、本质的揭示和情感的真挚、理想的导引。在艺术作品中 ,再现物象层、认识评价层、哲学意味层都存在真实性要求 ,三个层次分别联系着历史上的三种基本的真实观 ,不同作品因致力描绘的形象的类别不同而各有侧重。应该将艺术真实的不同层次的规定理解为一个系统 ,并从生成作品的心灵统一体中获得深层把握 ;简言之 ,艺术真实即艺术品真实体现了人的生存状态 ,具有可信性  相似文献   

9.
精神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近现代经验科学方法论在精神领域的延伸。但科学方法由于其固有的 主客体二分模式,反而构成对存在真理的遮蔽。也就是说,现代科学方法无法让我们达到存在的真理。只有审美经 验才能达到。但要借助审美经验达到存在的真理,首先要批判和改造审美意识,因为它是近代主体主义之产物,遮 蔽了美和艺术品的本体论意义。对艺术和艺术品的分析展示了艺术,艺术品与艺术经验者的同一和交融,显示了艺 术作品的存在论本质。但是,对艺术品的现象学还原固然打开了新的视域,揭示了为主体性哲学所遮蔽的艺术与生 活世界的本质关联,但主客体二分模式的消解却为价值相对主义铺平了道路,所以近代美学中美的伦理功能被削 弱。  相似文献   

10.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从艺术经验入手,深入历史及语言领域对诠释学的方法进行了史的批判研究并阐释了其本体学的意义。作为精神学科中的一门独特领域,艺术经验更能体现对真理的非科学性表达。伽达默尔通过对传统美学康德、席勒对“游戏”概念主体观念的批判性阐释,时“审美区分”的质疑,强调了艺术本体建立在理解与阐释的过程中,艺术、美成为一种开放、意义不断生成的未完结的存在。理解者的前见、理解的时间性以及效果历史等成为把握艺术作品不可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使得艺术真理呈现出历史相对主义的趋向。  相似文献   

11.
解释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野,提出并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解释学问题。在解释学的视野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理解的基本性质是相对性,这种相对性是包含绝对性的相对性,在人们相对性的理解中包含着绝对的成分,理解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坚持辩证的理解观,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这是一个涉及如何把握真理这个哲学范畴的科学含义的重要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探索真理,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并用真理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什么是真理呢?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真理的这一规定,是符合马列主义真理观的。真理是认识论的范畴,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  相似文献   

13.
(一) 哲学同它的历史是两种虽有联系、却又截然不同的东西——这在那些对哲学略知一二的人们中间似乎成了显而易见的真理,以至怀疑这一点会被认为是愚蠢的或悖理的。难道我们不是正确地假定了在艺术同艺术史之间、科学同科学史之间存在着实在的区别吗?难道哲学同哲学史之间不是也存在着实在的区别吗?艺术创作同叙述千百年来艺术发展的历史显然不是一回事,尽管它  相似文献   

14.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否弃艺术的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批判结果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 ,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 ,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 :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 ,否弃艺术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 ,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批判结果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 ,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 ,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 :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 ,否弃艺术的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 ,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批判结果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真理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它的本质是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在发展过程中受着认识对象和认识主体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真理作为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不但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而且具有层次性。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十分重视历史现实,但他未从现实实存的人生纠结的角度看问题;只有从纠结的角度才能更真实地说明存在的构成性,只有通过现实的纠结,虚无化才是可能的,通向存在的道路才能开启。各种纠结所达到的虚无化,所生成的存在真理,都不可能是终极性的,要提防把某种构成视为实体而形而上学化。纠结是绝对的、永恒的、永无完结的。理解现象学的艺术本体论,必须有一种整体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张云 《国际公关》2014,(2):92-93
正在"公共关系"被引进国内的近三十年间,几乎所有的译著、论著和教材对"公共关系主体"的表述都采用同一种方式,即只说明"谁是公共关系主体"而不说明"什么是公共关系主体"。谁是这一主体呢?答曰:社会组织,简称"组织"。这种解释实际上经不起追问。例如,任何社会组织都是公共关系主体吗?如果回答"是",那么如何解释绝大多数的社会组织从领导到职工都没认为自己是什么"公共关系主体"?又如,任何公共关系主体都是社会组织吗?如果  相似文献   

20.
艺术作为认识真理的经验形式,作为意识形态的构成元素,与宗教、科学、历史和哲学等相比,是处于最低的层面;而艺术作为人类天才的创造的形象世界,又包含有更高目的的精神指向。过于夸大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艺术偏离人的基本的精神需求,而变成了政治或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这样只会导致艺术功能的衰退。艺术的娱乐,并非功利性,而首先是享受性,它与一般娱乐不同的特点是审美的愉悦,具有强烈的情感性,是感动或情感的释放。我们谈艺术的娱乐功能,一点也不否认和贬低艺术的社会功能,相反,恰恰是为了健全和强化艺术的功能效应,更好地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的社会功能效应,固然取决于艺术品的审美趣味,但也不等于具有审美趣味的艺术品,就具备很好的社会功能,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感的精神的和灵魂的力量,艺术家的良知与激情、思想与文化精神,决定着作品的社会功能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