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礼贤是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来华的德国新教传教士。他在青岛生活、工作 2 0余年 ,致力于办学、研究和翻译中国古典经籍等文化活动 ,把《论语》、《道德经》、《易经》等十余部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学作品译介到德国和西方社会。卫礼贤通过反省 ,对西方文化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他从东西方比较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文化 ,揭示出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从而指出人类今天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创造一种新的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2.
卫礼贤是近代德国来华的著名传教士之一。他在中国前后共呆了25年之久,长期的中国文化浸润使他深深的热爱上了它,他甚至不无自豪地公开宣称自己是儒家弟子。当然他的这种热爱不是对中国文化的盲目崇拜,而是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精髓的认可和推崇。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对20世纪的西方学者及其理论有着深刻影响,荣格及其心理学即是鲜明的例子。从接受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卫礼贤的"同化"和改变,《易经》的共时性原理和整体性思维,《太乙金华宗旨》中的意象启示和心灵修炼,道家思想中的超越理念和心理象征等,为荣格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和理论资源,帮助荣格建立了独特的"西方文化为体,中国文化为用"的心理学。荣格对中国文化的接受逻辑和应用实践,对我们转化接受外来文化、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德国传教士尉礼贤的中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同善会传教士尉礼贤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观点以其独特深刻的分析而引人注目。他认为中国文化揭示了一个本质上趋向和谐的理想以及在宇宙组织和社会组织上的理性态度。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的智慧可以救治和拯救近代的欧洲。中国人的精神性格是中国经济秩序的结果 ,其长处有知足性、勤勉性、熟练性 ,短处则有传统的保守主义和极端的固执性。尉礼贤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性格的观点 ,相对来说有着高度的理论思辩力 ,同时又表现出对人类文化和人类命运的深情关注 ,在近代来华传教士中独具特色 ,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前期,以卫礼贤、黑塞和荣格为代表的日耳曼知识精英追随歌德,探寻文化理想。卫礼贤早年踏上中国国土,其德译中国经典为黑塞创作《玻璃球游戏》和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三人因寻道而结谊。中国经典通过卫礼贤的译介,在日耳曼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产生深刻影响。这既凸显在现代西方文化语境中,卫礼贤作为中国文化中介者的重要身份,说明其“西体东用观”立场下中国文化输入工作的重要性,也揭橥“西海寻路路安在”与“西海寻路道术裂”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鉴于“道”所包含的“仁道”和“天道”意蕴在德语语境中的缺省和上世纪初德语读者对中国文化预知的缺乏,卫礼贤在翻译《论语》时,用诠释性的替换翻译,寻求“道”的“所指”与德语词汇符号“所指”的交汇,从而使无中国文化前见的德语读者根据自己的文化习惯理解“道”的意蕴.和而不同,译释并举,使“道”在德语语境中重现时,通过诠释性翻译,使这一符号的“所指”与“能指”在德语的语境中产生转移,同时保留了译文的异质文化的显著特征.卫礼贤对《论语》中“道”的迻译,体现了在创造与忠实、归化与异化间达到平衡的努力,也使“道”在德语语境中获得了一种独立的话语含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发展到近代,学术思想日臻成熟,理论体系逐渐完备,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从本质上讲,中国文化史是一部中国文明的发展史,是伴随着近现代史兴起的学科。而柳诒徵先生的代表作《中国文化史》正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者,其中的传统史观体现了他对历史问题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汉学家对中国的认识是认识中国的视角之一。费正清是公认的美国中国学的创始人,他以历史学家的身份研究中国,并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历史,从而形成了他的中国观。《中国新史》是他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中国观的总结。费氏的中国观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以考古学领域发现为佐证,强调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和同一性;以中国历史为背景,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从美中关系的发展出发,强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村生活》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乡村生活》一书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及优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蔑视。其作者 (美 )明恩溥对晚清中国城乡生活的困惑与误解 ,一方面体现了他对中国儒学的包容性、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文字的意韵特征及中国民俗的求吉尚乐精神的不了解 ,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个来自发达的工业文明社会的基督徒对一种正趋衰落的乡村封建文化的蔑视心理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既可以用自己的观点、经验解释《红楼梦》,也可以用《红楼梦》的故事、见解来解读自己的经验、观点。我们如果只是谈自己的创作显得狭窄了一点。在这里说明一下,《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其实《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谈《红楼梦》就是谈中国文化,《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毛泽东主席曾经有一句名言:中国有什么呢?中国有悠久的历史,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众多的人口,另外还有一部《红楼梦》。那么,什么叫《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呢?我今天着重谈的是《红楼梦》里面所表达出来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儒释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最高境界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源头活水。从《论语》、《道德经》、《佛经》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智慧,发展当代文化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2.
基于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研究案例,分析了理雅各对中国神秘文化的译介。为了襄助其传教事业,理雅各采取了归化的译法来翻译某些蕴涵中国神秘文化的词,体现出了他的宗教融合倾向,同时,当某些中国神秘文化现象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类似的文化意象时,他又采取了异化的翻译方法,以便划清中国宗教和基督教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3.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界的领军人物,谭恩美的作品成功融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她的代表作《接骨师之女》中强烈的中国文化元素和异域风情吸引了大量的西方读者。梳理、总结谭恩美作品中国文化的具体体现,分析东方意象在西方语境下的接受情况和美国华人作家对故土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14.
从18世纪起,德国思想界的沃尔夫、康德、黑格尔、谢林等都曾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价值取向评论介绍过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文化艺术界的歌德、席勒、海涅、黑塞、布莱希特等都倾情研究和赞赏中国文化。德国传教士与儒学传播的代表人物是莱布尼茨和卫礼贤。卫礼贤对于儒家思想的把握是多视角、全方位的,不同于一般的传教士和汉学家。黑格尔认为,“东方哲学是宗教哲学”,中国的哲学深深地影响了西方。福兰阁著作等身,最负盛名且穷其毕生精力的是五卷本《中国通史》。从18世纪至今,中国的古哲在德国文化中拥有了自己的地位。在目前德国,孔孟老庄等先秦哲学家的影响很大,《论语》的译本已有十几种,《老子》的译本有104种。有些《论语》译本还附有汉语文本、拼音、解释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重视生养死葬,在丧葬礼仪一系列繁文缛节背后,渗透着中国人沟通人神、穿越生死两界的诗性观念.彰显出中国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和人伦温情的文化品格,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生荣死贵、生卑死贱的伦常等级观念。刘勰的《文心雕龙》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诔碑篇》、《哀吊篇》就体现了刘勰对传统中国丧葬文化基本精神的理解,以及对悼念类文章语言形式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华管理智慧———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研究》展现了中华管理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体例编排、价值取向及论证方法上都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从肯定方面作了基本的描述,他崇拜孔子,赞赏中国人宗教的宽容精神,把中国当作理想王国的化身加以颂扬。带着道德教育的目的,伏尔泰根据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重新创作出剧本《中国孤儿》,表达了完全不同于中国的西方的文化精神。他认同中国道家思想,并在文学创作中有所反映,但仍抱定西方的观念。他并没有真正洞悉中国文化的本质,他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是片面的,且有很多误读的成分。他把中国作为一种思想资源,来服务于当时的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一书虽然打上了一些阶级分析的牵强印记 ,但仍然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通过对古代诗人文化心态 ,生活方式的研究 ,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评论的持久生命力。书中明显可感的士大夫情怀和某些“春秋笔法”也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论特色。这一传统在现当代文学中也不乏体现 ,值得研究 ,总结。  相似文献   

19.
马礼逊是中国典籍西方译介的重要人物,他翻译的《三字经》和《大学》在西方掀起了中国文化的热潮,对中国典籍和文化的西方介绍和接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与中国古代侠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塑造了一批侠的形象,体现了中国古代侠文化的诸多特点,同时又再现了侠的沦落,开启了“忠侠”的模式,是中国古代侠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我国侠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