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侗族婚姻习俗与现行婚姻法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传统原因和社会现实原因,侗族的婚姻习俗与我国现行婚姻法存在诸多冲突,甚至相悖。如结 婚年龄大大提前,近亲结婚、包办婚姻、结婚不履行法定手续等。文章从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两方面剖析其存在的 原因、危害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冲突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2.
侗族传统社会之代际关系为一种稳定式的长久持续的代际间相互理解、关心、体贴的协调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表现为敬老与爱幼的特征,以相互谅解、合作消弥代际矛盾,维护民族内部的团结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侗族传统社会分层的特殊结构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传统社会存在着社会分层的特殊结构,表现出非阶级分层的特点。虽然存在源于依附关系的局部社会分层和财富多寡导致的隐性分层状态,但社会主流和常态则主要是按权力分层、教育分层、道德分层的标准来划分,从而形成特殊的社会分层面貌。  相似文献   

4.
侗族嗄老"以歌代文"的表达方式已超越音乐学意义,其成长与侗族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嗄老叙事对侗人先民有着清晰的表述,其音乐本体中羽调式的母系文化底蕴折射出古代侗人的审美情趣与日常生活,嗄老的音乐构成与侗人的基本社会组织形态相暗合。嘎老为理解文化样态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内在关联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习俗环境中,侗族妇女的性别角色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信仰等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在这种强大的习俗压力下,久而久之侗族妇女形成了符合当地社会规则和价值标准的内敛、含蓄的性别特征。这种性别特征一旦形成后,反过来又会强化已有的民俗文化,使当地的村落社会结构得到新的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论撒拉族的婚姻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通过对撒拉族社区的实地调查,依据调查材料和文献记载,对撒拉族的婚姻选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撒拉族婚姻选择的理性思考、对撒拉族选择配偶的标准以及撒拉族社区认可的结婚年龄、撒拉族社区男女通婚圈半径及通婚的人际圈与社会圈、舅舅在撒拉族婚姻选择中所起的作用等几个方面的综合了解,概括出了撒拉族婚姻选择的文化变迁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存保障是社会保障最基本要求,由于民族历史文化的差异,对如何理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状况、保障手段等一系列概念上,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侗族社会的田野考察,对侗族社会的生存保障系统进行了分析,不论的资源培植、资源利用、生产与分配、社区管理等方面运行都是在特定文化下实现了侗族社会的生存保障,提出了社会生存保障不仅是一个经济的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侗族民间信仰具有维持社会秩序、保护社会系统正常运作以及调节信众心理、加强文化传承、促进信众交往娱乐等社会功能,是建设和谐侗区的传统文化资源之一。侗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加强引导、合理干预,既充分利用其正向功能,又合理规避其负向功能。  相似文献   

9.
论西北地区大开发中技术的选择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北地区大开发中,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西北地区原有的技术特点,提出了西北地区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选择原则与重点,分析了西北地区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社会控制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的控制方法与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0.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精神调剂、文化传承、社会教育、生态维护、规范社会伦理道德、促进经济发展等社会功能。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保护与传承意识淡化,政府引导力度不够,传承保护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内涵连动措施缺失等问题,有必要采取活态保护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其保护与传承的内生动力,构建侗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高效机制,建构立体的法律保护屏障,建设侗族"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对资源的配置和权力的分配极为重视,而资源的配置与权力的分配又必然会渗透到婚制这一文化中。通过对黎平黄岗的田野调查获知,黄岗侗族的婚姻无论是从恋人的确定、通婚范围及其规则的界定还是到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等等一系列婚制环节中,婚姻当事人不仅要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制度性规约,而且与其所处的文化生态更是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贵州地扪侗族手工造纸的调研材料为基础,探讨了地扪造纸的用途、存留情况及留存原因、造纸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主体感受。地扪的造纸工艺来源丰富,既有外来工艺的影响,也有本土艺人的适应性传承。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史料 ,结合历代学者对族外婚形成的观点和看法 ,从我国少数民族在近代的婚姻形态、古代文献、考古发现等几方面 ,研究分析了我国氏族社会族外婚的产生、发展以及形成的原因 ,并论述了外婚制在人类婚姻制度和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水江流域侗族的传统林业经营方式历史悠久,其操作手段与现代的林业经营方式 着很大的区别。通过对两种经营方式在具体营林操作中的差异分析,发展其差异的存因在于,侗族的传统林业经营方式与其他文化事实一样,受其文化自身内含的文化逻辑的制约。只要这种文化逻辑存在,其经营方式就不容易受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因而只 通过对侗族林业经营中体现的侗族自然观、平衡观和协调观等内含于其民族文化的深层文化逻辑的探寻,才能真正理解侗族传统林业经营方式特点及其本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文化逻辑探寻需要注意的一些基本规范:必须全面审查民族文化中各组成因子间的逻辑联系;以本文化体系中的内容去探寻该文化的文化逻辑;对文化逻辑进行多因多果的复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夫妻一方婚前财产婚后取得收益的归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夫妻一方在婚前享有所有权的财产与婚姻无关,仍归个人所有,不应因婚姻的成立而发生所有权的变化。但一方的婚前财产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主动增值为他方配偶不可弥补的努力所致时,该增值应当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归夫妻双方共同所有。  相似文献   

16.
西汉时期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社会运转良好,这与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关系密切。董仲舒社会控制思想的理念及建构方式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80年代 ,贵州省榕江县车江乡的侗族在政府计划指导下开始发展西瓜种植业 ,过剩的劳动力也开始向广东沿海分流。这不仅改善了当地侗族的生产生活条件 ,更主要的是强化了与外界的联系 ,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如生计方式的多样化及衣食住行方面传统与现代并存。而长期约束人们的通婚规则也在逐渐松弛。房族作为一种血缘组织 ,其存在的社会基础正在被各种基层职能部门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因侗族芦笙习俗而形成的侗族芦笙文化,为侗族民众所喜闻乐见。侗族芦笙文化是一种礼仪文化,不尚武,只追求亲和。和侗族其他文化一样,其精髓就是追求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可以说侗族芦笙文化是最能体现东方文明的文化。对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促进人类团结、和谐、友好相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五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侗族人口的分布、数量发展、结构变动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自己对侗族人口发展的看法,这是一篇对侗族人口进行较为全面论述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婚姻制度是一定的婚姻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 ,是婚姻行为的规范体系。传统婚姻制度有三大特征 ,主婚权属于父母 ,婚姻目的是生育 ,婚姻规范是男主女从、包办、买卖、顺从。现代婚姻制度是从传统婚姻制度发展而来的 ,它也有三大特征 ,主婚权属于婚姻主体 ,婚姻目的是爱情 ,婚姻规范是婚姻平等、婚姻自主、婚内性生活、婚内感情。只有现代婚姻制度 ,才是快乐、幸福、高质量、高稳定婚姻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